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戎族,又称“犬侯、犬夷、犬戎、混夷、绲夷、戎”等,是中国北方诸戎中历史最久的游牧民族,活动于陕甘一带,属于狄族的一支。
犬戎族在古史传说中的“
五方上帝”时期,还未形成独立的部落称谓。在
黄帝北伐
荤粥时,其族人在战胜后与狄族融合,成为其首领。在大禹治水时,随禹治水来到西北方,并留居在北蛮地。
犬戎在
夏朝时曾受到夏人征伐, 随即臣服于夏朝,后接受夏朝
爵位。夏末桀时,畎夷(犬戎)沿子午岭南徙,与商人结盟并随商人内迁关中泾水、漆水流域。商初,殷将领雀、等对犬戎的用兵,犬戎被逐往
泾河上游。
商朝晚期,犬戎又在殷王命令下对周人侵掠。于此
周文王则同犬戎实行和亲政策,保持友好往来。
西周建立后,犬戎被迫迁徙于北方。此后二百年间,犬戎酋长均按规定向周天子
朝贡。
周穆王无故征讨
陕北地区的犬戎,使得犬戎逃至今
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一时销声匿迹,后由于
姬静讨伐诸戎失败,犬戎乘机向南发展势力。
春秋初,犬戎因助申候灭
姬宫湦有功,与西戎一起,占据了
渭河平原西部。
秦穆公侵占西戎后,犬戎部分向北迁移,与狄族相处,部分犬戎融为秦民。
秦孝公元年(前361年),秦出兵东围陕城,西灭戎夷,斩戎王。至此时,西戎诸部不复存在,犬戎亦被秦灭国。后来犬戎族在北方民族中,一部分融入
中原地区民族,其他诸部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北方民族历史舞台上。
犬戎族早期实行部落内婚制,后逐渐同夷、夏诸族进行联姻;在宗教信仰上以犬狼为
图腾,并以驯化猎犬著称。
族名
犬戎为古族名。戎人(中国西北古代各族的通称)的一支。犬戎的“犬”音译为“狼”,他们崇拜犬狼,时以白狼为族灵或图腾,然后命名其部族。犬戎之名频繁出现于
卜辞、金铭以及古汉语文献中。卜辞中多作“犬侯”,文献多作“犬夷、犬戎、混夷、绲夷、畎戎”等。殷周以来,犬戎出现多个称呼,中原诸侯相沿族称为“犬方”、“犬戎”、“畎戎”或“犬夷”;另外,他们依照戎族自己的语言来称呼,在古书中载有“
獯鬻、
荤粥、混夷、昆夷、绲戎”等名称。到西周中期,随着犬戎的迁徙,又有“大原之戎”的名称。
族源
古代诸戎中以犬戎的历史最久。古史传说中的“
五方上帝”时期,犬戎还未形成独立的部落称谓。按照以后出现的犬戎聚集地,它的祖先为北狄族,
黄帝北伐荤粥,其族人在战胜后有入北狄者,逐渐与狄族融合,成为其首领。
历史发展
夏朝及以前
犬戎(畎夷)在大禹治水时,随禹治水来到西北方,并留居在北蛮地。因犬戎、北狄都崇拜犬,故交错相处,关系较好。东方畎夷的文化比西北方先进,自然成为北狄中的一支首领,故以犬戎名之。犬戎自夏后相(夏朝第五代君主)时受到夏人征伐, 随即臣服于夏朝。夏后芬三年(前1913年),帝槐登上王位的第三年,九夷族前来进献,其中就有犬戎。
在夏后泄时,犬戎接受了夏的
爵位。夏末桀时,畎夷(犬戎)沿
桥山南徙,进入关中泾水、
漆水河流域。后桀之乱,畎夷入居岐(今
旬邑县、
彬州市与
岐山县)之间。
夏朝末年,由于
政治腐败,商人在
黄河下游起兵,畎夷(犬戎)等
东夷部落发动内侵。
商汤率商夷在鸣条击败夏主力军,乘胜西进,扫荡
夏朝在西方的残余势力,与商人结盟的畎夷于夏末随商人迁入
关中。
商朝时期
商初,羸秦族由
汾河流域徙居犬丘后,畎夷(犬戎)被逐往
泾河上游。殷将领雀、缶等为了征服犬戎,对其用兵攻伐。自犬戎在
武丁时臣服,就有犬戎族人在商朝做隶人,而犬侯则时常接受
司马卬的命令从事征伐。终殷之世,犬侯主要对付羌方、周方及附近的一些小方国,以扩大殷人的
势力范围。素来强悍的犬戎,此时被殷王所倚重,实已成为商王国的西方屏障。晚殷时,随着周族勃兴,殷周之间矛盾加剧,犬戎又在殷王命令下对周人侵掠。
