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簪
明朝时期创作的越剧
《碧玉簪》是由马潮水以清代民间故事《李秀英宝卷》和《碧玉簪全传》为蓝本,据婺剧《三家绝》改编,梅朵阿顺班艺人卫梅朵支维永、马潮水等参演,于1918年7月20日在上海开平歌舞台首演的越剧传统剧目。
故事讲述了官家子弟王玉林和大家闺秀李秀英即将喜结连理,不想李秀英表哥顾文友从中作梗,让王玉林心生嫌隙。王玉林对李秀英百般刁难,李秀英虽然不明就里,但念及父母媒,只得逆来顺受,后来真相大白。李秀英受了百般磨难,心灰意冷,被父亲带回家。王玉林百般悔恨,后来他上门跪送凤冠,二人重归于好。
《碧玉簪》通过讲述李秀英和王玉林的婚变与和好的故事,着重刻画了礼教宗法对于人的摧残,用古代朴素的正义观对抗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压迫。越剧《碧玉簪》剧本成熟后,包括京剧在内的许多地方剧种将其吸收,还屡次被改编成黑白戏曲电影在上海,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城市影院放映。1962年,导演吴永刚改编的彩色越剧戏曲电影在中国大陆上映。至今,《碧玉簪》依旧是国内越剧演出团体常演常新、观众百看不厌的经典保留剧目。
剧情介绍
明朝吏部尚书李延甫庆五十岁寿宴,翰林王裕偕子王玉林前来拜寿。李延甫见玉林才貌双全,便将女儿秀英许配给玉林。秀英有一表兄顾文友,钟情秀英,先前求亲被拒,得知秀英被许配,怀恨在心。于是他伙同孙媒婆,窃出秀英碧玉簪,将其放入伪造的情信中然后扔在新房门前。玉林关房门时捡到并阅读了假书信,顿时气血上涌,又念及不能把事情闹大辱没王家名声,于是在新婚夜独自去了书房,打定主意待他日功成名就休旧换新。
两人分居一段时间后,王玉林之母陆氏询问秀英的丫鬟春香夫妻二人生活是否和谐,春香如实回答,陆氏十分惊讶。于是陆氏将儿子与儿媳锁在了新房里,秀英想要知道玉林的想法,于是向丈夫奉茶问话,玉林直接打碎茶杯,缄口不言。翌日,陆氏前来开门,王玉林夺门而出。
秀英省亲之日,玉林本该陪同一道归宁,可他不但不从,还借“扇骨轻”一词羞辱秀英。另外,玉林还命令秀英必须当日去当日回,不许留宿,以防她与表兄行苟且。秀英母亲李夫人对不得留宿的要求十分不解,秀英虽亦不明白原由,但她依旧希图维持婚姻,只得服从,含泪拜别母亲。
正当玉林以为秀英会违抗自己的要求,提笔写休书时,秀英回家了。陆氏十分不解玉林的行为,又将二人锁入新房,二人无话可说。夜深雨起,玉林靠着窗边书桌入眠,秀英怕丈夫受冷,又想到这些时日里的对待,犹豫再三,还是给玉林披上了自己的衣服。岂料第二天玉林醒来大为光火,以女人衣服会害他中不了状元为由,对秀英动了手。
丫鬟春香气不过,请来了秀英母亲李夫人做主,玉林又与李夫人起了冲突。于是李夫人称病叫回了丈夫李延甫,与玉林当面对质。玉林拿出那封假书信与碧玉簪,李延甫读过后拔剑要斩女儿,幸而被陆氏拦下,比对字迹后发现端倪,接着调查后真相大白,李秀英洗脱了冤屈。
李延甫心疼女儿,将其带回了家。王玉林追悔莫及,陆氏为儿子出谋划策,让其参加科举,取得功名,再去请回妻子。王玉林不负期望,得中状元,带着凤冠霞帔去请妻子回家。历经父母和婆婆三方劝解,李秀英依然不愿回王家,王玉林只好下跪认错,李秀英这才收下凤冠。二人终于圆房,翌日清晨,王玉林亲手为李秀英盘发,插上碧玉簪。
主要角色
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剧本改编
1890年前后,李秀英的故事最早见于《秀英宝卷》和《碧玉簪全传》,充满了封建说教意味。后来该故事被改编成婺剧《碧玉簪》,以李秀英被父亲杀死、王玉林后悔莫及撞死和顾文友事发被死罪发落三人身死结尾,因此该婺剧《碧玉簪》又名《三家绝》。另一版本以秀英见到凤冠霞帔不能接受,吐血而死为结尾。再后来改编成初版越剧,依然以悲剧故事结尾。演出效果不好。1920年,小歌班艺人马潮水从对笔迹中收到启发,将悲剧结局改成了喜剧结局,从此形成沿袭至今从“庆寿许婚”到“送凤冠”的基本情节结构,该剧目包括喜讯、暗害、花烛之夜、询婢、二洞房、邀宴、归宁、诘子、三盖衣、送果、评理、夜归、对书明冤、中魁和送凤冠共十五场次。这个版本把李秀英一味逆来顺受的性格改为愿意进行反抗,如提出核对笔迹、在玉林送凤冠时诉冤屈。马潮水的改编使这出戏更贴近近现代思潮。
