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简称:火箭军,英文:PLA Rocket Force)由第二炮兵部队发展而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四大军种,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火箭军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国对华频频发出核讹诈的背景下组建起来的。在此期间,中国于1959年成立了炮兵特种技术学校,并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
原子弹,必要的人才组织准备,以及一定规模核力量的建设,为第二炮兵的创建提供了基本的前提。第二炮兵自建立起,就担负着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
导弹精确打击任务。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征程中,它圆满完成了保家卫国威慑对手的神圣使命。2015年12月31日,第二炮兵正式更名为火箭军。二炮功成身退,新成立的火箭军随即肩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更大重任。
火箭军和第二炮兵主要是依靠
导弹武器系统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现役导弹有:巡航导弹
长剑-10巡航导弹、长剑-100,核常兼备导弹东风-21、
东风-26弹道导弹系列,潜射弹道
核导弹巨浪-2,洲际战略核导弹
东风-5弹道导弹、东风-31、东风41等系列型号。目前,火箭军已经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型号配套、射程衔接、打击效能多样的作战力量体系。
解放军导弹部队除了具备多样的打击体系以外,近些年来,在
反弹道导弹技术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突破。截至2023年4月14日,中国先后6次在境内进行了
中段反导试验,试验均达到了预期目的。未来,火箭军将继续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不断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加强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建设,增强
导弹突击与反弹拦截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
建军和更名的背景
第二炮兵建军
美对华核讹诈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先后三次遭到
美国的核威胁、核讹诈。20世纪50年代
朝鲜战争时期,随着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
抗美援朝战争,
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届政府频繁对华发出威胁,意图使用核武器。第二次,1958年8月23日炮击金门战役开始后,美国军方高层曾考虑过对中国大陆发动“核打击”。第三次,在中国即将成功爆炸第一颗
原子弹前夕,1963年4月,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国防部提议,使用战术核武对华部分目标进行打击。面对美国的核威胁、核讹诈,中国意识到要打破西方的核讹诈,就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火箭军更名
第二炮兵功成身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自建立起,就担负着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
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第二炮兵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圆满完成了自身所肩负的使命。2015年第二炮兵功成身退,解放军导弹部队未来所肩负的更大重任,需要交付给新成立的火箭军。
导弹部队战略转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自建立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由海、陆、空三个军种,和第二炮兵一个独立兵种组成。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是以“兵种”的形式存在。如今,从“兵种”到“军种”,《光明网》认为,这意味着第二炮兵这个独立兵种可能渐渐无法适应未来战争中的作战需求。目前,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第二炮兵的战略核打击力量,如东风系列导弹和巨浪系列导弹常常在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新成立的火箭军在不断建设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将海陆空三军的核打击力量统合起来,这对于打破潜在对手对于解放军的战略封锁圈具有一定意义。
发展历程
第二炮兵
奠基阶段
第二炮兵的创建,建立在中国“两弹一星”工程的基础之上。
面对西方的核讹诈、核垄断,1956年,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果断作出了研制“
导弹、
原子弹,创建中国战略核力量、打破核垄断”的决策。1957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军委炮兵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共同组建炮兵教导大队。同年12月9日,中国最早的
战略导弹专业培训机构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在北京成立。从1957年起,逐步组建了战略导弹的科研、训练、教学机构,隶属军委炮兵领导。1958年,
哈尔滨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内成立了导弹工程系,该院简称为哈军工,即现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该系是中国首个有关
导弹或火箭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为军级建制。导弹工程系的成立为火箭军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9年,解放军组建了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地地导弹营”,这支部队是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雏形。1960年,中国第一枚仿制地地导弹“
东风-1弹道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已形成了基本的战斗力。
1963年12月,中央专委就核武器的研究问题,提出以“导弹头为主,空投弹为辅”的发展方针。随后,为了尽快实现“
导弹与
原子弹”的结合,中央专委会议于1964年9月1日决定成立,由钱学森领导的导弹与原子弹结合实验论证小组。一个月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意味着第二炮兵建立的首要条件已经满足。
正式成立
