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狼级攻击核潜艇
美国第四代攻击核潜艇
海狼级攻击核潜艇(英文:Seawolf-class SSN),是美国海军隶下的一型核动力快速攻击潜艇(英语:Nuclear-powered fast attack submarines),设计任务是在各大洋与北冰洋冷水对抗任何苏联现有与未来核潜艇,并取得制海权的反潜猎杀核潜艇,在设计上堪称是潜艇进行反潜作战的极致产物。
由于核潜艇建造期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军事预算缩水,加之本级艇革新技术运用较多,技术经验又匮乏,导致建造期间事故频发,预算超标,原本预计建造29艘的海狼级只建造了三艘便宣告停工。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包括首舰“海狼”号、二号舰“康乃狄克”号、三号舰“卡特”号。
2023年9月,美国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康涅狄格号失联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次年10月4日,“海狼”号攻击核潜艇抵达日本横须贺
发展历程
建造背景
美国海军为建造一种能在各大洋与北冰洋冷水中对抗苏联任何核潜艇,并取得制海权,便依据冷战末后期美国海军“前进战略”需求设计了海狼级攻击核潜艇。
美国海军计划将其前进部署在靠近苏联的海域遂行作战,并且格外强调武器装载量、持续作战能力与静音能力,以便增加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存活机率以及胜算,并延长在这种目标极多的海域内作业的时间,减少为了补充弹药物资而穿越苏联海上防线的次数。
该计划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攻击核潜艇(SSN-21),产物就是海狼级,设计哲学上堪称潜艇进行反潜作战的极致产物,能长时间在大洋或靠近苏联的近海进行反潜巡逻,拥有绝佳的声纳感测能力,并配备比洛杉矶级核潜艇多一倍的鱼雷管和鱼雷,以长时间进行反潜作业。
建造过程
1982年,海狼级艇正式设计。1983年,海狼级攻击核潜艇的设计招标工作正式展开。美国海军原计划建造29艘海狼级以取代早期型洛杉矶级核潜艇,在1989年估计全部需要336亿美元,平均每艘高达11.58亿美元,以当时而言简直是天价;加上时逢苏联解体,美国军事预算缩水,便于1992年决定除了头两艘之外,后续27艘(SSN-23~49)海狼级的建造计划全部取消。
海狼号
1989年1月9日,首舰海狼号开工建造,10月25日安放龙骨,但由于这是美国海军第一种应用CAD工具预先设计、同时建造船段模组再行组合的潜艇,缺乏经验,拖延了建造进度,直到1995年6月24日海狼号才下水,1997年7月19日成军。
康涅狄格号
1991年5月,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开始建造,通用动力获得了该建造合同,于1992年9月14日铺设龙骨,1997年9月建造完成。
吉米·卡特号
1995年,美国政府为挽救面临困境的潜艇建造工业,批准了第三艘海狼级(SSN-23)的建造,于1998年开工建造。1999年12月13日,通用动力电船美国海军签署一项潜艇改进合同,计划对“吉米·卡特“号进行改进。2004年11月19日,该潜艇成功完成首次公海航行。2005年2月19日,“吉米·卡特”号正式服役。
服役动态
1997年,“海狼”号开始服役。1998年12月11日,“康涅狄格”号服役。2018年该舰参加了在北极举行的“ICEX 2018”演习”。2005年2月,“吉米·卡特”号核潜艇正式加入美国海军服役。2012年4月,海狼”号经过31个月、2.8亿美元的翻修后重新开始服役。2019年1月完成部署任务,3月“康涅狄格”号入坞,8月10号出坞,9月5号完成收尾工作,共耗费30200人日的工作量。2021年5月27日,“康涅狄格”号核潜艇被部署到太平洋。7月下旬到8月,“康涅狄格”号停靠在日本港口。11月,美国海军的“海狼”级核潜艇“康涅狄格”号自行离开关岛港口。2023年2月,康涅狄格号完成计划内维修。次年10月4日,“海狼”号攻击核潜艇抵达日本横须贺
设计特点
艇体设计
“海狼”级艇体采用新型钢建造,呈拉长水滴形,耐压性更好,潜行航速超过35节,是美国海军航速最高的潜艇。其水下排水量超过9000吨,其中3号艇水下排水量高达1.2万吨,是美海军排水量最大的潜艇。同时,该级艇采用HY -100高强度钢,这可使其下潜深度达610米左右,是美国下潜深度最深的潜艇。指挥塔围壳得到进一步强化,确保可突破北极冰层。部采用6叶控制舵,水下机动性更好,且更利于布置拖曳声呐。而其先进的反应堆寿命长达10~13年,赋予了“海狼”级超过100万海里的续航能力。
降噪设计
“海狼”级核潜艇的首要使命就是反潜,因此降低噪声对它来说至关重要。
