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社会学思想。主张以某种形式和程度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控制,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否定,进而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否定,促进人类解放不断实现的发展着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体。
支持共同所有制或
公有制的思想自古以来就存在。在16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开始萌芽之时,面对当时普遍的、严重的社会不公,一些思想先驱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设想,这一时期的的思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出版为标志,
科学社会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强调
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将社会主义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及时变革,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发展。
词源
“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源于拉丁语“sociare”,意为结合或分享。在罗马及其后来的
中世纪法律中,相关的术语为“societas”,既可以表示伴侣关系和友谊,也可以表示自由人之间的一种相比合意契约更具法律性质的观念。
在1832年,皮埃尔·勒鲁(Pierre Leroux)在巴黎《
环球报》中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勒鲁是社会主义创始人之一的
亨利·德·圣西门(Henri de Saint-Simon)的门徒,圣西门的社会主义思想后来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出版为标志,
特点
政治
从政治角度,社会主义是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
在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将人分为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只能由无产阶级建立而不能由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建立,这是社会主义建立的阶级条件。
社会主义建立之后,国家是否能保障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意志、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建立后的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根本标志。
经济
从经济上看,社会主义是在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
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础,因而一个社会的性质往往通过所有制性质体现出来,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社会主义是相伴而生的。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应该归
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所享有,这种享有就是在保证社会经济活力与效率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与避免社会成员之间两极分化的出现。
文化
从文化上看,社会主义是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的社会。
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它要求这一社会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物质文明建设每前进一步,
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应得到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在
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与以往剥削制度根本不同的社会,因此更需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来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价值
从价值角度概括,社会主义可以定义为一个使人得以解放和发展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第一次摆脱了物对人的支配而成为人对物的支配,即由被奴役的对象(包括无产者与无产者)而变成物的主人,随着人摆脱了物的支配,也使人类自身从阶级之间的压榨下解放出来,从而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为相互平等的一员。因此,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价值,如人的
自由、平等、博爱,只有在
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使人得到解放,它更进一步地使人得到发展,由于
公有制的实行,阶级之间的剥削与压榨的消除,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这就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为个人自身价值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正如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所说:
发展
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作为
资本主义的对立面,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必然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紧密相关。
社会主义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在
世界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散见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根据时代和自身特点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之中。
历史沿革
早期社会主义
古典社会主义
支持共同所有制或
公有制的思想自古以来就存在,例如
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利不足”等;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也被学者认为包含社会主义思想的元素。
空想社会主义
16世纪初,正值西欧封建庄园制度开始瓦解,资本主义制度开始萌芽之时。资本主义的诞生打破了延续了千余年的封建庄园制度,创造了惊人的生产力,但也给广大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打来了深痛的灾难。面对当时普遍的、严重的社会不公,一些思想先驱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设想。
