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崽岭遗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祥霖铺镇田广洞村的陈家山西侧南岭山脉中,永明河与沱江之间,道县、江永和江华三县交汇的地带,核心位置距离九疑山舜帝陵约35公里。 鬼崽岭遗址通俗地称为鬼崽岭,而考古专家则将其称为鬼崽岭遗址。
鬼崽岭遗址的重要景点为鬼崽岭石像,目前鬼崽岭石像群的数量大约为几千尊。遗址的总面积约为200平方米,石像群的核心分布区约为150平方米。鬼崽岭遗址作为古代的大型祭祀遗址,涵盖了文官、武官、孕妇以及各种普通士兵的石像,其高度在30厘米至100厘米之间变化。尽管鬼崽岭石像种类众多,但大多数都呈坐姿,“屈腿”交叉,造型夸张,蕴含着奇特的寓意。其它看点有鬼崽井和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石碑。
鬼崽岭可能与楚南巫文化和女书文化有关,经过对现有资料以及实地调查的综合推断,考古专家认为鬼崽岭及其石像最初极可能是一座巨大的祭祀“坛场”(
祭坛)。然而,当地居民并不了解这些石像的建造时间,也不清楚为谁而建。
2010年8月下旬,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
永州市当地文物部门联合开展了多学科合作,对鬼崽岭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试掘。鬼崽岭遗址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命名
道县祥霖铺镇田广洞村的陈家山西侧,有一个名为栎山的地方,山岭之间散布着各式各样、形态多样、服饰各异的石俑,当地人称之为"鬼崽崽"。这一区域核心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分布于地面和地下,总计发现各种石像超过万尊。除了裸露在地表的5000尊石像外,还有大量深埋于地下,其中一些埋深超过2米。这些石像按照时代顺序堆叠,朝向南方,排列有序。它们的种类极为丰富,数量甚至超过了
兵马俑的总和。这些石人共同构筑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可谓中国考古发现的一大奇观。这座山通俗地称为鬼崽岭,而考古专家则将其称为鬼崽岭遗址。
历史沿革
鬼崽岭的石像群大致分三个成形期,史前期(距今5000年前)、
秦汉(距今5000年至2000年)、唐宋元时期。最早的一批石像在雕琢成形后,呈现出类似
太湖石的形态。根据地质学的观点,这些石像的形成至少需要一万年的时间。
1903年,当地贡生徐咏在石碑上所著《游栎头水源坛神记》描绘了鬼崽岭石像的神秘奇异。1954年,由
道县的文物工作者首次发现。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些年轻人前来这个地方进行
破四旧行动,将一些分散在地面的石像聚集在一起,然后使用铁锤将其损坏,这些行为造成了石像的破坏。
1989年,当地居民在鬼崽岭附近偶然发现了许多石像。当时,有村民将这些石像带到文物部门进行鉴定。然而,由于这些石像已经遭受严重的风化,部分甚至面目全非,因此并没有引起文物部门的充分重视。
2008年底,鬼崽岭遗址才真正引起广泛的关注。当时,
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科学探秘》做了专题报道。该报道指出,遗址中出土了成千上万的石刻雕像,被认为类似于
兵马俑的地下军阵。2010年的考古
高峰论坛上,鬼崽岭遗址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地理环境
鬼崽岭遗址所处位置为湖南省永州市
道县霖铺镇
田广洞村,田广洞村于2016年11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鬼崽岭遗址位于南岭山脉中,永明河与沱江之间,道县、
江永县和
江华瑶族自治县三县交汇的地带,这里是萌诸岭、九疑山、都庞岭三座大山所夹的小盆地,核心位置距离九疑山舜帝陵约35公里。鬼崽岭位于先秦时期楚国的领土范围内,楚国的居民多信仰巫术,那个时代制作的石俑很可能与楚国人的巫文化有关。
重要景点
鬼崽岭石像:文物部门的调查表明,鬼崽岭石像是已发现的历史最久远的人像石雕群体之一。在该遗址中,史前期石像的制作可追溯到约5000年前,而