1965年6月6日,时任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就导弹部队发展问题,向中央军委提出了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关的建议。该建议于同年7月21日得到毛泽东的批复。中央同意张爱萍关于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关的方案,并要求炮兵尽快提出调整和拟制新的编制方案。就在导弹部队领导机关筹备工作进行的当下,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的番号于1966年2月28日被撤销,撤销番号的中国人民公安部队被统一整编为人民解放军。随后,时任炮兵司令员吴克华向军委提出报告,建议将已经撤销的公安部队领导机关与炮兵机关下属的
导弹部门合并,以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关。1966年5月,总参代总长杨成武在公安部队党委扩大会上,第一次公开阐述了关于将“公安部队领导机关”整编为“导弹部队领导机关”的想法。
1966年7月1日,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第二炮兵正式组建,“第二炮兵”的名字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就在第二炮兵部队组建的同一年,国产地地导弹“
东风-2弹道导弹”成功完成了导弹与核武器结合试验,标志着中国导弹核力量由此形成。
发展阶段
第二炮兵组建初期,战略导弹部队的教学和训练,主要用的是苏式Р-2近程弹道导弹和国产仿制导弹。20世纪60年代后,第二炮兵开始逐渐换装国产中近程弹道
导弹。20世纪70年代初,“二炮”又开始装备国产
中程弹道导弹。至此,第二炮兵已经发展成了中国武装力量中,一个初具规模、具有一定作战能力的独立兵种。20世纪80年代后,“二炮”已经组建起装备近程、中程、
洲际弹道导弹的地地战略导弹部队以及作战保障和技术勤务部(分)队。
中原地区实施
改革开放以后,第二炮兵的发展进入到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新时期。1980年,中国在
太平洋海域进行了洲际
运载火箭的全程飞行试验;随后,第二炮兵使用
导弹武器进行了首次战役合成训练演习;1984年,二炮开始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同年10月1日
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阅兵,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公开亮相。这一时期,在邓小平同志对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下,二炮部队逐步走上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发展轨道。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军队建设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明确提出加强战略导弹部队建设,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第二炮兵认真贯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部队建设取得了新的更大发展。在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上,东风-11和东风-15两款近程战术弹道导弹首次公开亮相,这开启了第二炮兵从单一
核导弹装备向射程衔接的核常兼备导弹装备体系的转型发展。
21世纪新阶段
进入21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对第二炮兵建设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强调指出,第二炮兵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战略部队,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在履行军队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些战略思想和重要指示,为第二炮兵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
2009年10月1日,在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上,第二炮兵部队展示了改进型东风-15A、东风-11A等新型近程战术弹道导弹,以及东风-21C核常兼备
中程弹道导弹。这些新型
导弹在反应能力、命中精度、突防能力、毁伤能力等战术技术指标上都有显著提升,反映了解放军导弹部队的中近程精确打击作战能力得到了新的提升。
2015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第二炮兵新一代东风-16中近程弹道导弹、
东风-26弹道导弹和东风-21D中程弹道导弹纷纷亮相。新一代东风导弹的发展,不仅延伸了陆基精确打击的射程范围,而且标志着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形成了打击大型海上移动目标的作战能力,表明中国在弹道导弹技术创新发展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并形成特色。
在
改革开放后40多年时间里,第二炮兵由起初装备单一的核导弹,重点担负陆基战略核威慑与核反击作战任务的部队,实现了从单一核导弹到核常兼备、从以液体燃料弹道导弹为主到以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为主的转型发展升级。
火箭军
名称由来
1956年
元旦,钱学森给贺龙、陈毅、叶剑英、聂荣臻等元帅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字:火箭军。钱学森当时对军队高级将领说,火箭军就是导弹部队,是一支不同于现有的陆、海、空三军的新型部队,是一支能够远距离、高准确度命中目标的部队。钱学森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的军种,名字可以叫“火军”,就是装备火箭的部队。
军种成立
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大会在北京
八一大楼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火箭军司令员魏凤和,火箭军政治委员王家胜授予军旗并致训词,第二炮兵正式更名为火箭军。习近平强调,火箭军全体官兵要把握火箭军的职能定位和使命任务,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加强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建设,增强战略制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
装备发展
2015年12月31日,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开启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发展的新征程。火箭军自成立以来,新型
导弹不断入列,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型号配套、射程衔接、打击效能多样的作战力量体系。火箭军现有导弹体系,无论是精打尖刀,还是战略利器,导弹的综合性能越来越稳定,作战性能也越来越强大。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巨浪-2潜射弹道
