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古拉是
爱尔兰小说作家
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于1897年创作的哥特式
吸血鬼小说《德古拉》(Dracula)中的经典吸血鬼形象。德古拉是一位吸血鬼伯爵,人物原型为15世纪
罗马尼亚公国大公“穿刺王”
弗拉德三世·采佩什,一位因残酷手段而闻名的罗马尼亚军事家、政治家。
德古拉居住在位于
特兰西瓦尼亚的德古拉古堡,后对英国伦敦产生征服兴趣,于是制定周密计划,迁居伦敦以获得更多人类血液。德古拉在和青年房产经理人乔纳森·哈克和商讨伦敦新房产的事宜时,被发现其吸血鬼的身份秘密;在
英国惠特比杀害乔纳森妻子的好友露西·韦斯滕拉时,引起了
吸血鬼专家范·海辛博士、美国人昆西·莫里斯等人的注意。众人于是在伦敦组建队伍,与德古拉伯爵展开对抗。德古拉虽具有各种强大能力,但却被范·海辛等人摸清了诸多弱点,最终被逼上绝路,不得不逃离伦敦,并试图返回古堡。最终德古拉在逃亡途中被范·海辛众人阻截,被莫里斯用刀刺穿心脏,化为灰尘死去。
与代表正义与美德的
范海辛众人对比,德古拉这一人物形象则是完全的邪恶化身,然而却也具有复杂的人物魅力。德古拉对后世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至今依然作为经典文化符号,尤其在影视领域得到丰富的呈现,产生了许多经典的德古拉荧幕形象。
形象设定
名称
德古拉(Dracula)这一名称来源于该角色原型,即15世纪
罗马尼亚大公
弗拉德三世·采佩什。“德古拉”(Dracula)一词是罗马尼亚文中“鬼”(Drac)的小称,是弗拉德三世统治期间获得的称号,原因是弗拉德三世生性残忍,惯用“穿刺”的恐怖刑罚,令民众和敌人恐惧,而弗拉德三世的父亲曾被称为“鬼王”(Vlad Dracul),因此弗拉德三世作为继承者获得了“小鬼”(Dracula)的名号。
“德古拉”一词同时还是许多流传在
俄罗斯、罗马尼亚、
匈牙利的
中世纪传说中对恶魔和魔王的称呼。
也有说法称罗马尼亚语中“Dracul”意为龙,是弗拉德三世的父亲因为加入名为“龙修会”(Order of Dragon)的十字军修会而获得的称号,也被人称为弗拉德·古德尔,意为“龙骑士弗拉德”;因此
弗拉德三世·采佩什作为的继任者被称为“德古拉”(Dracula),意为“龙之子”。
身份
德古拉伯爵居住在中欧地区“
特兰西瓦尼亚、摩尔达维亚、布柯维纳三个国家的交界处,在
喀尔巴阡山脉之中”,是“
欧洲最荒凉、最不为人所知的一个地方”。伯爵居住的德古拉城堡更是在任何图书和地图中都没有记载。
德古拉伯爵是一名
吸血鬼,根据范·海辛的研究,吸血鬼吸的血越多便越强大,他比凡人更狡诈,比野兽更残忍。他在世界各地有诸多信徒,可以呼风唤雨,号令所有死人和各种动物(狼、老鼠、蝙蝠等等),同时力大无穷(有相当于20个人的力量),还有隐身、变形(变成蝙蝠和狼等动物)、改变大小(化作灰尘来进出任何地方)、夜视、制造雾气等
特殊能力。吸血鬼无需进食,能够通过不断吸血而实现永生,甚至能以此变得更年轻且富有活力。吸血鬼没有影子,在镜子中也不会成像。
然而吸血鬼的能力也存在诸多限制和弱点:他在白天变得虚弱,需要回到棺材或泥土里沉睡;在自己领地之外,便只能在中午和日出日落时分改变样貌;只有在水流湍急时才能越过水面;他厌恶大蒜(摆放的大蒜花,大蒜花环,涂抹在房间里的磨制大蒜等),惧怕十字架、圣饼、弥撒诗文等圣物,无法靠近受这些物品保护的人类;在被吸血鬼攻击后,
白兰地能对受害者起到消毒作用;
吸血鬼无法脱离棺材和来自他城堡的泥土而生存,范海辛一行人也依据这一点最终将德古拉逼至绝境;用神圣的子弹、木桩或利刃贯穿心脏便可以杀死他。
相貌
初次登场时,德古拉是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修过的脸上留着洁白的长胡须,服装配饰全都是黑色的”,谦和而有威严。
