惠东九龙峰
因为形状像龙而得名的山峰
九龙峰位于惠东县平山街道东14公里处。相传有九条龙飞到惠东境内的山脊盘踞。以后,人们称这九条龙型形状的山脊为“九龙峰”。九龙峰主峰海拔563米,挺拔如笔尖,又称“尖笔峰”,上有谭公祖庙,惠州人熟称“尖笔庵“。山中古木参天,树荫蔽日,幽谷溪流,泉清水碧,具秀、清、逸、媚、幽之长。为莲花山脉山水风貌的精华,加之庙亭其间,更显迷人景色,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游客到此驻足观光,烧香问卦,寻幽探胜,流连忘返,主要名胜古迹有:谭公祖庙、文昌宫、志荫亭、下棋亭、通龙寺等。
历史沿革
九龙峰位于惠东县平山街道东14公里处。相传有九条龙飞到惠东境内的山脊盘踞。传说600多年前,谭公童年常在此放牧,后得道成仙。他法术无边,能“伏龙驯虎”、“呼风唤雨”,为群众造福,受人敬仰。后人为纪念他而建造庙亭。
主要景观
谭公得道亭
得道亭,是九龙峰第一座最具古建筑风格的庙亭。它坐东南向西北,后倚一丛大石,西北面有一条小石溪渡过。此亭爱新觉罗·旻宁甲午年(1834)重修,民国期间的1912~1930年以及1984—1991年间多次修,但古韵犹存。亭正方形,边长5.4米,单檐歇山顶,青色琉璃瓦上盖,亭顶分别由六支四方石柱和八角石柱支撑,正檐两侧有花鸟中式屏风,精工雕刻。后壁有一个大落地圆窗,中间竖着“谭公得道古迹”阴刻石碑一方,(原碑已断,现见到的是后来仿制的,碑高178厘米,宽34厘米。)亭的楹联是“道协天人早岁乘龙从此去,情深桑梓今朝跨鹤定归来”。
龙峰祖庙,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即谭公仙逝后的85年,乃“仙灵之窟宅也”。它本应称为“谭公祖庙”,因最初是“佛道合一”(谭公与观音同殿),故一直称曰“龙峰祖庙”。此庙建在九龙峰山腰,坐南向北偏东21度,头枕尖笔峰,两旁是微微隆起之山埂,右侧有一股清泉流下,腹部有一泓清水,面向平坦富饶的“谭公洞”,远处隐约可见双陂河和西枝江,故被称为“风水宝地”。站在庙前举目眺望,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据《增修九龙峰谭公庵碑记》称“乾隆已未(1739年)……增修祠宇,以上堂供观音,而奉真人(谭公)于正殿”。即“仙佛同庵”。道光癸未年仲秋至甲申年冬(1823~1824),“分仙佛为二庵”,“建观音庵于山左颜,曰龙通寺”。
长方形结体,面向五开间,二进深,宽23.65米,深21.4米,建筑面积506平方米,中间有大天井,两旁各有廊和小天井。硬山顶抬梁式架构,用青砖、琉璃瓦、大麻石建造。抬梁和檐栋雕龙画凤,刻、塑兼用,景物栩栩如生,衬以具有古典传说之壁画,显示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庙的正门对联是:“声动虎蛇龟尽伏,功施风雨露无偏”,这是民间对谭公崇拜心理的形象写照。庙前有一对别具形态的石狮,一雄一雌,它造型逼真,显得既威严又和蔼。
文昌宫,位于九龙峰祖庙南侧,依山势分两级建造,级差3.1米,坐南向北偏西5度,硬山顶,抬梁式构架,三开间,二进深,面宽8.1米,总深16.5米,建筑面积134平方米。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1984年作过大修,除保持原来的建筑格调外,增加了一些墙塑壁画,使祈求文化昌盛的气氛更加浓烈。其右侧的“礼门”对联是:“彩笔昔曾干气象,人文从此际风云”。
文昌宫,按传统惯例奉祀的主神是“文昌帝君”,而这里却安放着孔子塑像,左侧摆放历代尊孔圣贤孟子颜回曾子程颢朱熹的塑像,一派儒家特色。右侧置“魁星点斗”塑像。
参考资料
惠东九龙峰.中国惠东.2014-10-1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主要景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