1952年,绍兴地委鲁迅越剧团根据老艺人张云标的口述记录本,上演改编后的《碧玉簪》,李秀英最终含冤而亡,在社会上反响很差,演了一场便不了了之。1956年10月,杭州越剧团整理改编该戏,以“送凤冠”收场,社会反响很好,195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戏的剧本,将“送凤冠”团圆模式作为定本向社会广为传播。
人物塑造
整部《碧玉簪》的人物塑造主要放在两位主角李秀英和王玉林身上,二者都将通过婚姻转换社会身份,一个从闺阁少女成为人妻,另一个从懵懂少年成为人夫。李秀英因为顾文友的奸计没有完成相应的身份转换,反而蒙受了冤屈,她不敢反抗,由此塑造了一个逆来顺受的封建妇女形象,而真相大白后,李秀英三番五次拒绝了王玉林重归于好的请求,为这个人物形象增添了一抹反抗的弧光。王玉林本来是一个正人君子的形象,却因为一纸伪信便敌视妻子,先入为主不进行沟通,做了许多凌虐妻子的事情,由此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封建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形象,而在真相大白之后,王玉林不顾状元身份,下跪求情,也为这个人物形象增添了一抹知错能改的弧光。
服装道具
《碧玉簪》中的春香适用于小丫鬟身份装,穿坎肩与袄裤。而李夫人是有身份和地位的夫人,一般穿着颜色沉稳的女帔,上绣规整严谨的团花纹样。在归宁这一场戏中,李夫人的女帔颜色设计得恰到好处,雅致的淡绿色既表现了李夫人尊贵的身份和贤淑的气质,又不至于喧宾夺主,而且和李秀英大红色的女帔一浓一淡,相得益彰。
舞台布景
《碧玉簪》的布景有以下三种手法。写实型布景:以写实产生意境的手法,时空变化不大,却能在观众中产生一定的幻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虚实结合型布景:越剧布景大量采用的方法,由观众的想像去意会全局,此布景留有较大的表演空间。反映时空流变的布景:在吸收话剧布景表现方法的基础上,据越剧自己独有的舞台美术语言合而产生的。在运用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多变性,使不同的场景产生和谐美,又不失各个场景的规定情境及自己固有的特点。
艺术鉴赏
唱腔调式
《碧玉簪》的剧本唱腔结构严谨,需要用不同板式和节奏、音调润腔的处理,细致刻画人物内在感情,丝丝入扣。如《碧玉簪》“三盖衣”这场戏中有一段长达70句的【尺调腔】核心唱段。表演者以迟缓的【尺调腔·慢板】开头,后转入速度稍快的【中板】,又加入【男调板】,中间用叠句唱法描述紧张胆怯的情绪;第三次盖衣时,人物内心冲突达到高潮,在一声凄切的哭腔后,转入对定亲回忆的叙述性【清板】;到打四更时则转入急切的【嚣板】,最后一句以传统的【清板】落调结束。整段唱由慢而快,由快转散,与人物几度欲盖未盖到最终盖衣的情节紧紧相扣,生动刻画了善良、多情的大家闺秀李秀英初为嫁娘的内心世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表演特色
越剧的新艺术特色为《碧玉簪》带来了新的活力。演员的身段及动作都趋于凝练美观,显得更加自然和真实,外在的观赏性明显增强。在对角色的表现上,戏曲的程式化与虚拟性在一个写实的环境之中也有些许削弱。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皆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喜怒形于色,每一个手势、每一个步法都体现角色此刻的心理活动,能够调动观众情绪,使观众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
