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字面意思是长江以南,但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又有变化。
一般认为,江南有大江南、中江南、小江南之说。“大江南”,泛指
长江中下游平原,有时也包括长江上游部分地区。“中江南”,主要指长江下游地区,包括
江西省一带。“小江南”,主要指
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
先秦至两汉时期所说江南多指“大江南”。那时长江中游的南部地区相比下游更为发达,因此“江南”一词,多指长江中游的南部,即今湖北南部和
湖南省、江西一带。随着晋室南渡,建康成为六朝的
首都,“江南”指称以建康为中心一带的现象逐渐增多。但中唐以前,“江南”仍是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的这些区域。中唐特别是两宋以来,经济重心逐步集中于东南,加之
南宋政治中心落地
杭州市,江南开始集中指称两浙路即今苏南、
浙江省一带。明清之后,所说江南多指“小江南”。“小江南”亦有基本范围与核心范围之分,基本范围以
太湖流域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延伸,包括今江苏南京、
镇江专区,
绍兴市、
宁波市等地区,也包括安徽芜湖、
徽州等地区,
江西省的
婺源县及长江以北的
扬州市、
泰州市、
南通市等地区。
根据《中国气象产品地理分区》,江南所指的区域为
长江至南岭间所包含的湖北、
湖南省、江西、浙江、安徽、
江苏省、
上海市和
福建省北部(从南岭向东延伸)等地。
文化江南,江南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概念。江南文化的历史积淀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凝聚力的重要动因,江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汇聚思想智慧、提供精神支撑。作为一种诗性文化,江南文化标注了区域文化在审美和艺术上的极高水准。
经济江南,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和经济综合水平比较高的发达地区。
历史江南
1993年发现的江苏南京汤山
直立人化石表明,江南地区早在6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大江南北进入
新石器时代兴盛阶段。据初步调查,
江苏省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其中有苏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先秦时期,江南属百越之地,后被纳入华夏版图,成为华夏汉地九州之一。
周太王的儿子
姬泰和
仲雍带着亲族来到苏南地区的无锡、常熟一带,建立勾吴王国。泰伯、仲雍“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并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于是上千个部族自愿归附于泰伯。
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据《
吴越春秋》“
周元王使人赐
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以淮上地与东楚江浙皖,归吴所侵宋地,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之时,越兵横行于江淮
吴樾之上,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可知史书中出现的“江南”一词,在东周春秋时期,最早指的是东周时的
吴国、
越国等诸侯国区域。
秦朝时期,《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
秦昭襄王三十年,
秦伐蜀,若借用上游江南蜀地守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
黔中郡。”此书中出现的江南,指的是现今
常江上游
贵州省和长江中游
湖南省和
湖北省南部、和长江下游地区江浙沪皖和
江西省。黔中郡在今湖南省西部。由此可见当时“江南”的范围之大。据《史记·五帝本纪》,可知其南界一直达到南岭一线。
汉朝时期,江南已经十分宽广,包括了
豫章郡、
长沙郡、
庐陵郡,相当于江西省和湖南省。当然,在两汉时期,洞庭湖南北、赣江流域地区应是江南的主体,其中的“江南”说的就是这一地区。王莽时曾改
夷道县为江南县,是湖北宜都地区。《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
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晋朝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相继渡
淮河、
常江南迁,衣冠南渡,以
建康(今南京)为都,是为
东晋。
隋朝时期,江南被用作《
尚书·禹贡》中“
扬州”的同义词,同时“江南”还有江汉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因此,《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江南
豫章、长沙”与“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描述。
唐朝时期,出现了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设立
江南道,范围包括长江中游地区湖北长江以南部分、
湖南省、以及长江下游地区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见
陆羽荼经八之出江南荼之出袁州吉州),同时期苏杭则属于
浙江西道。
宋朝改道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与
皖南部分地区,分江南东路与江南西路,其中江南东路包括
宣城市(宣城)、
池州市、太平州、
徽州、饶州(上饶)、信州(
鹰潭市)、
抚州市、洪州(南昌);江南西路包括
袁州(宜春)、
吉安市(
吉安县)、
浔阳(九江)、
赣州市(赣州)。宋朝的江南路主要指江西省即赣江流域,同期苏杭则属于两浙路。
靖康之变以后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达成,和约规定
南宋不得接收
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始告消退。
元朝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定应天府(今南京)为
首都,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中书省直辖府州改为直属六部,仍俗称直隶。
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
北京鸭首钢篮球俱乐部,改京师为南京,直隶改称南直隶。
清代顺治帝二年(1645年)以明朝南直隶辖区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布政使司衙门位于江宁府(今南京),后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
江南省,同江西省一并由两江总督管辖,两江总督驻江宁府。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江南省一分为二,东称“江南右布政使司”,西称“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帝六年(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
江苏布政使司。
江苏省取江宁、
苏州市二府首字而来,而安徽取
