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非尼(Sorafenib),常用制剂
甲苯磺酸索拉非尼(sorafenib tosylate),别名:多吉美、Nexavar,属于靶向治疗抗肿瘤药。临床上用于治疗不能手术的晚期
肾癌及无法手术或向远处转移的原发肝细胞癌。
索拉非尼片剂平均相对
生物利用度为38%~49%,主要在肝脏内通过CYP3A4(
细胞色素P450 3A4)介导的氧化作用代谢。口服100mg(溶液剂)后,96%的药物在14d内被消除。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
腹泻、
皮疹、
脱发和手足皮肤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
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掌足综合征、斯·约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综合征、Q-T间期延长、胃肠穿孔、
药物性肝炎。上市后有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报道,另外有超敏反应、
血管性水肿、下领
骨坏死、横纹肌溶解、肺间质样改变。对索拉非尼或药物的非活性成分有严重过敏症状的患者禁用。
索拉非尼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RAF1抑制剂问世,发挥肿瘤增殖抑制作用。
拜耳集团于1999年申请了索拉非尼的专利保护。2005年12月20日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批准索拉非尼用于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2006年9月12日中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索拉非尼在中国上市,2007年11月16日美国FDA批准索拉非尼用于无法切除治疗的肝细胞癌的治疗,2008年5月中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其在中国用于晚期
肝癌的治疗, 2013年索拉非尼又被FDA 批准用于分化型
甲状腺癌的治疗。2017年索拉非尼被纳入中国国家医保目录,是
化学药品,注册剂型为片剂,属于医保乙类药物。
医学用途
适应证
无法手术或向远处转移的原发肝细胞癌。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次0.4g,一日2次,空腹或随低脂、中脂饮食服用。
对疑似不良反应的处理,包括暂停或减少该药用量。如必需,该药用量减为一日1次,一次0.4g。建议根据皮肤毒性做相应的剂量调整。
制剂与规格
参考资料
药理机制
索拉非尼是一种多激酶抑制剂,能同时抑制多种存在于
细胞内和细胞表面的激酶活性,包括RAF-1、B-RAF的
丝氨酸/
Thr激酶活性,以及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c-kit受体和FLT-3等多种受体的
酪氨酸激酶活性;具有双重抗肿瘤效应,一方面可以通过抑制RAF/MEK/ERK信号
转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抑制VEGFR和PDGFR而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包括
小鼠肾癌、RENCA肿瘤模型和无
胸腺小鼠移植多种人肿瘤模型,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药代动力学
吸收
与口服液比较,片剂平均相对
生物利用度为38%~49%。清除t1/2约为25~48h。与单剂量给药相比,重复给药7d可达到2.5~7倍的蓄积。给药7d后,血药浓度可达
稳态,平均血药浓度峰谷比\u003c2。口服后约3h可达血药峰值。中度脂肪饮食与
禁食状态下的生物利用度相似。高脂饮食时,生物利用度较禁食状态时降低29%。当口服剂量超过0.4g,2次/日,平均Cmax(血药峰浓度)和AUC(曲线下面积)的升高与剂量呈非线性关系。
分布
代谢
主要在肝脏内通过CYP3A4介导的氧化作用代谢,除此之外,还有 UGTIA9介导的
葡萄糖酸化代谢,血药浓度达到
稳态时,原药在血浆中约占70%~85%的比例。有8个已知
代谢产物,其中5个在血浆中被检出,在血浆中的主要循环代谢产物为
吡啶类-N-
氧化物。体外试验表明,该物质的效能与原药相似,在血浆中占9%~16%。
消除
口服100mg(溶液剂)后,96%的药物在14d内被消除,其中77%随粪便排泄,19%以葡萄糖酸苷代谢产物的形式随尿液排泄。有51%的原药随粪便排泄,尿液中未发现原药。
风险与禁忌
毒理
胎儿毒性
在动物实验中,已经发现索拉非尼有致畸性和
胚胎胎儿毒性(包括流产危险增加、发育障碍),并且这些危害作用在明显低于临床剂量时即出现。基于索拉非尼对多种
激酶抑制的机制和动物实验结果,从而推测
妊娠服用索拉非尼会危害胎儿。哺乳期妇女在索拉非尼治疗期间应停止哺乳。
皮肤毒性
手足皮肤反应和
皮疹是服用索拉非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皮疹和手足皮肤反应通常多为NCI-CTCAEv3.0(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1~2级,且多于开始服用索拉非尼后的6周内出现。对皮肤毒性反应的处理包括局部用药以减轻症状,暂时性停药或(和)对索拉非尼进行剂量调整。对于皮肤毒性严重或反应持久的患者需要永久停用索拉非尼。
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很常见的不良反应(\u003e10%)
淋巴细胞减少、低磷血症、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
呼吸道出血及
脑出血)、
高血压、腹泻、恶心、呕吐、
皮疹、
脱发、手足皮肤反应、瘙痒、红斑、乏力、疼痛(包括口痛、腹痛、骨痛、头痛和癌痛)、
淀粉酶升高、脂肪酶升高。
常见的不良反应(\u003e1%,≤10%)
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
血小板减少、畏食、抑郁、外周感觉神经病变、
耳鸣、声嘶、便秘、口腔炎(包括
口干和舌痛)、
消化不良、吞咽困难、皮肤干燥、
红皮病、
痤疮、脱屑、关节痛、肌痛、勃起功能障碍、虚弱、发热、
