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破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概念
国家破产(National Bankruptcy)是2002年由国际货币组织提出来的,是指一个国家因无法偿还过多主权债务而陷入危机的状态,国家破产与企业破产有明显区别,国家破产不会导致国家所有权转让,没有相应的债权主体接管国家与政府主权。
国家破产的主要是由财政困难和外汇耗竭、金融泡沫爆发、国际资本投机性攻击、国家规模和产出水平、货币化程度和产业结构、出口导向和产业多样性、居民消费水平等原因引起的。国家破产会影响个人财产,造成社会动荡,国家会出现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该国国际信用度,以至对国际经济有较大影响。应对国家破产的主要方法有自救、外部协商、国际救助以及债务重组。
国家破产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例如2001年阿根廷因通货膨胀等一系列不正当操作最终宣告破产,2008年冰岛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冰岛经济遭受打击,宣告破产。
基本信息
名词来源
国家破产是2002年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来的。1557年,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政府无法按期偿还其债务,宣布国家破产,被认为是历史上首次宣布国家破产的事件。
概念辨析
国家破产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它用于描述一个国家因无法偿还过多主权债务而陷入危机的状态;另一方面,从学术角度来看,它还指代一种处理主权债务重组的法律规范方法。无论采用哪种含义,“国家破产”都不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被接管,或者国家财产的强制清算。
国家破产是一个与货币现象相关的概念,属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价值层面。与企业破产不同,企业破产主要涉及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导致资不抵债的情况,债权人为保护自身权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拍卖资产或关闭工厂,以最大程度地保全所有者的利益。国家破产与此有明显区别,它不会导致国家的所有权直接转让,也没有相应的债权主体来接管国家和政府的主权。此外,它不会采取“关闭”的行动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国家破产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状态。
主要表现
国家破产前
第一个阶段:国家资产难以变现(即“流动性困境”)
通常情况下,国家宣布破产前,会出现国家资产难以变现的情况,这意味着国家无法通过变卖资产来筹集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债务。例如,阿根廷在破产前,由于货币政策、政治冲突和腐败等原因,其国有资产在国际市场上变现困难,导致其流动性陷入困境。
第二个阶段:债务负担沉重(即“债务危机”)
在国家宣布破产前,政府通常会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这是导致国家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希腊在破产前,由于政府过度支出和财政赤字,其债务负担沉重,无法偿还债务,最终导致其宣布国家破产。
第三个阶段:经济衰退和财政困境(即“经济危机”)
在国家宣布破产前,经济衰退和财政困境往往会先出现。例如,阿根廷在宣布破产前,由于经济衰退和财政困境,其政府无法偿还债务和支付利息,最终导致其宣布国家破产。
国家破产时
主权债务违约:国家破产时,主权债务违约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这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由于经济或其他原因,无法按时支付其债务的本金和利息,甚至连支付到期利息都困难,从而导致国家面临债务违约风险。这种情况通常基于财务分析原则来确定,可能涉及国内债权人或国外债权人。例如,希腊在国家破产前,由于政府过度支出和财政赤字,无法偿还债务和支付利息,最终导致其宣布国家破产。
政府的变更:在国家破产时,政府的变更通常不会改变前政府承担的信用责任或国家的债务关系。然而,如果新政府质疑前政府的合法性,并否认前政府的信用承诺,那么国家就可能面临破产风险。例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承担了苏联的债务,但其他苏联共和国并未承担这些债务。
国家的消失:在国家破产时,国家的消失是最根本的特征。虽然一个国家可能消失,但通常会有一个或多个新国家出现,新国家通常会承担前国家的主要债务责任。然而,如果新国家不承认前国家的债务关系,那就构成了绝对意义上的国家破产。总的来说,国家破产的最本质特征是国家的消失,导致债务关系的可能消失。例如,苏联解体后,苏联的债务由俄罗斯承担,而其他前苏联共和国并未承担这些债务。