“三盖衣”一折是《碧玉簪》中十分重要的一折戏。对于李秀英来说,她内心有对丈夫既爱又恨的情感、顾前思后的犹豫、欲为又不敢为、不甘为又不禁为之的纠结。表演者要巧妙运用舞台上的桌脚、椅背、衣架、床帐作为支点,让三次盖衣的调度不见重复,也很有层次。三盖衣的过程中,李秀英分分秒秒、一举一动都必须是有戏的。她轻推椅背、再推桌角,她从衣架上取衣又放回,再取,她向前走、向后退、手指一方、水袖一摆都透露着当下的心理变化。三次盖衣,衣服终究是盖上了,第三次盖衣的时候,李秀英用双手微颤着拎起衣服,以小碎步绕着书桌轻移至王玉林身后,小心翼翼地盖上,但发现衣角滑落了,于是再颤着手将衣角掩好。整个过程李秀英凝神屏息,紧张至极。盖完了,李秀英立刻退后数步,仿佛只有退到一个安全距离时,她才终于拍着心口,长舒一口气。如此演来,既突出了盖衣的艰难性,也演绎出了三盖衣的高潮。
创作手法
定型后的越剧《碧玉簪》既平常又家常的故事讲述,沿着喜——悲——喜的线索展开,中间高潮迭起:庆寿订婚是小喜;被设计陷害是险,玉林中计是冤,秀英遭受折磨是冤、是痛、是恨,对书是悬,明冤是快;玉林悔愧是报,秀英诉冤是慰,玉林送凤冠被拒是活该,夫妻和好是大喜。这种扬——抑——扬的情节结构,给欣赏者带来了好的体验。
让观众在情感体验上,从悲伤、愤怒转为快慰,有扬眉吐气之畅。在心理体验上,从压抑转为昂扬,有抑扬之美;反之,如果采用“三家绝”结局或让秀英死去,调子就过于压抑低沉;在心理体验程度上,从悲到喜,化解了观众悲伤、愤怒的情绪,“哀而不伤”,有节制之美;反之,如果一悲到底,必然造成“既哀且伤”的不良体验。无辜的人需要得到道歉,做错事的要负荆请罪,做坏事的人应当受到惩罚,这就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正义观。
主题思想
《碧玉簪》通过李秀英和王玉林由倾慕、婚变直至误会解除的大团圆结局故事体现出来越剧经过100年的发展,其审美风格也一直定格在婉约、阴柔之美上,并几乎成为越剧题材难以突破的框架。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世间百态的家庭故事也是越剧永恒的题材。《碧玉簪》着重刻画了礼教宗法对于人的摧残,又于此之中描绘了李秀英对于封建压迫的一定反抗以及婆婆,春香等人对秀英的关爱,让观众可以从中窥到人性的曙光。《碧玉簪》用古代朴素的正义观对抗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压迫,此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但也让它充满光辉。
结局演变
从最初《李秀英宝卷》和《碧玉簪全传》中逆来顺受,甘愿信命的李秀英,到后来婺剧《碧玉簪》中“三家绝”和吐血而亡的结局,创作者的初衷从对封建礼教顺从转变为揭示封建主义的丑恶。再后来越剧《碧玉簪》中以王玉林下跪求情,二人和好为结局,创作者暗含了对封建礼教的些许反抗。在历史的发展中,人民的思潮变化可见一斑。
作品影响
《碧玉簪》自1920年被改编的以来,在江浙一带流传开来,成为许多当地群众街头巷尾的话题,后来被包括京剧在内的许多地方剧种吸收。1940年,上海国华大众和华新影业相隔一天上映了两部黑白越剧戏曲片《碧玉簪》,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屡次将碧玉簪搬上银幕,直到1962年导演吴永刚执导的彩色越剧戏曲电影《碧玉簪》在中国大陆上映,此版《碧玉簪》是流传最广的碧玉簪戏曲电影版本。
重要演出
参考资料来源
作品评价
这部剧坚持“旧中有新,新中有根”的创作理念,对剧情进行了重新梳理。对剧中主人公李秀英和王玉林的情感解读增加了新的层次,使剧情的发展,尤其是大团圆结局设计更加合理化。——腾讯网
女子越剧班里有几出最有骨子“百看不厌”的看家戏,当首推《碧玉簪》,最脍炙妇女的胃口,它为旧式家庭中之贤妻孝媳鸣不平,为旧礼教所束缚的妇女扬眉吐气。——西北大学硕士侯秀宇
目录
概述
剧情介绍
主要角色
幕后制作
剧本改编
人物塑造
服装道具
舞台布景
艺术鉴赏
唱腔调式
表演特色
创作手法
主题思想
结局演变
作品影响
重要演出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