秦汉魏晋时期的石像则距今约2000年至5000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前期石像占据了地表石像的约30%,数量众多,其制作年代在国内可谓最为古老。此外,唐宋元时期也延续了石像的制作传统。
目前鬼崽岭石像群的数量大约为几千尊。遗址的总面积约为200平方米,石像群的核心分布区约为150平方米。唐忠勇指出,鬼崽岭遗址作为古代的大型祭祀遗址,涵盖了文官、武官、孕妇以及各种普通士兵的石像,其高度在30厘米至100厘米之间变化。鬼崽岭石像的状态各异,有些石人的五官和身形依然清晰可见,而有些则已经模糊不清,只能隐约看出轮廓。尽管鬼崽岭石像种类众多,但大多数都呈坐姿,“屈腿”交叉,造型夸张,蕴含着奇特的寓意。
文化活动
经过对现有资料以及实地调查的综合推断,考古专家认为鬼崽岭及其石像最初极可能是一座巨大的祭祀“坛场”(
祭坛)。这个地方在史前时期被人类用于祭祀或纪念活动,上面布满了各种石像,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唐忠勇指出,长期以来,这个地方被当地居民视为禁地,只有在家庭或村庄遭遇重大灾祸或战乱时,他们才会前来祭奠。然而,当地居民并不了解这些石像的建造时间,也不清楚为谁而建。
其它看点
鬼崽井:鬼崽岭下的水池被称为鬼崽井,池塘四周涌现出众多泉眼,即便是在十月的干旱季节,仍然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水从泥沙中喷涌而出。
石碑:石碑刻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地贡生徐咏所著《游栎头水源坛神记》描绘了鬼蕙岭石像的神秘奇异。碑文如下:“维天地有奇气,故有奇水,有奇事,而土石亦间而出显其奇。田广洞之水源名栎头。林木阴、蒙蔽天日,夏月坐之可以避暑。有奇石自土中出,俱类人形,高则不满三尺,小则若在数寸,千形万状,不可胜纪。或曰:此阴兵也。夜从山下经过,闻鸡鸣而化石。故有见全身者,有半身者,有只露眉目者,而最奇者在树上。余始见而叹其数之奇焉。” 意思是天地间存在着奇特的气息,于是就有了奇特的水源,发生奇特的事情,土石之间也显现出其奇异。田广洞的水源名叫栎头。茂密的林木投下浓荫,遮蔽了阳光,夏季坐在这里可以避暑。奇特的石头从土中自然涌现,形状各异,高的不超过三尺,小的可能只有几寸,形态千姿百态,难以穷尽。有人说:这些石像是阴兵。夜晚从山下经过,听到鸡鸣声就会变成石头。因此,有的显示出全身,有的只露出半身,有的只显露眉目,而最奇特的石像位于树上。我初次见到时,不禁为其奇妙之多感叹不已。
碑文中对此的描述与现今所见相差不大,但内容仍带有一些神秘色彩。根据碑文的标题《游栎头水源坛神记》,其中的"栎头"正好对应于古籍中的"桑栎之社"。古籍中所称的"栎社"指的便是以
栎属为家的社神。《周礼》中记载:"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左传》中记载
齐昭公二十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日
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而鬼患岭的"坛神"便是社神谱系中的一员,属于土谷神系列中的社公社母。《
淮南子·时则训》中说:"江汉之所出,众民之野,五谷之所宜。"可以说社神是主管五谷的神灵,属于坛神谱系,在稻作文化背景下,社神祭祀变得极为重要,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社神祭祀文化。根据《游栎头水源坛神记》的碑文,可以确认鬼崽岭是巫教社神
祭坛,是一处古老的巫
文化遗址。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10年8月16日至18日,由
湖南省文物局和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湖南省考古学会、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州市文化局与永州市文物处共同承办的“湘赣粤桂考古峰会暨湖南省考古学会第十一次年会”中提到了鬼崽岭遗址。在会议的论文汇编中,包括了一篇
道县考古工作者的论文《鬼崽岭石像地域分布、环境特点、分期分类及价值分析》。正是这篇论文中的数据和观点,为“
永州市发现规模超
兵马俑古代石像群”的报道提供了基础。8月17日,
新华网首发消息:“湖南永州发现规模超兵马俑古代石像群”。
2010年8月下旬,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