历史事件
阿根廷(2001年)
阿根廷政府在2001年以前,一直面临巨大的财政负担,其庞大的政府支出一直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减少政府支出可能会导致大量公职人员失业和社会福利大幅削减,可能引发社会抗议和动荡。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阿根廷政府选择通过印制大量货币来填补财政赤字,这却导致了极高的通货膨胀率,最高时达到了5000%。在这种破坏性的金融状态下,阿根廷本国资本纷纷外流,外国资本也不愿进入,经济发展几乎无法实现。在阿方辛政府执政末期,有38%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可以说,2015年之前,阿根廷已经曾经历了一次超级通货膨胀的国家破产。
经济和金融改革创造了初步的繁荣,这本是深化经济改革和启动政治改革的绝佳时机。然而,阿根廷错失了这个宝贵的历史机遇。政府机构庞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恶化,财政赤字连年累月。到1999年,政府支出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8.2%(据估计,到2001年已升至约1/3)。由于阿根廷实行货币“美元化”,无法再随意印制货币,同时政府不愿意或不能削减支出,导致政府不得不大量发行国际债券来填补财政赤字。截止2001年,政府所欠外债估计已接近1500亿美元,约占GDP的一半。
1998年,邻国巴西的货币贬值,与此同时,美国经济持续强劲,美元保持坚挺,由于阿根廷比索与美元挂钩,事实上等同于升值,阿根廷的出口竞争力受到打击,经济开始了连续36个月的衰退。由于外国投资者担心阿根廷的偿债能力,所以不愿继续提供贷款。阿根廷政府无法再借新债来偿还旧债,只能在2000年3月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援助。
IMF向阿根廷提供了低息贷款(2.6%),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更进一步开放市场、深化改革并减少政府赤字。不幸的是,这些建议来得太迟了。阿根廷政府在经济繁荣时期没有采取勇敢的政策来削减政府支出,而在经济陷入困境时,政府又没有勇气进行紧急的改革。到2001年,财政赤字再次激增至110亿美元,IMF因此停止了资金援助。阿根廷再也无法偿还其外债,最终走上了国家破产的道路。
冰岛(2008年)
在2007年,冰岛的前三大银行表现出出色的业绩,税前利润总额增长了22%,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24%(详见图表8-4)。这些银行拥有健康的资本充足率,并且没有牵涉到次贷等风险债券。当初,当美国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时,大家普遍认为冰岛银行不会受到太大影响。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崩溃或陷入困境,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信心危机,各国的金融机构都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现金变得极其宝贵。这导致了冰岛银行所依赖的短期贷款突然枯竭,货币市场融资活动陷入停滞,冰岛银行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
于是在2008年9月29日,冰岛政府不得不接管了第二大银行,并向俄罗斯寻求了40亿欧元的贷款来减轻次贷危机对本国的影响。接着,于2008年10月6日,冰岛全面禁止了冰岛银行的股票交易,信贷评级也下降了。冰岛总理向国民承诺保障所有公民的储蓄,并表示将尽力为企业提供融资,这种大胆的举措超越了其他国家,因为“国家破产”成为了最坏情况的可能结果。然而,这些措施最终并未缓解情况,冰岛陷入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国家破产”阴影。
2008年10月8日,政府接管了冰岛第三大银行,试图缩减本国银行业规模,并开始银行重组。政府还出售了银行在其他国家的业务以获取更多现金流。同时,冰岛央行将固定汇率制度改为浮动汇率制度。
然后,2008年10月9日,冰岛政府与荷兰女王陛下政府达成协议,确保荷兰和英国公民在冰岛的储户能够全部提取存款,不会受到损失。
不幸的是,股票市场在2008年10月14日重新开盘后表现糟糕,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创下了单日最大跌幅77%,冰岛股市自2017年10月股票最高点以来已经跌幅达到92%,成为全球股市中跌幅最大的国家,冰岛全体居民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
最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8年10月24日宣布向冰岛提供21亿美元的贷款,以帮助其度过次贷危机。然而,尽管有这些援助,冰岛的经济依然难以复苏,成为西方国家中首个被迫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的国家。最终,冰岛欠下各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计350亿英镑的债务,按人均计算,每位冰岛公民负债高达11.6万英镑,至此冰岛国家破产。