当然,最关键的部分是海狼级拥有一个功率高达52000马力(约38.8兆瓦)的S6W核反应堆。这种反应堆有十分复杂的循环回路系统,自循环比率超过30%,这意味着对加压循环泵浦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因此,这也提升了不需开启循环泵的静音航速,在20节的巡航速度下,几乎难以被声呐探测。海狼级先进的AN/BSY-2战斗系统,可以有效整合艇声呐、尾部的拖曳声呐和其他探测设备便于在海况复杂的水底发现顽敌。
该级艇的指挥塔围壳采用弧形填角,以降低水声噪音,这一设计后来被各国广泛采用。艇上有一套静音核反应堆,一套二级水下推进电机,所有设备均安装在减震浮筏上,以保证隔音效果。海狼级还取消螺旋桨,采用泵式喷水推进器,进一步降低噪音。此外,全艇共设有26个噪音和震动侦测器,用以检查自身噪音和震源,并加以修正。美海军宣称,海狼级能以20节航速在水下航行,静音水平低至100分贝以 下,甚至低于背景噪音。最高航速35节,超过大多数水面舰艇或潜艇。海狼级所有的轮机都装置在减震浮筏上,艇体外部覆盖着可减低本身噪声且降低敌方声呐回波的橡胶隔音瓦,甚至使用了主动降噪减震技术。凭借艇体较大的优势,海狼级的轮机拥有双重减震平台,使传入海中的噪声与震动更少。美国海军在设计海狼级时,费尽心思将其静音性能提升至更高的境界,使美国潜艇能继续保持静音方面的相对优势。
船电设计
海狼级配备先进的声纳与电子系统,最主要的为AN/BQQ-5D整合式声纳套件,包括舰首主/被动球型阵列声纳(音鼓直径高达6m,远大于洛杉矶级BQS-13球型阵列声纳的4.6m)、位于舰身两侧的AN/BQG-5宽孔被动阵列声纳(Wide Aperture Arry,WAA)以及TB-16与TB-23被动式拖曳阵列声纳各一;此外,舰首还有一具AB/BQS-24高频近距离主动声纳,用于冰下环境以及水雷侦测;尔后这套声纳又升级为BQQ-5E,包括以更长的TB-29拖曳阵列声纳取代TB-23。海狼级的TB-16拖曳阵列声纳与洛杉矶级一样,装置于突出于舰体右上方的管子内,而TB-29则整合于舰体另一侧的压力壳内;而TB-16与TB-29拖曳阵列声纳的施放口则分别位于左舷水平尾舵以及倾斜朝下的安定面上。
海狼级的先进水声探测与电子系统不仅可用于作战,还能承担情报搜集任务,可静默接近敌方海岸或基地,进行抵近侦察。
武装设计
在武器装备方面,与以往美海军攻击核潜艇相比,海狼级的鱼雷管数量、口径和其他武器搭载量均大幅增加,提高了在高威胁海域的作战持久力。海狼级没有像其他攻击型核潜艇一样配备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而是安装了8具660毫米大口径鱼雷发射管,共可搭载50枚MK48重型鱼雷或“鱼叉”反舰 导弹,搭载量几乎是洛杉矶级的2倍。同时,艇上配有50枚UGM-109BGM-109巡航导弹,并且兼顾反舰与对陆攻击两种型号。这使得海狼级的火力被提升到非常“恐怖”的级别。与以往的美国攻击核潜艇相比,海狼级在 鱼雷管数量、口径或武器搭载量上都有大幅提升。
最初,美国海军打算在海狼级上装置30英寸(762毫米) 鱼雷管,并在一艘洛杉矶级潜艇曼菲斯号上装置一门30英寸鱼雷管进行测试。后换成口径缩小为26英寸(660毫米)的MK-69型鱼雷管,但还是比以往美国潜艇惯用的21英寸(533毫米)口径增加了5英寸(127毫米),除了预留未来换装更大口径新武器的空间外,以游出方式发射鱼雷时也更加安静,使敌方很难察觉自己正遭受攻击。
设计差异
作为美海军最尖端的水下装备,海狼级长期部署在北方海域, 时常出入北冰洋,窥视俄海军的核潜艇活动。其中,3号艇“吉米·卡特”号执行的任务最特殊。与前两艘海狼级相比,“吉米·卡特”号上加装一段30米长多任务舱段,以搭载特种部队和相关设施。平台出入口可与新一代“海豹”水下输送系统结合,搭载更多水下机器人和无线电侦听浮标等。海狼级拥有使用水下机器人窃听海底光缆的能力。在找到海底光缆后,水下机器人可进行信号窃听、破译、记录和传输,随后潜艇计算机对信号进行解码和破译,获得 普通侦听手段无法获知的情报。
性能数据
以上参考资料为:
各级舰艇
相关事件
2021年10月2日,“海狼”级“康涅狄格”号潜艇在南海撞上一座水下山脉,随后依靠自身动力从水面航行到关岛,在那里进行了损伤情况评估。10月7日美国海军的一份声明中披露了这起碰撞事故。12月12日上午受损的“康涅狄格”号(SSN-22)抵达圣迭戈港。2024年10月,据外媒报道,“海狼防空导弹”级“康涅狄格”号潜艇在维修中,估计会耗资8000万美元,预计于2026年初恢复服役。
2023年9月,美国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康涅狄格号失联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建造背景
建造过程
服役动态
设计特点
艇体设计
降噪设计
船电设计
武装设计
设计差异
性能数据
各级舰艇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