1516年,
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写成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这本书的出现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第一声号角。
在莫尔之后,
德国的
托马斯·闵采尔提出了建立财产公有的“千年王国”,
意大利的
托马斯·康帕内拉写成《
太阳城》,
杰拉德·温斯坦利出版了《正义新法》和《
自由法》,法国的维拉斯写成了《塞瓦兰人的历史》等,他们都表达了消灭“一方贫困不堪,另一方奢侈无度”的现象,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理想。
随着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思想也更加成熟,到19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成了具有影响力的
社会运动。其代表人物为著名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亨利·德·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这些人继承了社会主义思想先驱的批评视角,抨击早期原始野蛮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例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营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
生产管理机构”等设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也亲自进行了一些建立理想社会的实验,但由于
资本主义本身还不够发达,他们还找不到改变
旧制度,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其理论更多的带有道德批判和
理想主义色彩,因此和其前辈们的主张一样,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的观察,吸收了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
辩证法,
珍妮·马克思找到了建构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武器”,即历史唯物论,或者说是
历史唯物主义。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不同,
历史唯物主义将“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是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时,生产力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一旦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提高,或上层建筑限制了经济基础的发展,那么这种
张力就会在相应的阶级关系中体现出来。而这种实际冲突反映在思想层面,就会引起人们观念的变革与新思想的发展;在
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反映的结果就是社会主义。
在此基础上,基于
历史唯物主义,
卡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出了一些论断:一是资本主义社会下一定存在“铁律”,即竞争会愈发尖锐,劳资关系会更加紧张,资本会在全球范围内移动;二是
剩余价值论,即劳动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交换,工人的部分劳动成果被征用但没有得到报酬——这是一种
资本家对薪资劳动者的剥削。与之相关,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转成为一种趋势,自得其乐的农民在没有立足之地的情况下被迫向城市迁移,成为工人阶层中的一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竞争关系,例证之一就是
英国的圈地运动。
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出版为标志,
科学社会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它的创始人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早期社会主义者的价值追求,并超越了对
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和对未来的幻想。他们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出发,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做了严密的科学论证,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第一次将社会主义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下的著作主要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论犹太人问题》《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神圣家族》《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资本论》《
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反杜林论》《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还有他们写的其他一些重要文章和书信。在这些主要著作、重要文章和书信中,
劳拉·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全新的
世界观和
方法论,阐述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条件,形成了十分完备的理论体系。
第一国际
在第一国际成立前期,
英国宪章派等国际
共产主义的代表们就坚定不移地想要建立国际工人组织。1847年,伴随着
资产阶级的镇压和
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热情的减退,
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布解散,但这并不能消退人们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坚定决心。英国宪章派在1854年特设委员会之后就以“国际委员会”的名义公开活动,帮助各国的工人反对资产阶级的压迫。1863年英国工人鼓励波兰人民起义反抗
俄罗斯帝国的剥削,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活动。这些事件的发生为
国际工人联合会的建立做了先期的准备工作。
1864年9月,第一国际宣告成立,但前期准备中并未明确涉及第一国际的性质,国际内部的组织者都想要建立一个与之前领导群众性运动不一样的工人组织,因此起草宣言和章程就成了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在几次草案被拒后,
珍妮·马克思的方案得到了讨论会的一致同意,马克思亲笔另写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同时对章程作了很大修改,把之前的40条缩减成了10条《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完成了起草
