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本名:朱令令,中国
清华大学投毒案的受害人。1973年11月24日出生于中国北京。1992年,朱令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本科专业学习。1994年11月24日,朱令出现中毒症状,被送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治疗一个月后,无法确证病因,随后回家休养。1995年3月,朱令再次到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不久病重后进入ICU,并陷入两个月的昏迷。朱令被医院确诊为铊中毒后,其父母报案,警方以投毒立案,随后进行调查。警方先后调查了朱令的好朋友苏荟和同宿舍室友
孙释颜,但皆因证据不足未确定为嫌疑人。
同年4月,朱令病症被同学翻译成英文,发到互联网紧急求助。一周内,世界各地的医生、专家的回邮达1500封。同时,北京职业病防治所实验室负责人陈震阳确定,朱令是铊中毒,且体内铊超过致死量。2004年,朱令的同学在美国成立“帮助朱令基金会”。2013年4月,朱令一案被网友重新提及,网友呼吁警方彻查此案。同年5月,
北京市公安局在
新浪微博声明中称,由于证据缺失,北京警方未能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并呼吁公众能理性看待。
2023年11月24日,朱令迎来50岁生日,但因病情恶化,陷入深度昏迷。12月23日,
清华大学发布消息称,“朱令于2023年12月22日在北京去世”,并发文表示哀悼。12月24日,“朱令我们在一起”微信公众号发布朱令讣告。朱令父母表示,遗体告别仪式于2023年12月24日上午12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人物生平
朱令本名“朱令令”。1973年11月24日出生于中国北京,1992年考入
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
朱令父母
吴承之、朱明新均为中国科技大学“1959级”老校友。两人1959年进入中国科大地球物理系学习并相识。生有二女。朱令的姐姐吴今1987年考入
北京大学生物系,1989年4月,吴今周末去野山坡失足坠崖意外逝世;妹妹朱令随母姓。
1994年11月24日起,朱令开始出现奇怪的中毒症状:起先是肚子疼,吃不下饭;接着胃部不舒服;之后她的头发开始脱落,并在几天内掉光,被送往同仁医院治疗一个月,病因无法确诊,好转后回家休养。新学期开始后不久,朱令再次出现身体状况。1995年3月9日,朱令到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因病情严重,一度陷入长达两个月的
昏迷。
随后,经过检测显示,朱令为铊中毒,且体内铊超过致死量。其父母报案,警方以投毒立案。在警方调查过程中,先后找上朱令的好朋友苏荟、室友
孙释颜,但一直没有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案情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最终无法侦破此案。
在搁置了较长时间后,直到2013年4月,因“
复旦大学黄洋被
复旦投毒案”的相似案件,朱令一案被网友重新提及,网友呼吁警方彻查此案。朱令至今生活不能自理,由她年迈的父母照顾。
2023年11月24日,朱令迎来50岁生日,但因病情恶化,陷入深度昏迷。12月23日,
清华大学发布消息称,“朱令于2023年12月22日在北京去世”,并发文表示哀悼。12月24日,朱令父母发布朱令讣告,并表示,遗体告别仪式于2023年12月24日上午12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案件经过
中毒
1994年11月24日,朱令出现身体不适。首先是胃肠道症状,肚子疼得吃不下饭。到了12月初,出现了胃部不适和头发脱落的症状。12月23日,朱令来到北京市同仁医院
消化内科就诊,但无法确诊病因。治疗一段时间后,朱令的身体情况略有好转,在住院一个月后,于1995年1月出院。
1995年2月至3月,朱令再次出现身体不适。首先是剧烈的双腿疼痛,然后是眩晕。朱令父母再次将她送到医院就诊。3月9日,北京市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李舜伟教授经初诊“高度怀疑铊中毒”,并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与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的张寿林大夫会诊,张提出可能是“铊中毒”或“
砷中毒”,但因为医院条件有限无法检测,张建议到北京朝阳医院做检测,但没有去。
治疗
根据朱令的母亲朱明新回忆,当时朱令接受了各种检查,但病情依然在逐渐加重,出现了神志不清、说话含糊的症状。当时医生告诉朱令的父亲,基本上否定“铊中毒”,主要考虑为“急性波散性脑脊髓神经根神经炎”。3月26日朱令进入ICU病房,靠呼吸机维持生命。28日起,朱令陷入长达2个月的昏迷。