黎巴嫩(2022年)
黎巴嫩的国家破产之路异常坎坷。早在2019年10月,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波及,黎巴嫩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打击,成为了导致黎巴嫩经济一系列倒退的导火索。与此同时,全球金融行业因新冠肺炎大流行陷入低谷,导致黎巴嫩的外汇储备在2020年降至危险的水平,标志着该国首次陷入了“主权债务违约”的困境。更加严峻的是,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的巨大爆炸造成了约30亿至50亿美元(相当于2021年黎巴嫩国内生产总值的近十分之一)的巨额经济损失,导致黎巴嫩国内粮食储备急剧不足。再加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00亿美元援助贷款未能获得批准,黎巴嫩的经济形势只能进一步恶化。到了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旅游业,而黎巴嫩的外汇储备已经难以维持国内粮食需求,这一年黎巴嫩的金融损失高达690亿美元。2022年3月,黎巴嫩的外汇储备再次降至危险水平,最终在4月初,黎巴嫩正式宣布国家破产。
斯里兰卡(2022年)
斯里兰卡,坐落于印度半岛南端的印度洋中,北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国土面积达到65,610平方公里。全国人口接近2200万,主要民族为僧伽罗族(占人口的74.9%)和泰米尔族(占人口的15.3%)。地理位置使得斯里兰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贸易航线之一,拥有显著的区位优势。该国拥有丰富的生物和矿物资源,不仅是世界上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还是宝石的盛产地。
然而,斯里兰卡的经济危机早在多年前就有过先兆。2015年1月,迈特里帕拉·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当选为新一任总统,政府财政支出较前一年增加了两个百分点。尽管当年经常账户赤字没有明显扩大,但金融账户流入的资金明显减少,财政支出的增加导致外汇储备急剧降至62亿美元,外债偿付能力几近“归零”。面对临近的“国家破产”危机,2016年初,西里塞纳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援助,获得了15亿美元的急需贷款(EFF),暂时度过了难关。然而,这笔贷款附带了一系列条件,包括严格财政约束、加速税收改革以扩大税基、推进私有化进程等。受制于党派利益,西里塞纳总统与来自另一党派的总理维拉勒马辛哈相互拆台,导致经济改革陷入党派拉锯战。
2019年,戈塔巴亚·拉贾帕克萨当选总统,并于第二年任命自己的哥哥马欣达·拉贾帕克萨为总理,斯里兰卡的政治权力再度回到了拉贾帕克萨家族。为了振奋斯里兰卡在2019年科伦坡连环恐怖袭击后低迷的市场信心,吸引海外直接投资,新政府上台宣布了大规模减税和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同时,为了兑现竞选时的承诺并刺激消费,新政府开启了政府雇员的新一轮加薪。然而,这些刺激性的经济政策大多与前政府向IMF做出的改革承诺相悖。
不幸的是,新政府期待的经济高增长未能如期实现。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及全球贸易链受阻,以低端制造品出口为支柱的斯里兰卡很快陷入经济萎缩,印度卢比大幅贬值。据统计,2020年斯里兰卡的经济萎缩了3.6%,而政府巨额的防疫支出使财政赤字占GDP比例扩大到12.8%。尽管2021年斯里兰卡经济开始复苏,GDP增长率达到3.6%,但作为两大外汇收入来源的旅游业和海外劳工汇款都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再加上防疫物品进口大幅增加,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扩大,相当于GDP的3.8%。与此同时,随着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国际资本开始撤离新兴经济体,使斯里兰卡的国际收支情况雪上加霜。
2022年初,随着俄乌战争爆发,国际粮食和燃油价格的飙升成为压垮斯里兰卡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斯里兰卡完全依赖原油进口,每年还需进口部分粮食作为补充。到3月底,斯里兰卡的外汇储备降至10亿美元,已无力支付日益昂贵的进口必需物资。面对陷入困境的斯里兰卡,国际资本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纷纷抛售卢比资产,导致卢比急剧贬值。4月12日,斯里兰卡宣布暂时中止偿还全部外债,成为2022年首个债务违约的国家。2022年7月13日,新任总理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向国会表示,斯里兰卡已经遭遇“国家破产”。
主要原因
财政困难和外汇耗竭:政府的财政收入急剧减少,外汇储备枯竭,导致国家面临破产的风险。