国际工人联合会宣言和章程两项任务。
协会宣言对时代特征以及工人运动所取得的两大成就作了精确的概括和分析,指出工人运动已经在政治经济和争取自身利益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像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和合作社运动这类没有触及到根本问题的局部改良方案,无法最终取得工人群众的胜利。要想取得最终根本性的解放则要靠革命,革命首先就要夺取政权。同时《宣言》迸一步论述了这一伟大革命的几大要点,包括:工人阶级的正确领导、广大工人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团结起来,要有国际联合和互相支援。在革命成功后的发展方向上,
珍妮·马克思指出采取合作社的方式逐步废除
资本家的经济垄断。虽然《宣言》全篇都没有提到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等字样,其核心却完全是社会主义
正义党的
科学理论。
19世纪70年代,由于国际局势风云突变,
巴黎公社的巨大影响使其失败后欧洲各国反动政府对工人运动展开了暴力镇压和围剿,导致
国际工人联合会无法正常组织工作。“国际”内部思想派别斗争也愈发激烈。而且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民族主义蓬勃发展,
民族国家普遍建立,欧洲工人运动已逐渐发展为围绕各国工人单独开展运动,建立独立的
无产阶级政党。在这样的背景下,
卡尔·马克思在第一国际成立之初设想的通过欧洲工人运动来达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目的已经很难实现。1875年马克思建议宣布解散第一国际。1876年,第一国际在美国
费城召开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宣告解散,至此退出历史舞台。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革命运动爆发前期,马克思恩格斯在
普法战争中对工人运动给予了积极的指导。1870年7月
国际工人联合会发表了由马克思起草、恩格斯参与拟定的关于普法战争的宣言,劝诫
巴黎工人不要鲁莽行动,要善于利用形势,切合实际地组织
工人阶级,等待时机再作推翻
资产阶级的打算。1871年3月,巴黎工人发动起义,顺利夺取了政权,并建立了巴黎公社人民政权。
卡尔·马克思在协会宣言中提出,工人阶级要想取得自己的合法利益,就必须要夺取政权。在这一理论基础上,
巴黎公社成为了第一国际期间唯一夺取政权的工人阶级组织的革命运动。
巴黎公社运动第一次尝试构建了以消灭阶级为基础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治理原则。消灭阶级体现在公社制定的一切政策中,它肃清
资本主义制度流毒,摧毁资产阶级
国家机器,剥夺被资产阶级占有的
生产资料,重新将个性与个人结合起来,把资本主义“迄今所夺去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公社为消除阶级差别所做出的努力主要有:经济上完成“剥夺剥夺者”的任务;政治上建立起生产者的自治政府;文化上有教无类,剔除“僧侣势力”等。
劳拉·马克思执笔写作了《
法兰西内战》,对
巴黎公社的始末作了系统的论述和总结。在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对流亡在外的公社成员又做了许多的援助和营救工作。
第二国际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重建国际一开始就持否定的态度。1875年,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中重申《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
工人阶级的斗争就其形式来说是本国范围内的斗争,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它的直接斗争舞台是本国”,还说,“各国工人阶级的国际活动绝对不依赖于
国际工人联合会的存在。”
19世纪末
欧洲各国虽然陆续建立了
无产阶级政党,这些政党也都对
马克思主义表达了不同程度的尊敬,但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执行
革命社会主义路线上均不是非常坚定。在
第二国际酝酿成立时,法国的可能派与马克思主义派分别牵头召开国际工人大会,他们的对立不仅催生了第二国际,而且开启了第二国际的理论和实践争论进程。
1891年,
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了《爱尔福特纲领》,马克思主义正式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官方意识形态,但这个纲领同样受到把马克思主义过分简单化的批评。由于德国党在事实上拥有
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党地位,大多数社会民主主义党都将它作为榜样,这就意味着“它的内部理论争论可能会成为整个欧洲社会主义的辩论”。因此,《爱尔福特纲领》虽然只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但在这个纲领制订过程中的讨论及其后续争论,影响到整个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
这一时期,
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有两大失误:一是正统的表达并没有完整、准确和一致地阐释马克思主义,更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二是有捍卫正统的理论要求但在实际斗争中并不掌握领导权。因此,第二国际正统
马克思主义没有能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欧洲革命斗争实际结合起来,建立起既符合
历史唯物主义,又对把握和推进欧洲社会主义革命进程有现实指导价值的政治斗争理论。
此外,在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引起的分化和斗争,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社会主义运动不仅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甚至尖锐对立的理论与实践路向,而且两者势同水火,最终差点被
资本主义在
美苏冷战末期的最后一击而一起消失。
十月革命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研究了
欧洲的政治形势,认为革命的客观形势在许多国家都是存在的,其主要特征包括:第一,
统治阶级遇到危机,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第二,被统治阶级的贫困和苦难异常加剧,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第三,群众投身于独立历史性行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已经表现为革命行为。1917年俄历2月19日,
圣彼得堡因缺乏面包开始发生骚乱,引发了二月革命。
就
1917年俄国革命的总体进程来看,十月革命不过是二月革命的继续。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
罗曼诺夫王朝,但它并没能够结束俄国的混乱局面。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党派在把握社会演变进程和争夺社会权力核心地位上的分歧很快显露出来。连续遭受四月危机、六月危机和七月危机困扰的临时政府信誉受到沉重打击。
七月危机后,布尔什维克确定了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行动方针。由于在八月平息
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行动中的出色表现,布尔什维克的威望迅速提高,并在