德古拉伯爵的面相“非常有鹰的特点”,下巴很宽,脸颊削瘦,高鼻梁,额头高耸。他的嘴唇僵硬而冰冷,但却鲜红而显得有活力,牙齿洁白而锋利,耳朵像面色一样苍白,顶部完全是尖的,头发在太阳穴处较为稀少,但头顶上的头发弯曲而浓密。德古拉的手十分洁白,但又粗又大,手掌中间有毛,指甲也又长又尖。
吸血后变得年轻的德古拉则是一个身材很高很瘦的男人,鹰钩鼻,留着又长又黑的胡须,面部僵硬,“神情残忍而淫荡,牙齿又大又白,像动物的一样尖锐,嘴唇十分红润。”
性格
德古拉极为狡猾,总能为自己的生存和活动制定周密的计划,并提前准备好各种退路,几度在与
范海辛一行人的智斗中占据优势。例如他在离开古堡时特地将50箱来自古堡的泥土运往伦敦各地,以便自己总有避难的场所。德古拉同时是自私的,他害怕死亡,为了生存而轻易舍弃了他的眷属,一心为了自己的安全而逃亡。德古拉作为一个罪犯是不成熟的,缺乏真正的犯罪头脑,而只凭着多年积攒的经验而行动,这使得他的行动容易预测,也导致了他最终低估了范·海辛一行人的智慧和决心,最终迎来死亡。
主要经历
人类时期
德古拉生前是
罗马尼亚大公
弗拉德三世·采佩什,也就是
德古拉伯爵。他既是战士和政治家,也是水平极高的学者,他曾上过通灵学院,了解所处时代几乎所有知识,更是精通炼金术这一在当时属于最高级别的科学知识。此时的他头脑灵活,行事独断,学识无人可及,然而手段残忍,不具备诸如害怕和同情的人类情感。身为人类的他深深地为自己国家和家族的荣誉而自豪,这一点即使在他成为
吸血鬼后依然如此。然而他也有着畏死和自私的弱点,他认为作为统领,只需要踩着部下的尸体在战胜后返回祖国就够了,真正重要的只有统帅的生命。
居住古堡
德古拉伯爵生前与恶魔交易并成为了吸血鬼。得益于无限的寿命,德古拉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他的支配。他定居在
特兰西瓦尼亚的德古拉古堡,并在古堡的地下搭建了墓穴,作为他在白天沉睡的场所。与德古拉一同居住的还有三个女性吸血鬼。
19世纪末的一个春夏之交,德古拉从书籍中对英国伦敦产生征服兴趣,于是联系了在伦敦的朋友彼得·霍金斯,在伦敦的珀弗利特购置新房产。在这一年的5月5日,德古拉接待了被派遣至德古拉古堡当面处理房产事宜的青年房产经理乔纳森·哈克,并在直至7月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将其监禁在古堡。期间德古拉每天都与乔纳森彻夜谈话,以此了解外界各种信息,以便谋划自己迁居伦敦的邪恶计划;他同时在乔纳森察觉异样后向其施压,限制他的活动,审查他的书信。乔纳森后来发现了德古拉的身份,并从古堡中逃离。在这期间,德古拉还将古堡的泥土封装在50个箱子里,开始向各地运输。
居住惠特比
德古拉同时在英国
约克郡海岸边的惠特比购置了新房产,以便在惠特比寻找吸血的对象。他首先在8月将泥土箱子连带自己通过“德墨忒尔号”水运运往了惠特比,伯爵和他的避难所由此进入了
英国。过程中德古拉引发了大雾并杀害了所有船员,到岸后变身成狗进入市区。德古拉随后盯上了在此居住并准备结婚的乔纳森·哈克妻子好友,露西·韦斯滕拉。他借助露西的
梦游,长期在夜间吸食她的血,导致露西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随后
范海辛博士等人共同对露西进行救治,并通过大量的大蒜一度阻碍了德古拉前来吸血。但最终由于疏忽,德古拉控制狼群直接袭击了露西的家,杀害了露西的母亲;同时露西也在不久后死去,被德古拉转化为了吸血鬼。
迁居伦敦
同年8月21日,德古拉伯爵的50个泥土箱子被通过铁路运送至他在伦敦的宅邸。德古拉伯爵随后也进入了伦敦,搬入了他在伦敦购置的卡尔法克斯庄园,是一座面积很大且冷清陈旧的宅邸。这座宅邸恰好就位于苏厄德医生家的隔壁。在9月22日,居住在伦敦的乔纳森夫妇偶遇了德古拉,成为范·海辛一行人开始直面德古拉的契机。10月1日凌晨,范·海辛一行人首次前往德古拉的宅邸搜查,德古拉指使鼠群攻击他们。德古拉伯爵在抵达伦敦后便持续将泥土箱子分散运往伦敦各地,得益于吸血鬼的怪力,他可以独自悄无声息地搬运这些箱子。范·海辛一行人将箱子作为追踪德古拉的重要线索,成功破坏了德古拉藏在多地的箱子。