安庆、徽州二府首字而来。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定江宁府为江苏省省会,安庆府为安徽省省。至此,江苏、安徽两省行政区划大致相同。
地理江南
“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狭义的地理江南多指长江以南太湖流域附近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上海等地。
广义江南范围还包括江苏南通(通州)、扬州、泰州;浙江
金华、
丽水、舟山、台州、衢州、温州;安徽南部黄山、
芜湖市、宣城、马鞍山、池州、铜陵;江西东北部
婺源等。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江北”、“中原”等汉地其他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但其划分往往不具有江南的代表性。而
五代十国的
南唐、宋代的江南路(
江西省)、
唐代的
江南道(湘赣),
清代的苏杭则很好的代表了江南区域。
金陵府(南京)、
平江府(
苏州市)、临安府(
杭州市)、嘉兴府(
秀州)、镇江府(
镇江市)、南兴军(
宜兴市)、常州、
安吉州(
湖州市)、
江阴军(江阴)
庆元府(
明州)、
绍兴府(越州)、建德府(
建德市)、
衢州、婺州、瑞安府(温州)、台州、
丽水市。
狭义的地理江南则多指
上海市、苏南、
杭嘉湖平原、
皖南,地理在
长江以南。《
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表示,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属于
江苏省的
江宁区(今南京)、镇江、常州、苏州、无锡、松江(今上海)和
太仓州,长江以南属于安徽的
宣城市、
徽州、太平、
宁国市以及
浙江省的
杭州市、
绍兴市、宁波、嘉兴、湖州地区。
地形地貌
相对于北方而言,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处
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
位置境域
广义的江南包括了
长江下游地区
上海市、
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
江西省、
湖南省、
湖北省等六省一市中位于长江以南的地区。广义的江南面积博大,地貌多样,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这与
气象学中的江南范围大致相符。江南四大米市、江南三大名楼都处在大江南的范围。该区域囊括了著名的三山
三江三湖——黄山
钱塘江与
太湖、庐山赣江与
鄱阳湖、以及长江中游地区衡山湘江与洞庭湖。大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
长沙市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从元朝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被用于行政区划,但其划分往往不具有江南的代表性。而
五代十国的
南唐,宋代的江南路,唐代的江南道则很好地代表了江南区域。一般包括金陵府(南京)、
平江府(
苏州市)、临安府(
杭州市)、嘉兴府(
秀州)、镇江府(
镇江市)、南兴军(
宜兴市)、
常州府(常州和无锡)、
安吉州(
湖州市)、
江阴军(江阴)、庆元府(明州)、
绍兴府(越州)、建德府(严州)、州、婺州、瑞安府(温州)、台州、处州。
地形地貌
地势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
长江上中下平原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江西湖口县以西两湖为长江中游.而湖口县以东地区江浙皖赣闽为长江下游地区中下游地区,为
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地跨中国云贵鄂湘赣皖苏浙等8省市,素有“水乡泽国”之称,狭义的江南主要指的是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下游江浙皖赣闽或东部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介于东经111°05′~123°,北纬27°50′~34°之间,西起
巫山东麓,东到黄海、东海滨,北接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及黄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钱塘江、
杭州湾以北沿江平原,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100~400千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
长江三角洲平原等6块平原组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年均温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形成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整体。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
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
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江南丘陵指
中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分别是宜昌
巫山以西为江南上游分别是云贵而巫山以东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湖口县以西为中游也就是两湖地区为长江中游.而湖口县以东的江浙皖则被称为长江下游地区江浙沪皖、人文学上的江南地区,包括江西、和安徽南部、江苏西南部、浙江西部边境。该地域低山、
丘陵、盆地交错分布、赣江流域为中心。则被称之为长江下游地区上的人文历史上的江南文化.
盆地中的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红色地层广泛出露,形成红色盆地,这些红色地层被河流切割成丘陵,则称为“江南红色丘陵”,海拔200~600公尺左右。盆地丘陵周围为海拔1000~1500公尺的低山,
安徽星南部的
黄山市、
九华山公园,
江西省东部有
怀玉山、
雩山,江西、
湖南省之间有
幕阜山、
九岭山、
罗霄山脉、
武功山,湖南西部有武陵山、
雪峰山。
中生代以来南部抬升,北部断裂沉陷,形成向北倾斜的地势。主要部分可视为湘赣两省毗连的大洼地,东南西三面均有山地盘踞,区内许多中山和低山均为东北—南西向排列,新
中原地区构造体系清晰。山岭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局部可达1500~2000米。主要山脉有:湘赣交界的幕阜山脉、九岭山、武功山、
万洋山和
诸广山,浙西的
浙江天目山、仙霞岭,闽赣界上的武夷山脉和
皖南的
黄山区等。其中
庐山、衡山、黄山、
九华山、天目山和井冈山等均为著名旅游胜地。
金衢盆地
金衢盆地是
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为数不多的盆地、平原地形,包括
金华市、
衢州市两大地级市,自古以来为富庶之地,拥有“浙江聚宝盆”之美誉。为
钱塘江发源地,河水清澈,为浙江人民的
母亲河。
气候特征
全国一级气象地理区划分说明:江南地区:
常江至南岭间所含的
云南、
贵州省、湖北、
湖南省、
江西省、浙江、
安徽星、
江苏省、
上海和
福建省北部(从南岭向东延伸)等地。也就是地理上的长江上游
云贵高原与中游两湖下游江浙皖赣闽
全国二级气象地理区划分说明:江南地区:东西向基本是上游与中游分界线在宜昌巫山以东为中游.而华东地区江西湖口县以西为长江中游.湖口县以东江浙皖赣闽则为长江下游地区.