流行性感冒症状、体重减轻、
氨基转移酶短暂升高。
不常见的不良反应(\u003e0.1%,≤1%)
毛囊炎、感染、超敏反应(包括皮肤反应和
荨麻疹)、
甲状腺功能减退、低钠血症、脱水、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
心肌缺血和
心肌梗死、
充血性心力衰竭、
高血压危象、鼻溢、胃
食管反流、
胰腺炎、胃炎、胃肠道穿孔、
胆红素升高和
黄疸、
湿疹、轻微
多形红斑、
角化棘皮瘤、皮肤鳞状上皮细胞癌、男性
乳房发育、
碱性磷酸酶短暂升高、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异常、凝血酶原异常。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禁忌症
对索拉非尼或药物的非活性成分有严重过敏症状的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风险提示
颚骨坏死
2014年12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40期《药物警戒快讯》中指出,
加拿大提示索拉非尼的颚骨坏死风险。
美国多吉美(索拉非尼)的产品信息表明,索拉非尼上市后有颚骨坏死的病例报告。截至2014年8月29日,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个案安全性报告数据库系统(VigiBase)共有8例疑似与索拉非尼有关的颚骨坏死报告。
动脉血管壁结构异常改变
2018年12月2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88期《药物警戒快讯》中指出,加拿大卫生部警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 TKIs)的动脉血管壁异常结构改变潜在风险(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包括破裂)。
动脉夹层和动脉瘤
2020年9月1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207期《药物警戒快讯》中指出,
加拿大卫生部在2020年6月的Health Product InfoWatch中发布消息,宣布修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 TKIs)类药品的加拿大产品专论(product monograph),在“警告和注意事项”、“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和“消费者信息”中增加提示,警示该类药品的动脉夹层和动脉瘤风险。
历史
20世纪90年代,在
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等技术共同推动下,由德国
拜耳集团公司和美国Onyx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索拉非尼作为RAF1抑制剂问世,主要通过阻断RAF-MEK-ERK信号的级联传导,发挥肿瘤增殖抑制作用。研究人员通过对化合物4的
吡啶环进行进一步修饰,并保留二苯结构,合成了索拉非尼,其抑制RAF1的IC50值仅为6nmol/L。
后续研究发现,除RAF1外,索拉非尼还可抑制包括VEGFR-1~VEGFR-3、PDGFR-β、FLT-3、c-KIT等在内的多种
激酶的活性,负向调控肿瘤的分裂增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另有研究表明,索拉非尼能够抑制真核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的
磷酸化过程,下调抗凋亡蛋白MCL-1水平,以发挥促凋亡作用。
使用情况
2005年12月20日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批准索拉非尼用于晚期
肾癌的治疗。是被批准的治疗晚期肾癌的第一个新药,在晚期肾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索拉非尼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成功上市,2006年9月12日中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索拉非尼在中国上市,2007年11月16日美国FDA批准索拉非尼用于无法切除治疗的肝细胞癌的治疗,2008年5月中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其在中国用于晚期
肝癌的治疗, 2013年索拉非尼又被 FDA 批准用于分化型
甲状腺癌的治疗。2017年被纳入中国国家医保目录。由于索拉非尼存在
溶解度差、
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以其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合理的结构改造成为
药物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对于肝癌高危复发患者,《肝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推荐根治术后使用索拉非尼或
仑伐替尼进行辅助治疗。多项研究证实,高危复发患者根治术后索拉非尼靶向治疗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延长生存。对于肝移植术后复发的患者,《肝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推荐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瑞戈非尼等联合局部治疗,并推荐以西罗莫司为基础方案作为优选的免疫抑制方案。
化学信息
专利信息
1998年12月22日,BAYER AG [US]申请专利(公告号CA2315646A1)“
性抑制 OF RAF KINASE USING SYMMETRICAL AND UNSYMMETRICALSUBSTITUTED DIPHENYL UREAS”,于1999年7月1日获得授权,并于2018年12月22号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