10月3日晚,德古拉伯爵控制了苏厄德医生长期治疗的一名有食肉欲的精神病人,进入了苏厄德医生的医院,同时发现了正在房间休息的乔纳森夫妇。他于是打昏了试图反抗的乔纳森·哈克,吸食了乔纳森妻子米娜·哈克的血,并在范·海辛等人到来后,迅速焚烧了他们的文件,然后逃离了现场。
逃亡故土
范·海辛一行人继续破坏伯爵藏在各地的箱子,并在破坏了德古拉位于皮卡迪里街的最后藏身处中的8个箱子后,埋伏起来准备袭击德古拉。德古拉谨慎地进入房间,躲开了乔纳森·哈克的突然攻击,但被范·海辛和苏厄德用十字架逼退,于是在挑衅众人并发誓报复后,带着金钱迅速逃离了。
德古拉将最后的一箱泥土带上了船,准备逃离伦敦并重新回到位于
特兰西瓦尼亚的德古拉古堡。但是
范海辛众人决心抓住机会将德古拉斩草除根,于是他们
催眠因被吸血而逐渐变为
吸血鬼的米娜·哈克,利用她和德古拉之间精神感应不断追踪着德古拉的行踪。德古拉后来意识到了这一点,主动解除了对米娜·哈克的控制和联系,试图阻止范·海辛众人继续跟踪他。然而范·海辛彻底摸清了德古拉要逃亡故土的想法,带领众人一路追击至德古拉古堡。德古拉于是失去了位于古堡的老巢。最终在11月6日,德古拉在返回古堡的途中被众人拦截,他躺在最后的一箱泥土中被乔纳森·哈克和昆西·莫里斯刺穿心脏,化为了灰尘,最终死去。
关系设定
乔纳森·哈克
乔纳森是一位年轻的书记,因为工作的关系,被派往
特兰西瓦尼亚处理被称为德古拉伯爵的房产事项。在德古拉古堡遭到了德古拉伯爵的长达一个多月的监禁,在这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德古拉伯爵的真实身份。离开古堡后,他因长期的极度恐惧而患上
脑膜炎,在
布达佩斯圣约瑟夫和圣玛丽医院接受了数月的治疗,后在当地与米娜·默里结婚。返回伦敦后,加入了抵抗
吸血鬼的队伍,曾被德古拉伯爵直接袭击而
昏迷。他是一行人中最为年轻有力的,为挽救逐渐变成吸血鬼的妻子并为妻子报仇,毅然参与对德古拉的追杀,最后用尖刀刺穿伯爵的
喉咙,和莫里斯一起杀死了德古拉。
范·海辛博士
亚伯拉罕·范·海辛,丹麦阿姆斯特丹的博士,是约翰·苏厄德医生的老师和挚友。范·海辛身材强壮,相貌硬派,被苏厄德医生形容为是一个“思想家、玄学家,以及他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科学家之一”,有着“坚毅、冰冷的个性,不动摇的决心,很强的自制力,以及包容一切的美德,还有真挚友善的心”。范·海辛博士在救助受害者和对抗德古拉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时刻保持冷静,不放弃任何希望,逐渐发现了德古拉的能力和弱点,并领导一行人勇敢地展开与德古拉的智斗。在追杀德古拉的过程中捣毁了德古拉位于古堡的老巢,并杀死了与德古拉同居的三个女吸血鬼。
约翰·苏厄德医生
约翰·苏恩德医生,初次登场作为米娜·默里的好友露西·韦斯滕拉的第一位追求者。职业是精神病医生,热衷于精神病的观察和研究。在救助露西过程中付出巨大努力,并联系了专业人士范·海辛博士。随后参与了与德古拉斗争的全过程
米娜·默里
乔纳森·哈克的未婚妻,与乔纳森·哈克结婚后改名为米娜·哈克,职业是助理教师。在伦敦期间被德古拉吸血而逐渐转化为吸血鬼,并受到了德古拉的远程精神控制,因此饱受折磨;但她时刻保持勇敢,借助自己与德古拉之间的精神联系,为范·海辛一行人不断提供德古拉所处位置的指引,参与了追杀德古拉的全过程,跟随范·海辛捣毁了德古拉在古堡的老巢,直至最后也保持了人类理智,并在德古拉伯爵死后而成功得救。
露西·韦斯滕拉
性格温柔,多愁善感,患有严重的
梦游症状。在惠特比居住期间持续被吸血,几度因大量失血而性命垂危,但在