江南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生存的区域。虽然历史上江南区域的气候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有资料显示,良渚文化在
太湖流域发展的突然中断,实际上是与太湖流域地面沉降、降雨量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而引发的特大自然洪灾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不少
良渚遗址如吴江梅埝、袁家、大三瑾等的良渚文化层上都普遍覆盖着一层泥炭层,说明此地曾被洪水覆盖过。另外,据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中国的气候也有着从暖湿逐步变得冷干的总趋势。但总体上,江南区域的气候变化幅度要较其他区域小。
黄今言主编的《
秦汉江南经济述略》一书认为
秦汉江南的气候条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气温高,日平均温度大于0℃的农耕期、大于5℃的生长期、大于10℃的植物活跃生长期、大于15℃的喜温作物水稻的适宜生长期长;二是降水丰富,
常江、
钱塘江以北的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1600毫米,长江丘陵地区大于1600毫米,为各种作物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且雨热同季。
秦汉之后的江南地区,虽然在具体的气候指数上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的特点变化并不大。相比北方的干冷,岭南的湿热,人体在江南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是非常舒适度的。
水文特征
江南丘陵地区地表径流分别通过
湘江、
资水、
沅江、
澧水和
鄱江、
信江、
抚河、
赣江、
修水县等河流注入
洞庭湖和
鄱阳湖,然后北入
常江。东北部浙皖边区的山地丘陵与浙赣交界的山地丘陵相连,成为长江和浙闽独流入海水系的
分水岭。
经济江南
东晋南梁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劳动人民不断南迁,既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劳动人民相互学习、辛勤劳动,是江南
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耕作技术有很大改进,牛耕已经普遍推行,粪肥也在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
三吴地区的农业尤其发达,水利工程的兴修很受重视,如东晋在曲阿(今江苏丹阳)修新丰塘,溉田8百余顷;在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筑荻塘,溉田千顷;在
会稽郡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复汉代旧堰,溉田2千余顷。
南梁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2千余顷;修赤山塘(今江苏句容市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们在河道建立堰闸以控制水位,旱则开启,引江水灌溉;涝则关闭,避免泛滥成灾。又筑堰围湖,开垦出土壤肥沃、产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吴成了江南粮食的主要产区,“一岁或(丰收),则数郡忘饥”(《宋书·孔季恭等传》史臣语)。其次表现在手工业,冶铁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省
池州市贵池区)与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创杂炼生法,即把生、熟铁混杂
冶炼,反复锤打,成为质量较纯的钢铁,养蚕缫丝技术大见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蚕茧一年收获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一年收获八次。
国家专门设立锦署,使丝织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江南河流纵横,为适应经济、军事的需要,造船业特别兴旺,既能制造载重2万(约2千吨)的大船,又能制造速度很快的舰只。其它如烧瓷、
造纸、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是最大的城市,
南梁萧梁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成为各地农产业、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从唐宋起所赋予江南的文化,让江南从一个地理名词真正变为一个包含着美丽、文气与富庶,被世人不断向往和憧憬的词。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中,江南地区也逐渐取代
中原地区,到了北宋中期,江南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重要的核心地位,而如今的长江下游地区江浙皖赣闽长江三角洲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文化江南
地域文化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根据历史传统和文化形成的大江南地区是苏南、皖南、上海、浙江、江西北部,江南核心区是所谓“水乡江南”,是江南文明的一个生态型,因其位于平原泽国之上,故和山地江南滨海江南相区别,因其最具代表性,所以也被认为是狭义江南。
华东师范大学刘士林教授认为,自成一体的、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的某种区域文化,通常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区域地理的相对完整性;二是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江南文化正是这样一种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的本质是一种诗性文化。也正是在诗性与审美的环节上,江南文化才显示出它对儒家人文观念的一种重要超越。由于诗性与审美内涵直接代表着个体生命在更高层次上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说人文精神发生最早、积淀最深厚的
中原地区文化,是在江南文化中才实现了它在逻辑上的最高环节,并在现实中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度里,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缤纷多彩、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仅就
