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鲵
全身有银白色斑点的可药用动物
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三峡地区还是首次发现。体长150-200毫米,皮肤光滑,肋沟11条;体色黄褐、灰褐或绿褐色,有黑褐色或浅色大斑,腹面乳黄,有黑褐色细斑点;掌、趾腹面有棕色角质鞘,指4趾5;头长略大于头宽,唇褶发达;犁骨齿2列短,超过内鼻孔甚多,前额卤较大。
形态特征
巴鲵体长约9—16cm,背部深黑色、腹部浅褐色,全身有银白色斑点。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头部有点像狗头。口裂宽,有细齿两行。眼小,有眼睑。躯干浑圆,背脊线下凹。尾短而侧扁。性格比较温顺。巴鲵幼体的犁骨齿为位于内鼻孔间略呈“八”形的两列,其前端超出内鼻孔甚多;变态过程中,随着犁骨的生长,其上的犁骨齿前部向内侧弯成直角或锐角。因此,巴鲵属具有小鲵科中与众皆不相同的犁骨齿列型式。
种群现状
较常见,种群数量较大,属于在秦岭中南部野外考察时的常识性物种,暂不属于保护级别的动物。但笔者在2004年通过考察发现,在该物种较为丰富的湖北神农架林区地区,一些不法商人将巴鲵冒充为大鲵属幼体出售给广东省地区的野味饭店获利。如果这一现象加以持续的话,这一地区的巴鲵生存就有可能受到极大的威胁。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可分为2类:
(1)以陆栖为主,如小鲵属,极北鲵属和爪鲵属等,主要生活于潮湿的草丛,苔藓植物,土洞和石穴中,繁殖季节进入溪流近源处,小溪沟,水涵内配对产卵,繁殖期后营陆栖生活;(2)以水栖为主,如肥鲵属,北鲵属和山溪鲵属等,多栖息于山溪内,卵产在溪流中石下,繁殖期后仍在水中或短时间上岸,不远离水源。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河南商城、平利县巫山县、四川万源、湖北神农架林区、堵河源、巴东县宜昌市
繁殖过程
两栖纲的繁殖过程包括求偶,抱对,产卵和孵化等。而繁殖习性应指不同种类的繁殖时间,对产卵场的选择,求偶交配的方式,产卵次数和产卵量等。有尾类的产卵环境有溪流,静水和陆地类,小鲵科中的山溪鲵属的产卵环境属溪流类型,需选择固着物;而小鲵属和极北鲵属产卵有独特的雌雄协作行为,且有多个雄性同时参加,离开协作将导致雌性流产。
小鲵科种类精子除具有有尾两栖动物精子的一些共同特征,如头部有顶体下锥,核内通道和穿孔器,细胞核周围有核脊,顶部外表有环结构,尾部有轴纤丝,波动膜,轴丝和边缘纤维构成外,同时也有小鲵科一些特有的特点,如精子无顶体钩,顶体前端呈车轴草属状,环形结构较短,由颗粒状物质构成,轴纤维粗大呈圆柱形,尾部无线粒体等。
参考资料
动物网.www.cnki.com.cn.2010-06-1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种群现状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