在朱令清醒的时候,她曾向李舜伟否认她有在实验室接触铊盐的传言。1995年3月,清华大学出示学生接触化学药品的清单,确定朱令没有铊盐接触史,医院将此事记入病历。
互联网求救
4月5日,朱令治疗期间,朱令的中学同学贝志诚也开始通过互联网在网上求救,发送SOS信件。贝志诚很快收到了1500封回信,其中有许多回信认为朱令铊中毒。随后,10日左右贝志诚找到
北京协和医院反映朱令的病情,但是协和医院并没有采纳来自网上的意见。随后在4月18日,协和医院在发布的朱令的病情报告中,仍然认为朱令有极大可能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神经炎。在4月27日,朱令的父母到北京职业病防治所为朱令做铊检测,检测结果为铊中毒,毒量为致死量。随后利用普通工业颜料普鲁士蓝解毒成功。
1995年9月,朱令开始能发出微弱的声音。10月份,昏迷半年之久的朱令终于苏醒过来。次月,朱令从协和出院,转入其他医院及一家康复中心继续治疗。但由于严重的中毒反应,此时的朱令虽然对远期记忆保存完好,但近期记忆却极差,并出现了双视神经萎缩,1米以内只能辨认出有几根手指,轻度面瘫,吞咽反射迟钝,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其大脑、中枢神经、视觉神经和周围神经均有损坏,这导致她100%伤残。
警方调查
在朱令昏迷的几个月时间内,朱令的父母在4月8日晚通过朱令舅妈找到时任清华大学化学系副系主任、主管学生工作的薛方渝教授,朱令舅妈在薛方渝家提出报案的要求。薛方渝教授当即请示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贺美英和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请示后薛方渝立即打电话向兼任清华大学派出所副所长的保卫部长报案。但此时,在4月28日至5月7日期间,朱令宿舍发生了“失窃案”,与朱令联络过的清华一位老师告诉他们,朱令的杯子后来在同学打扫卫生时,在宿舍床底下被发现。
随后,5月7日,朱明新夫妇被
清华大学派出所叫去做笔录,由此了解到,朱令一案由清华大学派出所和
北京市公安局十四处有关人员负责调查。警方立案后,根据朱令令(朱令)的日常活动情况,调查走访130余名相关人员,并对北京市经营、使用铊盐的全部100余家单位开展工作。
1997年四月初,才有一位曾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过的退休公安王补专门找到朱明新夫妇,提醒他们作案人应具备的几个条件,由此,夫妇二人缩小了怀疑范围,并注意到了女儿在出事前曾在谈话中向她介绍过几次好朋友苏荟。但苏荟在之后被调查后表示,“想不到1997年4月2日,在即将毕业的前夕我突然被公安局十四处以‘简单了解情况,只是换个地方’为由从实验室带走讯问,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要求我在印有‘犯罪嫌疑人’字样的纸上签名。”孙维被调查询问后,最终由于缺乏证据而被解除嫌疑。
之后, 警方转移了调查方向。开始对同宿舍且被认为唯一能够合法取得铊盐并接近朱令本人的室友孙维展开调查。孙维回忆称,1997年4月2日,警方曾要求她在印有“犯罪嫌疑人”字样的纸上签名,在经过8小时的连续突审后,家人接孙某回家。“1998年8月,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十四处宣布解除对我的嫌疑,他们承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我和朱令中毒有关。”因为从朱令出现中毒状况到公安机关接报案件,时间已近半年,由于铊中毒测试报告出得太晚,朱令宿舍的物品被破坏,相关场所没有监控设施,案件的有关痕迹物证已经灭失,警方一直没有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案情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最终无法侦破此案。
1998年8月25日,
北京市公安局约见朱令家属,确定朱令是铊中毒,确认
清华大学实验室购买过铊盐,铊盐毒品的使用没有经过严格的管理和登记,朱令是学校内中的毒,排除朱令本人曾使用或接触过铊盐,排除其家属或亲朋接触过铊盐。
民事诉讼
1996年12月,针对
北京协和医院在对朱令治疗期间误诊和感染
丙型肝炎问题,朱令的母亲朱明新决定起诉协和医院。经过半年多的立案,1997年10月,北京医疗事故鉴定中心作出鉴定,认为
北京协和医院在朱令案中没有过失,不属于医疗事故。受理案件的
东城区法院根据医疗事故鉴定中心的鉴定,于1999年4月2日判决朱明新败诉。
1999年12月,免费为朱令辩护的
北京市浩天律师事务所向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提出再次对朱令案件进行鉴定的申请。2000年6月,法院委托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再次鉴定,基本否认了