范海辛、苏厄德医生、亚瑟、莫里斯等人严加看守和竭力救治下多次挺过难关。然而她最终还是被德古拉转化为
吸血鬼,从伦敦的墓地中苏醒,吸食儿童的血。最终被范·海辛一行人用木桩穿透心脏而杀死,就此解脱。
昆西·P ·莫里斯
得克萨斯州人,初次登场作为米娜·默里的好友露西·韦斯滕拉的第二位追求者。莫里斯加入抵抗吸血鬼的队伍后,在一行人中是头脑冷静且灵活的角色,擅长出谋划策。在最终杀死
德古拉伯爵的战斗中,莫里斯用
弯刀刺穿了伯爵的心脏,杀死了伯爵,却也在战斗过程中被护送伯爵棺材的吉普赛人砍伤,最终在日出的阳光下含笑离世。
亚瑟·霍姆伍德
爵士家族的独子,是露西·韦斯滕拉的未婚夫。在目睹露西·韦斯滕拉死亡并转化为
吸血鬼后陷入极度悲痛,几度处于崩溃边缘。但仍然勇敢地选择亲手杀死露西为她解脱。参与了对抗德古拉的全过程。
形象原型
德古拉伯爵的现实原型是1456年至1462年统治罗马尼亚公国的大公“穿刺王”弗拉德三世(Vlad al III-lea Ţepeş,其中Ţepeş在罗马尼亚语中意为“穿刺”),是罗马尼亚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因其残酷血腥的军事手段和“穿刺”酷刑而闻名。
弗拉德三世即位大公时,正值15世纪罗马尼亚诸公国与
奥斯曼帝国矛盾最为尖锐的时期,土耳其迫使罗马尼亚签订不平等条约,每年需向其进贡大量金钱和兵员。弗拉德三世因此怀恨在心,于1459年明确拒绝纳贡,并在此后抵抗来自土耳其的武力侵略。
弗拉德三世·采佩什一生骁勇,在战场上节节胜利,立下显赫战功,其中最为杰出的战绩是在1461-1462年期间摧毁了土耳其在
多瑙河的
卫戍部队。弗拉德在1462年在权利争夺中失去王位而出逃,于1476年重夺大公之位后遇刺身亡。
弗拉德三世注意军队建设,是
罗马尼亚第一位系统招募农民入伍的大公。他擅长夜战,同时精于利用残酷场面来打击
土耳其军队的士气,让入侵者闻风丧胆。弗拉德三世对“穿刺之刑”有着残酷癖好,常常将敌军俘虏以及违逆他的臣子幕僚用带有尖刺的木桩贯穿处死并公开示众,甚至在遭受穿刺之刑的尸体面前举办宴会,以此为乐,同时也巩固统治,震慑敌军。
弗拉德三世·采佩什的事迹在其死后广泛流传并被加工为民间传说。1890年,有意创作一部新吸血鬼小说的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与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东方语言教授凡贝利(Arminius Vambery)在伦敦相遇,斯托克从这位教授口中得知了弗拉德三世的故事并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将其作为小说主要人物德古拉的创作原型。
形象流变
在1897年
布莱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形象问世后,
吸血鬼”不再只是乡野传闻中一个模糊的鬼怪概念,而是有一定外貌特征、行为模式、甚至有出身来历的独立的文学形象。德古拉这一人物形象也由此深入人心,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在迅速地经典化而成为“吸血鬼”典型代表的同时,也不断地在发生拓展和流变。
早期的德古拉形象基本以恐怖示人,属于典型的鬼怪形象,作为非人的个体混入人类社会,以
捕食人类为生,是与人类鲜明对立的邪恶形象。而经过后世的再创作,德古拉形象逐渐人性化和去鬼怪化,变得俊美而富有贵族风度,同时也融入人类社会,与人类相爱,像人类一样建立族群,过上与人类相似的社会生活。德古拉由此以鬼怪的身份具有了人性,这种二元身份赋予德古拉更多的浪漫想象,也为他的存在染上了悲剧色彩。
20世纪以来也出现了对传统德古拉形象加以进一步解构与重建的尝试。例如由格恩迪•塔塔科夫斯基执导的《
