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蘑
真菌蜜环菌的子实体
榛蘑是一种野生食用真菌,其基源植物为泡头菌科(Physalacriaceae)假蜜环菌属(Armillariella)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的子实体,别名栎蘑。榛蘑广泛分布于欧亚温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河北省山西省黑龙江省等地。野生榛蘑在夏秋季多分布于海拔450-650米的山区林地,生长地为多种乔木树干基部,在根部或倒木、清林细杂木堆上及埋在土中的枝条上榛蘑也有生长。榛蘑的菌丝和菌索的生长不需要光照,但子实体的发生和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其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6-28℃,菌索生长的最适温度26-28℃,子实体发生的适温为14-20℃。榛蘑菌索适宜生长在高山森林地里的烂树桩、朽木、枯枝落叶及有机质丰富、团粒结构良好的土壤中。
榛蘑呈伞形,子实体一般中等大,淡土黄色至浅黄褐色,老后棕褐色。菌盖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鳞片,老熟后近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稍带肉粉色,直生至延生,稍稀,老后常出现暗褐色斑点。菌柄圆柱形,稍弯曲,有纵条纹和毛状小鳞片,纤维质,内部松软至空心。菌环白色,着生在柄的上部,幼时常呈双层,松软,后期带奶油色。
榛蘑口感香甜,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尼古丁酸、钙、铁、锌、等多种营养成分,在中国东北地区林区被誉为蘑中“珍品”,可清炖、红烧、煮汤。此外,据中国药用典籍 《全国中草药汇编》 记载,榛蘑可入药,具有祛风活络、强筋壮骨的作用。
榛蘑常腐生在林区的土壤、伐桩及枯枝上,会产生的大量担孢子,成熟后会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林木伐桩上,萌发成菌丝体。在生长发育后,产生近似黑色的菌索,最终引发林木根朽病,导致林木枯萎死亡。可通过合理的营林措施、挖隔离沟、喷施化学药剂等方法防治根朽病发生。
形态特征
榛蘑为真菌密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的子实体。
子实体
榛蘑呈伞形,子实体一般中等大,淡土黄色至浅黄褐色,老后棕褐色。菌盖直径4-14厘米,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鳞片,老熟后近光滑,边缘具放射状排列的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稍带肉粉色,直生至延生,稍稀,老后常出现暗褐色斑点。菌柄圆柱形,稍弯曲,长5-13厘米,粗0.6-1.8厘米,有纵条纹和毛状小鳞片,纤维质,内部松软至空心,基部稍膨大。菌环白色,着生在柄的上部,幼时常呈双层,松软,后期带奶油色。
物种分布
榛蘑广泛分布于欧亚温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河北省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浙江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等地。野生榛蘑在夏秋季多分布于海拔450-650米的山区林地,生长地为多种乔木树干基部,如冷杉属(Abies fabri)、垂柳(Salix babylonica)、云杉云杉属 asperata)、雪松属雪松属 deodara)等树木,尤其是在阔叶树中其生长能力更强,在根部或倒木、清林细杂木堆上及埋在土中的枝条上榛蘑也有生长。榛蘑多丛生成片生长,偶尔会出现少量单生。
生长习性
气温
榛蘑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6-28℃,最适温度为25℃,温度高于30℃则停止生长。其菌索生长的最适温度26-28℃,高于28℃时菌索易老化,变成黑褐色,高于32℃则停止生长。其子实体发生的适温为14-20℃。
土壤
榛蘑的菌索适宜生长在高山森林地里的烂树桩、朽木、枯枝落叶及有机质丰富、团粒结构良好的土壤中,尤其是在深沟两旁湿润处生长最为旺盛。但在干燥土壤中,榛蘑的菌丝生长易受到抑制。菌丝和菌索需生长在湿润的微酸性土壤中,pH值以5-5.5为宜,且土壤不能有积水,也不能黏重板结、透气性不良,否则会减少榛蘑的发生率。
光照、氧气因素
榛蘑的菌丝和菌索的生长不需要光照,但子实体的发生和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菌丝、菌索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都需要新鲜的空气,通常在树根、树桩及天麻(Gastrodia elata)块茎表面由于氧气充足,菌索生长较多并交织成网状,而在通气不良处则少有菌索形成。
生长时期
榛蘑多生长于夏、秋两季,喜凉爽湿润的气候,在中国黑龙江省地区,4月春季气温回暖时,榛蘑的菌索开始萌发。5-6月,适宜的温度开始促进榛蘑菌丝的生长,7月气温逐渐升高,榛蘑开始形成大量的菌索,子实体会迅速生长。夏季是榛蘑的生长旺盛期,榛蘑的丰产期为30天左右。
栽培技术
菌棒育菇
人工仿生栽培榛蘑首先要备好菌棒,菌棒可用天麻起收后废弃的旧菌棒,培养基质为适宜榛蘑生长的树材、河沙或火山砂等。选择菌索多而粗壮、生长快、发荧光强、抗逆性好、适应性强且质量优良的榛蘑作菌种,再将水、尿素硫酸镁配成营养液,把菌棒在营养液中浸泡。然后转接榛蘑,放好一层后,用沙土埋好后上面再摆放一层,一共摆放4-5层,最后盖上一层厚的沙土,2-3个月后菌棒就能长好。
树桩穴栽
选择已砍伐适宜榛蘑生长的新鲜树桩,在树干和粗根上用接种斧打洞穴,穴距10厘米左右。在洞穴内接入榛蘑菌种,接种处用腐殖质土或培养土覆盖以保湿。
养护管理
榛蘑的整个培育阶段都需要科学合理地控制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等环境因素,在接种后的2-3天,控制环境温度在25℃,以促进榛蘑菌丝生长。30天左右,培养料即可全部长满菌丝。在榛蘑小菇萌芽后,温度不宜过高,控制在20℃左右即可。当榛蘑菌丝长满后,需要浇足够水分,确保菌丝出菇。在出菇阶段,可适当向空气中喷洒水分,增加空气的湿度,维持85%的湿度。
采收