周古公时,为求保存实力,暂时避免与犬戎作战,从圃(今
陕西省彬县)越过梁山来到
岐山县(今陕西省岐山县附近)脚下。有过一段和平相处的时期,得以休养生息。
周文王对犬戎实行和亲政策,颐使同周有传统婚姻关系的姜戎酋长申候,和犬戎羸姓酋长
戎胥轩联姻。犬戎以此归附
周代,为周保卫西部边陲。犬戎与周人保持友好关系。武王灭商,
戎狄相助参战。
西周时期
西周建立后,将犬戎迁徙于北方,与
匈奴为邻;还有部分犬戎在
绥德县南北,与西申为邻。犬戎分布较广,形成一支强大势力,占据邠(今陕西彬县)以北地区,未南迁者仍活动于内蒙及
山西省北部,对周的威胁较大,频频侵犯周朝。当时,犬戎尊周天子为王,并按规定向周朝履行“荒服”义务,即犬戎酋长均按规定向周天子
朝贡。期间,犬戎的酋长大毕、
伯士二人,他们忠实于
周代;他们死后,继承人也能“以其职来王”,奉事周王惟谨,犬戎同周朝和睦相处。
姬瑕晚年,
西周奴隶制出现危机,昭王企图以“南征荆楚”来缓和危机,结果失败,昭王溺于汉水。犬戎游牧于泾渭流域(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常以马匹等与周人交易。犬戎势力逐渐强大,为周朝西边劲敌,并阻碍周朝与
西北各部族的往来。
周穆王继位后,蓄谋对犬戎发动战争,不顾大臣
祭公谋父的反对,下令废周先王“
戎狄荒服,荒服者王”之训,要犬戎纳宾服,加大犬戎的贡税负担,取消犬戎酋长对本族内部事务的自治权利,从而加强对犬戎的直接控制,引起犬戎的反抗。因而穆王率兵前去征讨犬戎,仅获得四白狼、四白鹿返回。穆王因无故征讨
陕北地区的犬戎,犬戎不再向
周代贡,关系破裂。当时,犬戎由今
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沿黄河南掠至今山西朔县雁门,为沿
汾河北上之周军迎击,失败逃走。此后,
姬囏、夷王亦兴兵讨伐犬戎,犬戎受到沉重打击,一时销声匿迹。
西周晚期
姬静三十一年(前797年),犬戎又活跃起来,宣王派大军征伐,被犬戎打败。周军又被西戎的别支奔戎、条戎击败,一蹶不振。犬戎乘机发展势力,占据今
山西省西北部和
陕西省北部及
甘肃省东北部,对周造成严重威胁。因犬戎占据
北洛河及
庆阳市一带后,或沿洛水南侵,或沿
桥山、
泾河南下,都十分便利。至
姬宫湦时,犬戎和西戎杀幽王于
骊山下,掳走褒氏,然后杀害,依照申候的许若,抢掠
丰镐遗址及
渭河平原的财物、珠宝,占据关中大部分地区。
姬宜臼时,天灾不断,连年干旱,百姓食不果腹。当时
京师宫殿被焚毁,国库亏空,西边的土地都被犬戎占去,边境
烽火连年不熄。周平王在
秦国的帮助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
洛阳市,史称
东周。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秦国经过多年治理,国势强盛。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采纳了
由余的建议,以很小的代价便把西戎十二国灭掉,秦的疆域开拓了上千里。由余本是戎人,秦穆公使用离间计重用由余,通过他掌握了戎族的情况。秦穆公侵占西戎后,犬戎部分向北迁移,与狄族相处,部分犬戎融为秦民。
秦孝公元年(前361年),秦出兵东围陕城,西灭戎夷,斩戎王。至此时,西戎诸部不复存在,犬戎亦被秦灭国。
后续演变
后来犬戎族在北方民族中,一部分融入
中原地区民族,其他诸部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北方民族历史舞台上。魏晋时期以“叱奴”或“叱奴根”为名称活跃于北方大地上的“狼族”是古犬戎的后人,而十二三世纪以“赤那”或“赤那思”为名称的“狼族”则是“叱奴”和“叱奴根”的继承者。直到