北京协和医院曾对朱令铊中毒四处寻求检测机构的努力,认为协和医院在本次医疗行为上存在一定的不当之处。2000年11月26日,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
北京协和医院补偿朱令医疗等损失10万元。但截止2006年,这一赔付没有执行。
2006年,已经退休的
清华大学派出所所长李慕成对记者说,“这件事是市公安局十四处刑警队李树森主办的,我们只做协助工作。”而曾主要负责这个案件的公安局十四处李树森,也对记者表示,“这件事在调查工作中已有一定结论,从个人来讲,我不愿意回答;从公安民警的纪律来说,我不宜发表意见。领导要求我怎么向媒体说一些事情,我只有照办。”由于公安纪律的要求,他表示只能说抱歉,没办法开口回答问题,“这件事情很敏感,过去那么长时间了……”
2008年5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
吴承之在12日向
北京市公安局提交要求公开朱令急性铊中毒案侦破过程和结果的申请。但在5月30日,
北京市公安局以“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为由,向吴承之发出“政府信息不予公开告知书”。此后,吴承之的行政复议要求也未得到支持。
“结案”
2013年4月,朱令父亲吴承之称,自己在这些年一直不断追问相关部门,但公安部门的回复一直都是“正在调查中”。直到他偶然从朋友那看到了公安部办公厅关于一份政协提案的回复函(2007年9月17日发)。复函中称,经警方工作,排除了朱令自杀和误食铊盐的可能性,基本确认系人为投毒所致,但由于事发两个月后才报案,证据已经灭失,案件终未侦破。复函中称,1997年10月23日,北京市政法委组织召开市高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三长会议”。会议认为,鉴于直接证据不足,案件继续侦查难度大……经市公安局将办理情况逐级上报,1998年8月25日,市局文保处结办此案,并妥善答复了当事人家属。但吴承之声称,自己从未收到过“已经结案”的通知。
2023年11月24日,朱令迎来50岁生日,但因病情恶化,陷入深度昏迷。
再起波澜
2013年4月16日,随着
复旦投毒案的发酵,此案再度被公众提起。2013年5月8日,
北京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回应“朱令案”称,当年专案组未受到任何干扰,受侦办条件限制,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案件最终无法侦破。
因为案件的影响,孙维一度陷入被怀疑对象的漩涡。2006年初,孙维更名为孙世颜,并用中学时拍摄的身份照片和改过的出生日期办理新的身份证。同年,
孙释颜发表声明,否认自己投毒,并称自己并非唯一能接触到铊盐的学生。2013年
复旦大学铊中毒发生后,
孙释颜在网上发帖自证清白:等待真相笑骂由人,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
2013年9月,网爆朱令案家人收到美国来信爆料朱令铊中毒的原因。最开始是网友@Fang_2014在微博发布了“一封奇怪的来信”。据称,“今年6月底,朱令家人收到一封写自
洛杉矶、寄自
拉斯维加斯的信件”,落款“冬冬”的作者在信中称,如果不是朱令影响别人休息,“也不会被同宿舍人集体毒残”。但南都记者未能联系到“@Fang_2014”求证信件照片的来源。@Fang_2014称,“信件已交@平安北京,目前尚未得到答复”。
朱令去世
2023年12月23日,
清华大学官方微博发文表示,该校1992级校友、勇敢坚强的朱令于2023年12月22日在北京去世。清华校方称,“朱令多年来与病痛顽强抗争。在朱令的生命中,一直有众多校友、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我们对朱令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向朱令的家人致以诚挚慰问。愿朱令此去有琴声相伴、一路走好”。
2023年12月24日,“朱令我们在一起”微信公众号发布朱令讣告,朱令父母表示:“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宣告:我们的爱女朱令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22日22时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0岁。遗体告别仪式于2023年12月24日上午12时在北京
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申请续查