通过科学的养护管理后,8月末至9月初即可出菇,出菇盛期在9月中下旬,榛蘑要在菌盖未完全开展,边缘尚向下翻卷时及时采收。若是等到菌盖完全开展再采收,榛蘑就变得松软,易破损,质量降低。用菌棒育菇法繁殖榛蘑,第一年不长榛蘑,第二年待树叶腐烂后才开始出菇。
用途
食用营养
榛蘑口感香甜,蛋白质含量丰富,含有20多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亮氨酸的含量都高于肉类、蛋类和乳类,同时还具有维生素B、烟碱标准品酸、维生素D、钙、铁、锌、硒等其他营养成分,在中国东北地区林区被誉为蘑中“珍品”。榛蘑的食用方法很多,清炖、红烧、煮汤均可,荤素皆宜。
医学药用
据中国药用典籍 《全国中草药汇编》 记载,榛蘑可入药,具有祛风活络、强筋壮骨的作用,可治疗腰腿疼痛、佝偻病、癫痫等疾病。
危害
植物危害
榛蘑常腐生在林区的土壤、伐桩及枯枝上,其会产生的大量担孢子,成熟后会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林木伐桩上,萌发成菌丝体,开始向下延展至根部。经过一个阶段的生长发育,产生近似黑色的菌索。菌索通过土壤表层向四面蔓延,最终在活木的健根处产生白色菌丝分枝,菌丝则会在皮层和木质部间形成肥厚的白色扇状菌丝膜,最终引发林木根朽病,导致林木枯萎死亡。
防治措施
1.通过合理的营林措施,促进林木生长健壮是防治根朽病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2.幼林和苗圃轻度发病区,采用挖隔离沟的方法,隔离中心病株和中心病区,并清除掉病区内所有林木。
3.采用火烧法或化学药剂处理清除伐桩,同时病株周围的土壤可用二硫化碳消毒。
产业发展
生产趋势
中国榛蘑产业的生产趋势分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对外发展,实行工业化生产模式,另一个则是完全本土化,采取野生栽培的模式。但由于榛蘑野生栽培的生长环境因素复杂,导致榛蘑产业不易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影响了榛蘑产业的发展。此外,市场对榛蘑的需求量大,导致野生榛蘑被过度开发。为了保护野生榛蘑的生长,中国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行有计划的开采,实行统一的开采管理,避免过度泛滥采摘,破坏生态环境,同时中国还加大了野生榛蘑的深加工力度,提高榛蘑品质,增强榛蘑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发展趋势
中国榛蘑产业的发展有4个较明显的趋势:一是产量逐年上升,全球范围内对榛蘑的需求量都在逐年递增,整个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欧洲日本等国家成为中国榛蘑出口的主要国家。二是榛蘑产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在野生榛蘑栽培种植方面提高了技术含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三是榛蘑菌类的市场波动较大,由于榛蘑种植过度依赖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年产量不稳定,再加上国际市场的影响,市场价格也起伏不定。四是发展特色化的榛蘑产业,为了应对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中国在保障榛蘑产品安全化的条件下,促进榛蘑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榛蘑产品的其他价值,把榛蘑的生产、采摘自食、旅游观光等融合起来,综合开发榛蘑产业,提高榛蘑的产量和质量。
相关新闻
据《中国新闻网黑龙江》报道,中国黑龙江同江市乐业镇前锋村在干部的积极推进下,依托本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林下榛蘑种植,促进“林+菌”特色种植业发展,打造林下榛蘑种植园样板。前锋村投资2000袋蘑菇菌,种植榛蘑0.3公顷,截止2023年5月可产榛蘑8000斤,增收8万元。
据中国《吉林市人民政府网》公布,2023年1月3日,中国磐石市牛心镇政府举行林下榛蘑种植技术培训会,进一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种植专家结合当地自然优势,对林下榛蘑在土壤、温度、水质等方面种植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耐心解答村民在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科学防治等方面的相关疑问困惑,使村民在学习先进种植技术的基础上,提升了技能、开阔了眼界、理清了思路,为林下榛蘑种植产业发展筑牢了技术堡垒。
相关研究
抗氧化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对榛蘑总皂苷的提取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榛蘑总皂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60分钟、提取温度75℃、乙醇体积分数75%、料液比1∶25。在此条件下,榛蘑总皂苷得率达到2.98%,其对羟基、DPPH和ABTS等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这表明榛蘑总皂苷具有一定抗氧化能力。
酶抑制活性研究
有学者采用加热回流法对榛蘑中总皂苷进行提取,并对提取后的榛蘑总皂苷进行酶抑制活性试验,发现榛蘑总皂苷对酪氨酸酶和脂肪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将榛蘑的深加工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
吉林市人民政府.吉林市人民政府.2023-08-3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子实体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气温
土壤
光照、氧气因素
生长时期
栽培技术
菌棒育菇
树桩穴栽
养护管理
采收
用途
食用营养
医学药用
危害
植物危害
防治措施
产业发展
生产趋势
市场发展趋势
相关新闻
相关研究
抗氧化研究
酶抑制活性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