唐朝,中原民族还将西北的游牧民族统称为“犬戎”或者是“
戎狄”。
疆域
夏朝,犬戎族居住于
泰山(今山东泰山以东至海这块地方),从事耕种畜牧。夏末以后,犬戎族由东向西迁入关中邠岐之间,定居于今陕西
兴平市境内,作为他们的
首都。
有关犬戎族的活动范围,历来学术界多有争议,以下罗列部分观点仅供参考。
第一种,犬戎活动于西或西北方。崔述称犬戎在周西北。陈国生称,犬戎是古戎族的一支,自古以来为中国西北强族。李零认为,犬戎是犬丘之戎,居陇山西侧。林惠祥、李亚农认为犬戎居于凤翔一带。李民称,西周时活动于泾、渭流域,是周朝西边劲敌。
第二种,犬戎活动于周之东南或西南。钱穆称,西周戎祸,多在东而不在西,误认犬戎在周西北而云也,今以当日形势推之,犬戎居地,定在周之东南或西南,而决不在周之西北。
第三种,犬戎在周之东北。王玉哲称,犬戎之国不在宗周之西固是,但亦必不在宗周之东南。那么犬戎约在周之东北。
第四种,犬戎居地不断变化。顾颉刚认为,犬戎本在西方,
周穆王把他们东迁到
太原市,从此太原成了他们的根据地。
童书业认为,犬戎似无羌种。西周时居周室王的西北,
春秋时被秦所败,其一部东迁到今
河南省,
陕西省两省交界一带。
段连勤认为,犬戎由东向西迁徙,从东内迁至关中。舒大刚认为,犬戎最早的居地在西北河西走廊,商末居于陕西西部和
甘肃省境内,之后犬戎退出岐、丰之地,徙居于陇山以西。
何光岳称,商代时,犬戎已西迁
山西省中部,后又逐渐西迁陕西北部,东周末又进入
宁夏回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外交
犬戎族实行部落
内婚制,但这一习俗随着文化的发展已逐渐消除,因而夷、夏联姻才趋于自然而日渐增多。进入
春秋时期,诸戎分布很广,而且在中原与周王及诸夏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可分为
丰镐遗址与岐周地区、伊洛地区、鲁西及豫北地区、晋国周围地区、
关山与陇以西地区。当时
姜姓之戎,姜戎的酋长驹支明确说,诸戎四岳之裔胄也,即使
姬姓,也是骊戎与犬戎,他们与晋通婚,受到“同族为婚”的指责。
早期犬戎族生活在今山东泰山一带,相对势力较小,不能进行远征。夏末商初,由于
夏朝政治腐败,犬戎族与商族酋长
商汤结盟,击败夏朝主力军,乘胜西进关中,扫荡夏朝在西方的残余势力。
商朝灭亡,犬戎族归附了周族,作为周族下属的一支力量,同周人实行和亲政策,保持友好关系。
西周建立后,犬戎族按例向周朝贡,后因赋税沉重,犬戎族与西周矛盾日益尖锐,对周的统治不满,联合其他氏族杀害
姬宫湦,使西周灭亡。春秋时期,犬戎族等部落联盟先后瓦解,被
秦国所灭。
军事
在夏朝,犬戎部族强盛,直接威胁到以高辛氏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两部落经常发生战争。高辛氏将犬戎的首领杀害,又从部落联盟中选出新的首领来统治,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犬戎的新首领。
在
商朝,周部落经常受到犬戎的侵扰,到了第十三代首领
周太王时,因为无法抵挡犬戎的猛烈攻势,被迫率领族人东迁,最终落脚于位于岐山以东的
周原遗址地区。
帝辛时期,犬戎在泾渭流域游牧栖居,接受商王的一些恩赐,不时进攻周地,欺压相邻部落。
周文王讨伐犬戎,灭掉了几个小方国,震慑了西境,犬戎向西和东北迁徙。在
西周众多诸侯国中,申国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其国人主要是戎人,又称为申戎。申国与西戎的关系颇为密切,自西周中期始,西戎频频入寇,成为
周代的劲敌,申国多次充当调停人,以缓解周与西戎之间的冲突。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