2024年4月15日,朱令父亲向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的补充规定递交了《侦查监督申请》,申请内容为:“对朱令被投毒一案侦查过程中有关部门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对其提出纠正意见或者检查建议并督促其对该案件继续侦查。”5月1日,微信公众号“朱令我们在一起”发表文章称,朱令父母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提交的《侦查监督申请》已获受理。
案件影响
有学者提出:社会舆论第二次聚焦于“朱令案”,是在 2005 年由天涯社区引起的。 借助于网络论坛、
百度贴吧等的兴起也成为了“朱令案”舆论爆发的又一大助力。 但此时互联网在国内并未全面普及,因此对“朱令案”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媒体和学者中。 在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个别案件的发生使得“朱令案”重回大众视野。 但这一次的舆论没有沉寂,而是迎来了井喷式爆发,并使得案件有了新的进展。……但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二十多前的“朱令案”重新被热议,且让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也让谣言有了可乘之机。
关于“朱令案”引发的社会公众对有关部门侦查信息公开的问题讨论,有学者指出:如今,信息公开的呼声越来越高。与“全民推理”相对的却是公安机关的沉默。“只要公开了,就知道嫌疑人是谁了”。朱令家人对于真相的急切盼望背后,是一个年轻生命的枯萎和二十年漫长的等待。我们并不祈求能以信息公开的方式找到元凶,争议的伸张也不应局限于此。就像《人民日报》评论说的那样“公开是一剂化瘀解毒的良药。唯有公开才能挽回迟到的正义,唯有公开才能不负公众的期待。”
从该案引发的中国网络舆论的特征变化,有学者指出:2013年4月16日 , 随着 “ 复旦投毒案 ” 的 告破,关于彻査 “ 朱令案 ” 的呼声亦再度涌现 , 案件中警方对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异常行为以及对朱令现状的同情 , 让 “ 朱令案 ” 成为关注度较高的公众议题 。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舆论在后期通过网民自发组织的 “ 白宫网站请愿” 等系列活动也透露出了公众对当前司法的不信任感 。
相关事件
美国白宫网站请愿
2013年5月3日,美国白宫网站出现关于朱令案的请愿帖子,至5月6日16时04分,请愿量签名人数突破10万人。签名支持者大部分用户是中国网民,按照美国的相关法律,签名人数达到10万人,白宫就要进行回复。请愿帖中表示要将孙维驱逐出境。而朱令的父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态:他们不上网,之前不知道有所谓“白宫请愿”一事,如今的态度是既不参加也不支持。
“帮助朱令基金会”
2004年3月,海外同学“帮助朱令基金会”成立。基金会委员会包括李新 (为朱令创建了Telemedicine网站和雅虎群)、贝志诚 (92
北京大学, 高中同学)、Dr. John Aldis (前驻京美国大使馆医生)等人,以及来自
清华大学乐队和清华同学会的代表。截至2010年12月20日,基金会海外募捐已超过六万九千美元;其中部分捐款已送达朱令家庭,作为她的康复治疗费用。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朱令随母姓,1992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就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朱令从小就学习钢琴,幼年开始师从孙贵生学习古琴,大学期间加入清华大学民乐队并成为主力队员,1994年荣获全国高校艺术表演独奏组二等奖。此外,她也是北京市游泳二级运动员。
评价
2013年5月9日,《人民日报》在《朱令案,公开是一剂解毒良药》中评论:具体到朱令案,因为缺乏权威信息,围绕着扑朔迷离的案情,真假难辨的种种内幕,各种罪行的严厉质控,“舆论审判”的偏激情绪,“权大于法”的揣测推断,让社会付出了高昂成本,也透支了人们对司法的信心。公安机关不是万能的。接报案时,案发已时过数月,关键证据已经灭失,从法律的视角审视朱令案,我们可以期待的司法跟进其实非常有限。对此,办案机构的思想负担可以理解,担心回应舆情会招致过高社会期待的焦虑,也有现实根由。但唯其复杂繁难,才更需以翔实的信息披露和负责任的回应廓清疑云,定分止争。对朱令案,公开是一剂化瘀解毒的良药。唯有公开才能挽回迟到的正义,唯有公开才能不负公众的期待。
《共产党员网》发布文章《朱令案,警方回应很必要》:人类认识水平有限,不可能每个事实都能查清。但及时回应质疑,不给无端猜测预留空间,既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的需要,更是对真相负责,对当事人负责,对法律负责。
参考资料
捐赠进展.帮助朱令基金会官网.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