核导弹和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首次公开亮相。这两款最新一代弹道导弹是中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支撑,也是火箭军全面强化陆基战略威慑能力的重要奠基石。
火箭军现役
导弹有:巡航导弹
长剑-10巡航导弹、长剑-100,核常兼备导弹东风-21、
东风-26弹道导弹系列,潜射弹道核导弹巨浪-2,洲际战略核导弹
东风-5弹道导弹、东风-31、东风41等系列型号。
领导体制
火箭军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战略力量。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习近平是现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现任火箭军司令员王厚斌、火箭军政治委员徐西盛,2023年7月31日,火箭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第二炮兵部队主要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二炮”下辖有
导弹基地、训练基地、专业保障部队、院校和科研机构等。
现役导弹
军种标志
军旗
1992年9月5日,在陆、海、空三军军旗样式公布之际,由于第二炮兵属于陆军兵种,没有自己单独的军旗。直到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正式成立,才被授予火箭军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军旗的基本设计架构与海陆空三军军旗的设计架构一样,旗面上半部分保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的基本样式,整体颜色以红色为主,“八一”字样和五角星均为黄色。旗帜上半部分寓意火箭军是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旗面下半部为整体颜色以黄色为主,象征
导弹发射时尾部喷出的火焰。
军服
礼(常)服:1966年,第二炮兵部队组建,直接采用的是陆军军服。2016年6月30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于7月1日启用穿着新式礼(常)服,这标志着组建50周年的战略导弹部队,从此拥有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与使命任务相配套的独立军种礼(常)服。
火箭军礼(常)服是按照07式军服的设计理念,保持军服的样式、结构、材料不变,遵循军种性、协调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对火箭军的服装进行设计。
火箭军礼(常)服在颜色设计上,采用的是
墨绿色搭配
卡其色的设计。
礼服、春秋常服、冬常服、夏常服裤、大衣等为墨绿色,墨绿色设计传承了解放军军服的经典颜色,也比较符合国际军服发展的趋势。衬衣和长(短)袖夏常服上衣为卡其色,卡其色设计是源于
导弹发射时,尾部喷射出来的火焰所代表的颜色。同时,卡其色也是国际军服的经典配色,在服装搭配上能够与大多数色彩相协调,士兵着装效果比较好。
作训服:从2014年开始,经中央军委批准,调整了军兵种作训服品种,形成按军兵种配发迷彩作训服,其中第二炮兵部队全部配发
丛林迷彩作训服。
从2021年冬季开始,经中央军委批准,全军部队陆续换发21式作训服。21式作训服主要包括迷彩作训服、特勤作训服和作战靴。21式火箭军
迷彩服采用降色设计,兼顾识别和伪装,较之前更轻便更舒适,穿起来也更方便。胸前的口袋由朝上改为左右开口,拿取物品更顺手。右臂粘贴臂章处增加了小口袋。胸标、臂章、帽徽等标志采用全新隐蔽式设计,全部改为
魔术贴形式,并增加军种军旗。作战靴由黑色变为棕色,鞋身更轻更软。作战靴设计有隐形口袋,可将系好的鞋带塞入。
臂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臂章主要构成元素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字体,红黄双色设计而成的“八一”军徽和
导弹图案,“八一”军徽和导弹居于臂章最中央的位置。“八一”军徽和导弹为火箭军臂章的主标志物,既凸显了火箭军的特色,更强调了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
胸标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胸标在元素设计上继承了第二炮兵的传统,即导弹加五角星。
火箭军胸标的设计元素主要由
五角星、导弹、火焰、“V”字和橄榄枝组成。五角星寓意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焰意指导弹在发射时产生的气体,“V”字象征胜利,橄榄枝意味着和平。在整体元素布局上,五角星和
导弹居中,导弹呈发射状态,“V”字底托向上、向外延伸形成祥云状火焰,火焰底色为深红色。总体寓意:火箭军是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的“威慑核心、战略支撑、安全基石”。
军歌
第二炮兵的军歌为《第二炮兵进行曲》,随着第二炮兵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第二炮兵进行曲》也改为《火箭军进行曲》。
原版《第二炮兵进行曲》歌词:东风浩荡雷霆万钧,我们是光荣的第二炮兵。长剑在手严阵以待,我们是钢铁筑就的长城。科技砺精兵,一切为打赢。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雄师劲旅镇天疆,时刻听从党号令。前进!前进!光荣的第二炮兵!
新版《火箭军进行曲》歌词:东风浩荡,雷霆万钧,我们是光荣的火箭军。大国长剑,威震苍穹,我们是钢铁铸就的长城。听从党指挥,热血写忠诚。锻造战略铁拳,捍卫和平安宁。烈焰雄风惊天地,能打胜仗建功勋。前进!前进!英雄的火箭军!
历任领导
试验和演训
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实验是反导技术的一种方式,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自身的反导系统发射拦截弹,对大气层外,即来袭的
洲际弹道导弹的弹头进行对撞拦截,技术难度颇大。目前,只有中国、
俄罗斯和
美国成功进行过类似试验。
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后来,又分别于2013年1月27日,2018年2月5日,2021年2月4日,2022年6月19日晚,2023年4月14日晚,进行了五次
中段反导试验,发射试验均达到了预期目的。
“天剑”系列演训
“天剑”系列演训是火箭军(第二炮兵)从2012年开始,为锤炼导弹部队快速反应能力、有效突防能力及战略威慑能力打造的演训活动。“天剑”演训活动突出的特点是实战化和对抗性,参加演训的导弹旅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在不预设阵地,不设备份的实战状态下,随时进入发射状态,实施集群突击或精确打击。目前,火箭军所有导弹旅均参与过“天剑”演训任务,发射各型导弹数百发,火箭军在演训过程中取得了无预告随机抽点发射、导弹突击与电子攻防、导弹突击与反弹拦截、常规导弹“五个突击”演练等一批战法训法成果。
未来发展
《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火箭军将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加强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建设,增强战略制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