精灵旅社》系列动画电影,在传统德古拉形象怪诞、邪恶的哥特风定位基础上,赋予其活泼浮夸的动作神态,以及顽皮可爱、温柔细腻的人物性格。不同于传统中残忍恐怖的反面形象,《精灵旅社》中的德古拉血肉饱满,富有童真趣味,充满人性美好。在哥特元素与动画题材的融合中,用黑色幽默传递出对反面角色的心理关怀,向大众传达积极的生命态度。
形象分析
邪恶化身
德古拉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了小说的善恶
二元论,以
范海辛众人为代表的美德最后战胜了罪恶,符合了当时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德库拉这个魔鬼般的人物,无论怎样装扮都是邪恶的化身,来自欧洲大陆一个遥远的国家,企图扰乱
英国社会的和谐秩序,并犯下种种残忍的罪行。德古拉的到来,使得伦敦小市民的日常被包裹在了古老森然的吸血鬼信仰的恐怖中,市民社会也由此变得摇摇欲坠;古老的邪恶虽然造成了破坏和侵蚀,但终究无法战胜来自于维多利亚时代平凡小人物所具有的市民伦理下的高尚美德,没落的社会最终迎来了拨云见日。
德古拉的邪恶虽然时刻在边境威胁着当时的世界中心,但却最终无法将其覆灭,因此对德古拉的驱逐和消灭,也满足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潜在的排外心理。德古拉还常常以无辜的年轻女性的杀害对象,隐含着淫秽与纵欲,更是与传统的社会道德激烈排斥。
复杂魅力
德古拉这一人物具有浪漫主义文学中“亡命”英雄的典型特征:他们承担着自身命运的沉重诅咒,同时将这份痛苦不断带给身边之,在自我毁灭的同时毁灭他人。一方面他有着极强的
控制欲和占有欲,通过吸血不断抽取周围人的生命力量,并不断奴役身边的人;同时他也在不断进行创造和毁灭,不断增加他的同类眷属,为的是将其摧残并造成更多的破坏。在这种意义上,德古拉是哥特式恶棍和拜伦式英雄的杂,一个现代版的“拜伦式英雄”,具有
浪漫主义的反叛魅力。
形象评价
书中评价
吸血鬼专家
亚伯拉罕·范·海辛:“在(德古拉)他生活的年代,以及他过世后的很多世纪里,人们一直认为他是最机灵最奸诈的家伙,同时也是‘森林那边的土地上’最勇敢的人。生前,他头脑灵活,行事独断,现在我们仍然有所耳闻。”
“这个恶魔不仅能在善良人的坟墓中安营扎寨,在那些贫瘠的所谓圣地之上,他更是无恶不作。”
“我们追踪的这个罪犯头脑还不成熟,(德古拉)他很机灵,很狡诈,并且诡计多端,但他还很幼稚,他还像个孩子样。现在他也注定要犯罪。他也很不成熟,他所做的一切都像个孩子一样。小鸟、小鱼和其他的小动物都不是靠什么原则而学习的,而是凭经验。”
学者评价
法国学者让·马利格尼:“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酷爱超自然的故事,德库拉这个角色则能迎合他们阅读取向。”
“尽管《德库拉》读来有些沉重,且技巧不甚成熟,仍被视为
幻想文学的杰作,此书经常再版,且译成多种语言它启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创造了一个神秘的形象,这形象到了20世纪将更见鲜明。”
日本幻想文学学者、评论家种村季宏:“在古老传说中拥有‘恶魔’‘魔王’等意义的称呼——德古拉,如今被冠在15世纪末实际存在的
瓦拉几亚领主弗拉德伯爵头上,他那数不胜数的恶行与独特的贵族风貌也被赋予血肉,化身为完整的恐怖人格。”
“这个带着圆满大结局框架的清洁无害的通俗小说,反过来揭示了邪恶的存在……威胁资产阶级秩序的毁灭性之恶无疑是存在的,而这位以及之身背负世界之恶走向没落的浴血魔王——几乎像十字架上的
基督——仿若活在强烈的陶醉之中并走向死亡。美德那安逸的呆板,与邪恶那禁欲的陶醉——恍惚沉湎于
维多利亚女王王朝的静寂之中的大众敏锐地嗅到了其中恐怖的秘密。”
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