永州市当地文物部门联合开展了多学科合作,对鬼崽岭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试掘,旨在科学地探索鬼崽岭石像群的年代、数量、内涵和性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吴顺东研究员领导的“鬼崽岭遗址考古队”从全省范围内调集了9名专业人员,展开了为期18天的田野调查和考古勘探工作。根据吴顺东的介绍,从发掘情况来看,遗址中心区的文化堆积层次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的文化堆积集中在遗址北部的4号探沟,越靠近北部,文化堆积越密集、越复杂。而南部的3个探沟的文化堆积则相对单一。在北部的4号探沟中出土了较多的石雕像,还有一些具有唐宋风格的青瓷和釉陶,如青瓷盏、碟、盘、碗等。而其他三条探沟内仅出土了少数几件石雕像或其他文化遗物。在对3号探沟进行考古挖掘时,还发现了一株年龄已达272年的
枫香树。从古代文献记载的传统民俗和民间祀典的研究,可以推测这一遗址与枫香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同时该构筑物可能与“坛”有关。此次共出土了272件石雕像,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北部长13米、宽4米的4号探沟内。根据这个探沟出土石雕像的密度以及地表上可见的石雕像,目前鬼崽岭石像群的数量大约为几千尊。遗址的总面积约为200平方米,石像群的核心分布区约为150平方米。
9月9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湖南永州鬼崽岭遗址专家研讨会。会议特邀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所、民族所以及
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的考古、历史和
民族学领域的专家。在充分了解了鬼崽岭遗址的具体调查和发掘情况后,专家们一致坚持了科学的学术态度。
保护
2010年8月,鬼崽岭石像群在新闻媒体的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对这些分散在野外的石像群的保护提出了威胁。专家建议应尽快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加强遗址的安全防范,加强日常巡查和监控,确保石刻和遗址的安全。
鬼崽岭遗址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化
楚南巫文化
巫文化是我国最早的宗教文化形式之一,湘南巫教属于梅山巫文化体系。古籍《国语·楚语》中提到:"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智能上下比义,圣能光远宣朗,明能照之,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日观,在女日巫。"巫风作为宗教仪式,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因人们无法对抗自然灾害,将自然物体崇奉为神,认为神支配着人类命运。巫教祭祀仪式表达对神的尊敬,通过巫术与神沟通,祈求神的庇佑,如风调雨顺、长寿健康、繁衍昌盛、避灾祥和等愿望,巫风逐渐发展。在古代荆楚地区,巫风持续繁荣,尤其在湘南地区更为显著。永州
道县保留着原始巫教的痕迹,
田广洞村和何渊村仍保留着"请神"和"敬神"的习俗。
道县地区自古以来就盛行着巫风,对鬼神的崇拜和敬畏源远流长。
柳宗元在《道州毁鼻亭神记》中提到了"楚俗之尚鬼"。根据《道州志》的记载,道县居民信仰巫术,崇拜鬼神,存在许多淫祀的风俗。在生病时,他们求神而不求医,经常请巫婆来吹角念咒、敲锣送鬼,拜神祈求保佑。他们相信病愈则归功于巫术,不愈则归咎于命运。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就像《礼记·祭法》所说的:"山林
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古代原始人群普遍持有
有神论观念,而这正是巫教文化的根基。
女书
永州市文物管理处在对文物评估中指出,鬼崽岭位于女书核心传承区,存有多处
石雕人像,具备古代女神特质,这些石雕与女书文化现象可能存在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