汉族文化圈而言,大体可以以长江为界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文化区域。"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冀北"的清辞丽句形象地概括了两地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南方草木葱茏、清奇瑰丽,北方则土厚水深、雄浑阔大,在这样有着显著差异的自然环境中孕育成长的人文风气亦因此而各具特色。
在大的江南文化区域中,东南地区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亚文化区域。特别是唐宋以来,东南地区逐渐成为天下财赋之所区、士大夫渊薮,正如宋史专家刘子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为领导的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心。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皆聚在一起,这是史所稀见的。”
叶千华说:“江南文化是一种意境文化,一种诗情文化,一种画意文化,一种韵味文化,一种秀美文化。它蕴含在山水花木月夜晨昏之中,在雨露岚雾中缠绵,有着禅意般的美丽。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江南不仅素以鱼米之乡、风景秀丽著称,江南文化算是一种情义绵长的代表,被广为传颂的才子佳人等佳话则是对文化底蕴的另一赞美。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式的经典江南建筑风格也别有一派恬静内秀的韵味。咸鲜润甜的精致菜肴也可以作为部分江南的一种代表。
科教文化
江南素以文化教育繁盛著称,重文也是江南的传统之一,这也铸就了部分江南人的文化性格,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也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夫子庙建筑群中的江南贡院则是江南科举文化的象征,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
除此以外江南还有许多著名的书院,四大书院中有三个位
于江南,即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其它还有紫阳书院、崇正书院、八桂书院、象山书院、丽泽书院、东林书院、明道书院、齐山书院、阳明书院、甘泉书院、会华书院、李白书堂、五经书院等。
诗词文化
从古至今,歌咏江南的大量文学作品构筑了中国人想象中的“江南”,有白居易的《江南好》,苏东坡的《望江南》等。
织锦文化
汉代之后,北方多战乱,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唐代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明清江南桑蚕丝绸业达到顶峰。
江南地区著名的丝锦品有南京云锦(中国四大名锦)、宋锦(中国四大名锦)、苏绣(中国四大名绣)、湘绣(中国四大名绣)、
辑里丝、
杭嘉湖平原丝绸等。
人文精神
乌篷船
——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地域的象征,乌篷船双脚划浆,手中甚至还擎着一只酒碗——能在水中如此自由而又有这种特色的,大概谁都会立即想到江南。只有江南,才有脚划的乌篷船。“船头一壶酒,船尾一卷书,钓得紫鳜鱼,旋洗白莲藕。”这是放翁老人的闲情。
辑里丝
——江南丝中极品
杭嘉湖丝绸
早在一个多世纪前,杭嘉湖地区的丝绸已经如同今日最热门的股票一样:热销海外,价格变化无常,而每一次变化,都会牵动全世界的神经。它的品质位居榜首,中国的皇室和欧洲的贵族都以拥有一件由
杭嘉湖平原丝绸制作的华服为荣。而在最新的考古发现中,这里还被证实为全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世界上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在杭嘉湖地区的湖州市被发现,距今4700多年。
丝绸之乡形成的条件
杭嘉湖平原位于太湖以南,钱塘江和杭州湾以北,
浙江天目山以东,四周高,中间低,水网密布,不利于排水。
桑树耐旱,不喜湿,那么究竟杭嘉湖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把“沧海”变成桑田的呢?
在水利上,归功于杭嘉湖地区人工开凿的河渠溇港和运河
荻塘,所谓“横塘纵溇”。在雨季河水会流入太湖,在旱季则引太湖水灌溉农田。
在土地上,人口的迁移,特别是在南宋后,人口的大量南徙,为了解决粮食等问题,加强对农田的开垦,许多沼泽地都被改造成膏腴农田,还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
水质也是影响丝绸质量的重要因素,缫丝需要大量的水,长江流经杭嘉湖地区,水流缓慢,水中的泥沙能沉积下来。
生产模式上,江南水乡利用池塘养鱼畜牧,与栽桑养蚕的水肥相结合,形成自然循环条件下的相互促进,形成特有的生产模式,保证了
桑树生长。
在传统养蚕技术上,各地都重视制种,
清代以浙江余杭、新昌、萧山等地的优良品种较著名,后来就成为现代蚕种的制造基地。技术上对上族采用高棚簇,随老随捉,忌用地簇。将“出口干”又改进为“灼蚕不灼茧”。在三眠开叶时,令食拓叶二三次,以省桑叶,且丝韧有光泽。少叶时可用白米粉掺桑叶上喂蚕,丝光白而韧。
历史辉煌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江南苏湖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中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
清代在杭嘉湖道的江宁﹑苏州和杭州三处设立的﹑专办宫廷御用和官用各类纺织品的织造局。掌织办宫廷所需及官用之绸缎、绢帛、布匹等纺织品。清皇室内各府规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都必须用此地的丝绸精织而成。清康熙时织造的九件
皇袍,就是指名选取湖丝作经线制成的。
江南古南浔
地处太湖与运河臂环,水碧似染,舟船如梭,湖泊河流占据小镇面积一半以上。世界上最小的丝织物——4700年前新古器时代的丝绸残片,就早在附近的钱山漾遗址出土了,如果要说到养蚕、
缫丝的自然条件,世界上也许没有比这里更好的了。
青花瓷
——元明清三代之国器中国是瓷器的国度,而元明清三代以来瓷器中最为著名者,乃是创自江南景德镇的青花瓷。在景德镇这块
丘陵盆地中,徽文化和赣文化历经千年交融,最终孕育出闻名于世的青花瓷。一曲《青花瓷》道尽了斯物真味: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
黑色深处被隐去。
龙泉剑
——铁英铸的冷兵君子
剑被称为
古代兵器时期的“百兵之君”,史传剑由黄帝和
蚩尤制造,所以他们亦被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兵主和战神。吴王金钩越王剑,江南吴越在春秋时期,已经是剑道独步天下之处。其中的欧冶子,被奉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欧冶子,为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越国人,在浙江西南方崇山峻岭中的龙泉,铸成了龙渊、太阿与工布这三把名剑。
蓝印花布
——乡野的气韵