金融泡沫爆发:金融业过度膨胀并形成巨大泡沫,导致国家可能陷入破产危机。
国际资本投机性攻击:新兴市场受到国际资本的投机性攻击,导致国家面临破产威胁。
国家规模和产出水平:较小规模且生产物质产品较少的国家更容易受到冲击。
货币化程度和产业结构:较高的货币化程度和产业结构的“空心化”国家更容易陷入困境。
出口导向和产业多样性:出口导向且产业结构单一的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
居民消费水平: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且居民消费水平较高的国家也更容易面临破产危机。
相关影响
国家层面
经济危机: 破产的国家将陷入更严重的经济危机,本国货币汇率下跌,主权信用评级下降,更难从国际市场借款来缓解压力。
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 政府通常被迫实施削减福利、提高税收等政策来筹款还债,这可能导致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的风险上升。
国际层面
债权人风险: 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债权人可能面临全部或部分的债权违约风险,其债权价值可能减少。
国际信用降低: 国家的信用和公信力将大幅降低,融资能力受限,融资成本上升,甚至无法获得融资。
系统性危机: 这种状况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系统性危机,包括银行或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货币危机。
个人层面
个人财富受威胁: 由于国家破产的风险,个人的财富将受到极大的威胁,国家对个人的信用也会降低,使得个人储蓄不再成为国家债务的主要融资来源。
应对策略
主权违约危机的应对策略包括自救措施、外部协商或武力威胁、国际救助以及债务重组。这些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具体情况和国际法律框架的发展。国际社会在处理主权违约问题时需要权衡各种因素,以确保稳定的全球金融体系和国际经济秩序。
自救是主权违约的首要政策
短期贷款:向其他国家或国际金融组织申请短期贷款,以在短期内获得新的流动资金,从而缓解支付压力。
债务凭证发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新的债务凭证,利用新债的资金收入来支付旧债的本金和利息。这需要国家仍然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信用认可。
资产出售:出售资产以获得额外收入,然后用这些收入来进行债务支付。
增加税收:特别是增加关税等税收措施,以增加政府的收入。
支出削减:削减公共支出以减少债务水平。
这些措施可以分为内部型和外部型违约的应对策略。前两种策略通常需要与外部经济主体相互联系,而后三种策略主要是国内的应对措施。解决外部型违约通常更为复杂,因为涉及国际债权和国内政策的协调。
外部协商或武力威胁
外部型主权违约通常最初会采用协商和武力威胁来解决。在国际法尚未明确规定主权违约情况之前,债权人无法通过法律手段获取债权的合法权益,因此他们只能与债务国进行协商,同时威胁可能采取武力手段。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国家经常作为债权人,一旦某国面临违约风险,它们通常会采取武力行动,接管或威胁该国,以获取税收收入,尤其是关税收入,来偿还债务或以国家资产作为担保。
国际救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国际救助方式逐渐兴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的成立促进了全球国际收支平衡,并向失衡国家提供援助。当国家面临违约风险时,IMF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通常会积极参与救助,提供紧急贷款,以帮助国家支付到期债务本金和利息,缓解支付压力。这种方式以国际金融组织和发达国家为主要救援主体,以紧急贷款为主要方式,构成了传统的国际救助方式。
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解决主权违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国际金融组织和发达国家的贷款通常带有条件,这种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从2001年开始,IMF开始研究主权债务重组机制,并在2003年提出,但由于美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反对,这个机制被搁置,传统的国际救助机制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名词来源
概念辨析
主要表现
国家破产前
国家破产时
历史事件
阿根廷(2001年)
冰岛(2008年)
黎巴嫩(2022年)
斯里兰卡(2022年)
主要原因
相关影响
国家层面
国际层面
个人层面
应对策略
自救是主权违约的首要政策
外部协商或武力威胁
国际救助
债务重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