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水灾
1991年发生于中国华东地区的自然灾害
华东水灾是1991年发生于中国华东地区的严重自然灾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直接呼吁国际社会援助中国抗灾。
1991年安徽江淮流域天气异常,梅雨期长达56天,比常年偏多一个月。5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连降暴雨,出现大面积内涝。安徽和江苏灾害最重、损失最大,华东水灾共造成两省受灾人口8514万人,死亡1163人;倒塌房屋349万间;经济损失484亿元。
事件背景
1991年安徽江淮流域天气异常,梅雨期长达56天,比常年偏多一个月,与1954年梅雨期57天相当。
事件经过
1991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长江中下游平原连降暴雨。安徽的江淮平原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和沿江地区、湖北东北部及河南省的东南部雨量达700-1200毫米,比常年同期多1-3倍,出现大面积内涝。加上淮河干流出现大洪水,长江水系滁河水位接连两次突破有历史资料以后的最高记录,太湖水位7月16日达到4.79米,比特大洪水年1954年的水位高0.14米,江河洪水漫溢,积水难于排除,造成严重的内涝洪水灾害,不得不对淮河和太湖进行分洪和蓄洪。
事件影响
安徽、江苏两省农作物受灾面积966万公顷,占两省播种面积的60.4%,绝收面积184.7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11.5%;两省受灾人口8514万人,占总人口的71%,被洪水围困1299万人,死亡1163人;倒塌房屋349万间;经济损失484亿元。安徽省有38个城市进水浸淹,县以上的工矿企业停产半停产的有2100个,23个县(市)因灾减产粮食一半以上;江苏省苏南的工业城市全部受灾,仅苏州市、无锡、常州地区停产、半停产的企业数达1.5万家,苏北产粮区了普遍遭灾。水灾发生在夏粮收获和秋粮播种的的关键时节,造成两季作物减收。安徽省夏粮减产35亿公斤,秋粮因灾减产51亿公斤。江苏省夏粮损失15.5亿公斤,损失秋粮31.5亿公斤。
救援
面对严重的灾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田纪云先后亲临灾区视察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帮助地方解决因难,民政部会同财政部拨给安徽省救灾应急款8.13亿元,拨给江苏省救灾应急款3.2375亿元。
1991年7月11日,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发出紧急呼吁,要求为遭受严重洪水灾害的江苏、安徽提供援助,并请求联合国协调国际社会的援助。除紧急阶段的援助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其他七个国家捐赠了1000万美元用于学校、医院的恢复重建和灾后恢复相关技术援助。截至1991年12月31日统计,共接收救灾捐赠款物总计25.6亿元。
灾区各级党政军领导分赴第一线坐镇指挥,两省有1200多万军民日夜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上。江苏省共下拨救灾款37373万元,救灾捐赠款20665.3万元,合计58028.3万元。安徽省政府拨款和捐赠总款数达11.7亿元。1996年,安徽农村灾后重建项目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杰出奖。
事件评价
华东水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直接呼吁国际社会援助中国抗灾。(《世界知识》杂志评)
参考资料
老照片见证苏州防洪.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23-08-11
1991年的华东水灾.凤凰网.2023-08-11
目录
概述
事件背景
事件经过
事件影响
救援
事件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