轻软飘逸的蓝印花布,与细桥粗水、粉墙黛瓦、茵柳嫣桃,及淡淡的茶烟氤、轻轻的弦索弹唱,一起构成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
蓝印花布,古人称为“药斑布”,属于民间传统的手工印花织物。它的印染方法,遍及全国各地,但在江苏、浙江尤其盛行。
油纸伞
——消失的精致
江南多雨,一年之中,有—半日子都在雨水里泡着。元代诗人虞集对此曾下过结论,叫做“杏花、春雨、江南”。这可以说代表了古人对江南地域文化的认识。油纸伞之所以在江南有着广大的市场,除了价格低廉、分量轻巧、取用方便等特点外,更深层的因素在于地域特色的制约。那里每年近2000毫米的降雨量,以及变化无常的气候,决定了它角色空间的不可限量。
黄泥螺
——此味只应江南有
泥螺取食,以三个季节为佳,桃花开时,壳软味美;梅雨时,脂膏满腹,适合泡黄酒,浸个—两宿,“膏溢壳外,莹皆若水晶”;中秋时,泥螺虽已肉硬膏少,味道不及桃花泥螺,却粒大脂丰,腌食别有滋味。市场上卖的一般都是
桂花泥螺。天下泥螺,宁波泥螺富有盛名。
泥螺也是一味中药,其肉入药,以盐、酒渍食,有补肾益肝、益精髓,明目、生津润燥之效,《本草纲目拾遗》即说:“吐铁能润喉燥、生津。”
龙井茶
不知是龙井成全了这里的茶,还是这里的茶成全了龙井?凡到杭州的人,都不忘来龙井一游,拾级登山,阅尽满坡的茶色,而—身汗出,谁都会叫开半掩的农户门扉,坐到咿呀作响的竹椅上,跟热情的主人讨—碗刚沏好的龙井茶喝,这时的景象,则是“令人对此清心魂,—啜如饮甘露液”(明·屠隆《龙井茶》)的了。
紫砂壶
——紫砂泥土蕴乾坤
茶壶的功能,本为蓄茶,然而所蓄之茶,早巳不单为人的生理解渴,而更多地则作用于精神的滋润。那盛茶的器皿,自然在这样的理念统领下,在艺术的圣殿登堂人室,安身立命了。紫砂壶就是在这样的审美理念下诞生的。它是江南的风物,更是中国的美器,乃至于人类创造的瑰宝。
绍兴酒
——鉴湖水的精华
绍兴酒发源于中国,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其历史与啤酒、葡萄酒同样悠久。
绍兴酒有元红、加饭、善酿、香雪、太雕等多个品种。元红又名“状元红”,因酒坛外表涂朱红色而得名,是绍兴酒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吴韵》
歙砚
——龙尾石的人文精神
歙砚因产于歙州(州府即今安徽歙县)而得名。以婺源(古属歙州,今属江西)龙尾山下溪涧中的石材所制最优,故歙砚又称龙尾砚。唐开元年间已有生产,南唐时形成一定规模。歙砚石具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里,金声而
玉德”等优点。按天然纹样可分为:眉子、罗纹、金星、金晕、鱼子、玉带等石品。
徽墨
——黄山松的凤凰涅
徽州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湖笔
——汉字的书写者
湖笔,与徽墨、宣纸、歙砚(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湖笔的产地在浙江湖州
南浔区善琏镇。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
宣纸
——中华文化的载体
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原属
宁国市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旅游江南
著名景点
江南园林
南京瞻园、
苏州市的拙政园和留园、无锡寄畅园被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
江南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兴盛于六朝,终于明清。以
苏州市、
南京市、常州市、
绍兴市、
杭州市、
无锡市、
黄山市、
湖州市、
上海市、
嘉兴市、
上饶市、
池州市、
宣城市、
芜湖市等城市为主。由于历代战火问题,如今私家园林以苏州保存最多,苏州园林也被作为园林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南京玄武湖是当代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
江南六大名园
红梅公园
红梅公园分三区八景。在公园的南部是文物古迹区,有红梅阁和文笔塔;在公园的西北部是娱乐活动区,有运动场、春晖茶室、青少年活动场所、游艇、听松楼和
舞厅;在公园的东部是科普教育区,有动物园、盆景园、月季园和屠一道根艺藏珍馆等。在我国古都北京有著名的燕八景,那是人们到了北京后非去不可的地方,而在红梅公园里,根据各区景点的不同特色,也是分为八景:这就是红梅春晓、古刹钟声、曲池风荷、青峦倒影、凤桥花径、翠薇秋霞、孤山雪松、文笔夕照。
梅阁始建于唐代昭宋年间,距今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的红梅阁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阁高17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祀玉室,斗老,文昌;下层为祀师堂,祀道教的祖师爷张天师等。整个建筑古朴厚重,气势雄伟,为一般楼阁所少见。每到冬末春初之时,红梅怒放,人们或游园赏梅,或登楼眺望雪景,自有乐趣。红梅阁的对面有一千古珍奇遗迹冰梅石。
清代常州著名诗人赵翼曾如此称赞红梅阁的美景“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红梅阁楼上还辟有“常州历史名人陈列馆”。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和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张太雷,早年经常到红梅阁攻读嬉戏。
瞻园
瞻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乾隆皇帝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位于南京城南瞻园路。坐北朝南,纵深127米,东西宽123米,总面积15621平方米。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素以假山著称,全园面积仅八亩,假山就占了3.7亩。回廊也颇具特色,串连南北,蜿蜒曲折。进园门后,透过漏窗便隐约可见一座奇秀的石峰“仙人峰”,传说是
宋徽宗时“花石纲”的遗物。
瞻园是
秦淮河风光带上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在刘敦所著《中国园林》巨幅集锦画册中,将瞻园作为古金陵园林唯一的代表作,载入中国园林史册。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园以石胜”,成为瞻园的主要特色,园中北假山即为明代遗物。1958年后,南京市将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设在园中。瞻园,旧院妩媚,新容俏丽,深厚的基础更添时代的活力。瞻前顾后皆妙景,怀古赏新两相宜。
寄畅园
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2012年底寄畅园的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总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
清代的
康熙、