申侯发难,他联合缯国及犬戎(西戎的一支),共同出兵进攻
丰镐遗址,犬戎杀害
姬宫湦,占领镐京。申候又联合其他诸侯一同将犬戎赶出镐京。
宗教信仰
据《
史记》《
国语》中记载,
周文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是指犬戎族先人崇拜白狼和白鹿,并以此
图腾命名。这体现了犬戎内部有不同的支系,同时古老的游牧民族多图腾崇拜和万物有灵的
原始宗教观念。有学者也提出不同意见,指出这里的白鹿和白狼就是指犬戎向
周代贡献的珍贵动物,但他同时又指出这种珍贵动物亦是犬戎的象征,
周穆王获白狼、白鹿而归,象征着征服了犬戎。
文献中记载的犬戎部族,不仅崇拜狼,更是崇拜犬的民族。由于犬和游牧、狩猎紧密关联,牧猎民族也多有崇拜犬的传统习俗,犬戎无疑是最突出者,他们的族称和居地都体现了与犬的密切关系。有犬戎国。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犬戎。有关犬戎的记载在《海经》和《荒经》中,犬戎国的人“状如犬”,其神则“人面兽身”,这里的“兽身”即为“犬身”,这是对犬戎国图腾崇拜的间接反映。见犬戎族是崇拜犬的,狩猎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因为崇拜犬而称为犬戎,其居地也由此被称为“犬丘”。
犬戎的祖先最初是以调训鸟兽、狩猎为生的狩猎民族,在狩猎经济中猎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野狼驯化为猎犬是犬戎人的特长,所以犬戎当为以驯化猎犬著称且以犬、狼为
图腾的民族。
争议
犬戎的族属
第一种观点,犬戎为
黄帝之后。
夏敬观认为,犬戎者,黄帝之后,非
三苗也。
沈长云说,作为
姬姓之戎的犬戎具有悠久历史,他们与周族一样皆为黄帝后裔。
何光岳认为,犬戎是戎族的一支,为黄帝之后之
任姓。易华认为,犬戎或西戎是黄帝的直系子孙。龚维英称,犬戎与姬周同宗共祖,是血缘关系已经疏远了的本家。犬戎与姬周系同宗共祖,区别在于文明程度不同。
第二种观点,犬戎为羌氏一族。
黄文弼称,犬戎、昆戎
獯鬻都为
羌族系。
童书业亦认为,犬戎似亦羌种。尹盛平称,允姓之戎,犬戎,、阴戎、九州之成,皆是氏族,其族源是
三苗。
第三种观点,犬戎为西戎一支。
林惠祥认为,犬戎盖西戎之别在中国。
李亚农,犬戎大概是西戎的一分支。
段连勤认为,在西周时期,犬戎成为西戎三大支派之一。周伟洲认为,犬戎属西戎的系统。
第四种观点,犬戎为北狄一支。杨东晨是根据以后犬戎居地看,其祖先应是北狄族。犬戎系北狄裔支,以北方草原狩猎的犬为
图腾。张立柱认为,犬戎属北狄民族集团,山戎或北戎
春秋时属北狄,他们和犬戎本来就是相同的民族群落。陈温菊认为,犬戎是北方狄族的一支。
犬戎的去向
第一种观点,犬戎归属
匈奴。郭沫若认为,犬戎即后世之匈奴,是匈奴与夏民族同祖。
何光岳认为,犬戎到
秦汉时已融入匈奴族。
第二种观点,犬戎融合华夏。
段连勤认为,春秋以后,史籍中再无犬戎部落出现,它已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中融合与华夏族了。
第三种观点,犬戎被秦消灭。任乃强,秦的先世与犬戎争夺宗周故地,经屡世战斗,终被秦人消灭。
第四种观点,犬戎融合与其他民族中。杨东晨认为,
秦穆公霸占西戎后,犬戎部分北迁,与狄族相处,部分融为秦民。有关文献的记载中没有犬戎的原因。舒大刚认为,犬戎的分布和迁徙有东西二途,西途犬戎后为
秦国所灭,东途进入伊洛流域,在扬、拒、泉、皋邑地为居,号称伊䧻之戎。之后在前461年被韩魏所灭,其族人融合于华夏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