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拙政园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始建于
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83.5亩,开放面积约73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38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
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
同治年间盛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清著名实业家政治家,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洋公学(
上海市交通大学)创始人)购得,重加扩建,修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作《留园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
苏州市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水绘园
水绘园位于如皋市城东北隅,始建于
明朝万历年间。原是邑人冒一贯的制业,历四世至冒辟疆时始臻完善。冒辟疆将旧园重整,赋予思想,精心增饰,在园中构筑“妙隐香林”,“壹默斋”,“枕烟亭”,“寒碧堂”,“洗钵池”,“小语溪”,“鹤屿”,“小三吾”,“波烟玉亭”,“湘中阁”,“涩浪坡”,“镜阁”,“碧落庐”等十余处
佳境。
清代名士陈维在《水绘园记》中写道“绘者,会也,南北东西皆水绘其中,林峦葩卉掩映,若绘画然。”
冒辟疆营造的水绘园不设垣,环以碧水,园中凭借水流于地面,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幽美的画图。这里,有画堤的两岸夹镜,涪溪的窈窕,香林的妙隐,似镜浮的茅亭,洗钵池的空明和屿地的不羁,水中倒映着冬季的“碧落”,早春的“寒碧”,夏日的“悬露”,爽秋的“泼烟玉”,更有那迟疑的涩浪坡和怡淡的枕烟亭。园中以洗钵池为中心,池水四方分流,把园分为数块。再加上水中洲,在其回环的水道上,疏疏落落地建有一堂、一房、一斋、一庐、二阁、
三亭剩下来的就全是水景了,这正好点出了地处
长江三角洲水网平原上的造园特色。
明朝灭亡后,冒辟疆心灰意冷,于是把水绘园改名为水绘庵,决心隐居不仕。当时名士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孔尚任、
陈维崧等纷纷前来如皋相聚,在园中诗文唱和。时人说:"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水绘园盛极一时。
江南四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被人们誉为“江南三大名楼”。
楼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建筑,“楼,重房也”;“阁,楼也”。这就是说,楼阁一般都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且都以木质为主要结构。在中国古代,不管是佛、道、儒这些宗教门派,还是皇家贵族,都把楼阁看作是神圣、尊贵和威严的象征。在修建的众多楼阁中用于观景、赏景的楼阁很多,也分布很广,南方有,北方也有,但是南方居多。这些楼阁一般临水而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景色秀美。所以,这些楼阁也是文人雅士们汇聚之所,许多文学名篇也因这些楼阁而诞生,而这些楼阁也因这些文章的流传而声名远扬。当然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黄鹤楼和岳阳楼了。
滕王阁
滕王阁,坐落在江西省
南昌市赣江之滨,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建成之后,历经磨难。在建阁至今的1300多年中屡毁屡建,而每次重修,不但都能够再现古阁的风姿,而且规模也是越建越大。1926年滕王阁最后一次被毁于北洋军阀邓如琢手中。1983年10月1日正式开始了第29次滕王阁的重修工作,1989年落成。新阁共9层,高57.5米,是一座大型的仿宋建筑,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最高的楼阁。在阁的第六层东西两面,各挂着写有“滕王阁”三字的大匾,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字体;阁的三个明层四周,均建有平座栏杆,以供游人远眺;在第五层的屏壁上,还镶嵌着铜制的王勃《滕王阁序》碑;在滕王阁的门柱上,还有毛泽东亲笔手书的《滕王阁序》中的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位于
江西省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它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为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天下扬名,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登阁纵览,春风秋月尽收眼底,近可见仿古商业街迂回曲折,错落有致,西侧赣江、抚江浩浩汇流,远处长天万里,西山横翠,南浦飞云,长桥卧波,令人心旷神怡。
位于
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西岸的岳阳楼,它是三国时期(公元215年)东吴将领鲁肃为了对抗驻守荆州的蜀国大将关羽所修建的阅兵台,当时称为阅军楼。据记载,这就是最早的岳阳楼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修建年代最早的楼阁。
唐代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
中书令张说遭贬,戍岳州(今岳阳市)。次年,张说便在鲁肃的阅军楼旧址上重建了一座楼阁,并正式定名为岳阳楼。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大臣滕子京受排挤,被贬岳州后,重修了岳阳楼。建成后,滕子京请当时的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
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被中外广为传诵,亘古不衰。岳阳楼也与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一起声名远播。故有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如今(2012年底)人们看到的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个木质结构的建筑,她从
清代时期重修后,历经百余年加之几十年的战乱而没有被毁。虽说楼的高度仅有19.72米,比滕王阁和黄鹤楼的规模小得多,但是这个屹立在洞庭湖边上的古代建筑,也可以说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建的,并且是保留完好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的楼阁。
黄鹤楼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
长江南岸,相传也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宋画《黄鹤楼图》再现了宋楼的面貌。图中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浩。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宋以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仅留当时楼貌照片,已不是宋画在高台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六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以
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
江南四大米市
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
四大米市”。
芜湖市、无锡、九江、
长沙市,一称湖北沙市这四大米市均在江南,又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这四大米市比如皖南的芜湖米市(在南陵县)如今依然焕发青春。“江南四大米市”是在旧时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过程产生的,对促进当时的粮食生产、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和商业经贸有很大的提高。
经典美食
小笼包——江南地区的美味小吃
中国人提到小笼包,没有人不喜欢的,那么小笼包究竟诞生于何时何地。传说由
北宋时期著名的王楼“山洞梅花演变而来,由北宋皇室带入江南。比较集中的观点是诞生于
清代中期,在今
镇江市、常州、无锡等地一带。小笼是这一地区美食文化的共同体现,以皮薄馅靓卤多,鲜嫩味香而誉遍江南一带。
桂花藕——桂花留香
江南喜好以桂花来作为食物的调和料之一,食物也以香甜、清脆、以及桂花的香气浓郁而享有口碑。将糯米灌在莲藕中,配以桂花酱、大红枣一起精心制作,是江南传统菜式中一道独具特色的中式甜品。杭州桂花糯米藕软绵甜香,南京桂花糯米藕则是和“桂花糖芋苗、梅花糕、赤豆酒酿小圆子”一同被誉为金陵南京最有人情味街头小食。
相传系苏东坡被贬於杭州时,在贫困的生活中,仿制前人的做法改良,将烧猪肉加酒做成红烧肉小火慢煨而成。此菜在黄州发起,后传至南宋首府杭州,发扬光大,遂成杭州名菜。
东坡肉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肉色清清爽爽,香糯而不腻口。
梅干菜——阳光晒出的家乡菜
鲁迅《风波》里写的蒸得乌黑的干莱很诱人。这种乌黑而诱人的干菜,在鲁迅老家
绍兴市叫霉干菜,因为色黑,也叫乌干菜,是当地有名的“三乌”之一:乌篷船、乌毡帽和乌干菜,活脱是一幅旧时江南水乡的写照。
大闸蟹——阳澄湖哺养的美味
江南多蟹。江南的蟹当以
阳澄湖所产最为出众,其名为“
中华绒螯蟹”。如近代大学者章太炎夫人汤国梨老太太的两句话来得爽快、直白:“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
江南水乡
周庄
江南第一水乡。四面环水,咫尺往来,都需靠舟。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河埠廊坊、过街骑楼、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周庄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南湖位于镇南,湖面辽阔。利用南湖自然风光及历史遗迹而新建的南湖园,以全福寺为中心,有“水中佛国”之称。
南湖四季景色皆宜,而秋夜的月色更加醉人。当秋风送爽,明月高悬时,湖面上的一片碧绿、一带金黄,真有“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意境。
乌镇地处
浙江省省桐乡市北端,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它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镇,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
乌镇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以和为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西栅是经过修葺后对外开放。有12座小岛,由6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连接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例如,通济桥和仁济桥两桥成直角相邻,因此无论站在哪一边,都可以通过一个
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如同井中观月,故有“桥里桥”之称。“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称桥景一绝。
婺源
婺源县位于赣东北(江西省东北部),
上饶市北部。
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东西分别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景德镇毗邻,南隔铜都上饶德兴市与世界自然遗产“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
黄山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徽州首府
歙县。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著名景点有婺源之源,森林水世界---卧龙谷;天上人间,梯田人家---江岭;徽建典范,民间的
金紫祠黄村经义堂;伟人故里,风水门庭---江湾;天人合一的生态家园---晓起;徽雕艺术
宝库—-汪口;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儒商第一村—-思溪延村;吉祥美丽的宋代
泰顺廊桥彩虹桥;梦里
乡村严田古樟民俗园;国家森林公园---灵岩洞。
宏村
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称为弘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距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全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为“民间故宫”。著名景点还有:南湖风光、南湖书院、月沼春晓、牛肠
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大树、雷岗夕照、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村周有闻名遐迩的雉山木雕楼、奇墅湖、塔川秋色、木坑竹海、万村明祠“爱敬堂”等景观。
响水涧
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
峨桥镇浮山的东麓有一条山涧,里面水量充沛,溪水潺潺,汇成瀑布,特别是雨季,更为壮观,下雨天水声与众不同,发出“咚咚锵锵”的声音,像金锣金鼓在一齐敲打,响声清亮,山鸣谷应,有着驰魂摄魄的魅力,故名“
响水涧”。据传在这条山涧的
花岗石中有一面金鼓,一扇金锣,鼓和锣相隔七八米,在近处听到的锣鼓声不大,但远在南陵的黄墓、奎湖等地,都能听到非常清脆的声音。,故叫响水涧。响水涧村附近一片油菜花地,有10万亩之多,沟渠纵横、河网密布、田舍井然,自有一派江南水乡田园风光。
江南研究
江南含义的历史变迁
在“二十四史”中,最早出现“江南”的记载是《史记·五帝本纪》:“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
苍梧县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
零陵区。”这里所言“江南”的意义实在太广泛了。
到
秦汉,“江南”的含义略显明确,主要指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
湖南省省、湖北南部和
江西省部分等地。《
史记·秦本纪》中说:“
秦昭襄王三十年,
张若伐楚,取
巫郡,及江南为
黔中郡。”黔中郡在今湖南西部。由此可见当时“江南”的范围之大。但据《史记·五帝本纪》,可知其南界一直达到
南岭一线。在汉代人的概念中,江南已经十分宽广,包括了
豫章郡、
长沙郡、
庐陵郡,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湖南省。当然,在两汉时期,
洞庭湖南北、赣江流域地区应是江南的主体,其中的“江南”说的就是这一地区。至
隋朝,“江南”也被用作《
尚书·禹贡》中“
扬州市”的同义词,但实际上“江南”还有江汉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①因此,《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江南豫章、
长沙市”与“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描述,在
清代人看来,都属湖广、江西地区;而《
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事实上也是清人心目中的“江南”。②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应当是从
唐朝开始的。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
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①参见
周振鹤:《释江南》,载《
中华文史论丛》第49辑,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另见周振鹤:《
随无涯之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24--334页。
②[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一《江南》,上海书店1983年据
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复印本,第245页。
③参见周振鹤:《释江南》,载《中华文史论丛》第49辑。
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的。如
清代所谓的“江南”,主要指的是今天长江下游的
江苏省、安徽、
上海市地区。但经济意义上的“江南”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浙西、
徽州、吴或三吴地区。明代已经将苏、松、常、嘉、湖五府列为“江南”经常性的表述对象,因为这些地区的
经济发展已在全国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且备受国家倚重。嘉靖年间的嘉兴府
海盐县人
郑晓,就是以这些地区来论述江南的。
当然,明清人对“江南”一词的运用还是相当随便的。在他们的意识中,只要与这些地方有关联的,就可指为“江南”,丝毫不会注意有什么界域存在。
①[明]郑晓:《
今言》卷三,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9页。
②[明]卢泾才:《上史大司马东南权议四策》,载[明]
冯梦龙编撰:《
甲申纪事》卷十一,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明末清初人
顾炎武在其著《
天下郡国利病书》(民国二十五年涵芬楼影印
昆山图书馆藏稿本)原编第十一册“
浙江省上”中所述的相同内容,显系直录
卢氏县原文。
③[清]东鲁古狂生:《
醉醒石》第八回“假虎威古玩流殃,奋鹰击书生仗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当代学者
就是在今天,学术界对于江南的界定,也常有歧异。
从
傅衣凌等学界前辈研究江南伊始,一大批关于江南的论著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甚至地质构造等各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傅衣凌的《
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①、《
明清农村社会经济》②、《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③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④,尽管所论多涉江南地区,但尚未对江南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较早对江南的含义提出讨论的是
王家范,在他早期关于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的研究中,认为至迟在明代,江南地区就已是一个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官方文书和私人著述中往往也将五府乃至七府并称,因此,最早的江东经济区(严格地说是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事实上已经初步形成,而且这个经济区当时是以苏、杭为中心城市,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镇、村市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⑤刘石吉在其《
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表示,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属于
江苏省的
江宁区(即南京)、镇江、常州、
苏州市、
南通市、
吴江区和
太仓州,长江以南属于安徽的
宣城市、
徽州、太平、宁国以及浙江的杭州、绍兴、宁波、嘉兴、湖州地区。⑥
洪焕椿、罗仑主编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书,也对江南下了一个自己的定义:主要是指
太湖、
钱塘江,大运河长江南岸。①
傅衣凌:《
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