圣彼得堡、
莫斯科等许多大城市的
苏维埃中取得了多数。布尔什维克的影响与实力急剧增加,“权力转移在政治上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当晚召开的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革命随后继续向全国发展,开始了苏维埃政权的凯歌行进时期。到1918年二、三月间,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十月革命之前,包括列宁在内,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主要依据的是
劳拉·马克思、恩格斯等社会主义经典作家或先驱者们的理论阐述。由于十月革命的发生,“对
俄罗斯帝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十月革命开辟了一条通过革命改造社会的道路。这一途径为后来的许多国家所效仿。它主要是以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然后依靠政权的力量,按照预设的原则对社会进行剧烈的革命性改造。这种途径一般说来适合于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的
国情。
共产国际
十月革命胜利后,
世界革命运动高涨,
欧洲的
无产阶级革命、
殖民地半殖民的
民族解放运动、声援新生
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运动要求建立一个新的国际来领导革命,推进世界革命的进程。列宁建立共产国际的思想充分汲取了
珍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性质的思想,充分吸收并在
帝国主义时期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世界革命的思想,为第三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意味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到来了。1915年,列宁在反战传单中高呼:“只有革命工作才是唯一的出路!”1916年,列宁在《社会主义与战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战争的态度)》中分析了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质、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破产,进而提出了建立共产国际的动议。
共产主义国际建立的目标在于实现世界各国的
无产阶级专政,长远目标在于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列宁将
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经验运用到了共产国际的组织建设上,实行
民主集中制,制定了关于接纳新党的《
二十一条》。共产国际将战略策略由积极进攻转向保守防御,战略重心由
欧洲转向
亚洲,向各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提供俄国革命经验,建立工人统一战线,在民族
殖民地问题和构建反帝统一战线。同时也反对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左派”
成人幼稚病。
列宁建立共产国际的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理论上,列宁继承和发展了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人的思想,无产阶级政党职责的思想,统一战线的思想;为
共产主义国际战略策略的制定和运行提供理论遵循。在实践上,列宁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世界各国建立共产党,推动了欧、亚、美、非洲的
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世界
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推进了
世界革命在世界发展的进程。当然,列宁建立共产国际的思想在实践上存在不足:共产国际直接
输出革命的方式不利于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推进世界革命;在共产国际中实行集权专制的领导党体制不利于世界无产阶级
政党民主合作;共产国际对待社会
民主党派的态度不利于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合作。
苏联模式
1917年
俄罗斯“
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
社会主义国家。从1918年初到1929年,
苏联先后采用了
国家资本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
新经济政策来巩固和发展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从1929年开始,在
约瑟夫·斯大林的推动下,苏联开始强制推行集体化运动,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将
生产资料的
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和
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和基础。苏联模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深远,成为这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纷纷效仿的经典体制。
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家发生剧变.它们纷纷改旗易帜,由
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沉重打击。
亚非拉地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
苏联东欧剧变的强烈冲击,加之国际上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散布所谓的“共产主义失败论”,使
亚非拉广大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不少国家的共产党内出现了思想混乱,许多社会主义
政党组织分裂、改名易帜、停止活动。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历过一个动荡、混乱、分裂、滑坡的时期之后逐渐稳定了下来,并在总的低潮中有局部复兴和发展的趋势。
西亚多数共产党在困境中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基本上统一了思想,保存了力量,一些共产党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和影响有所加强。例如
塞浦路斯劳动人民
进步党在1991年成为国内第二大党,
叙利亚共产党进入议会,
黎巴嫩、
以色列共产党也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
在南亚,除了
孟加拉国共产党因
东欧剧变的强烈冲击而分裂外,大多数共产党在经过反思和调整后不仅稳住了阵脚,还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尼泊尔共产党在1991年成为议会中最大的反对党,并于1994年11月获得组阁权上台执政;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也积极参加历届大选,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实现了稳定存在,以印共(马)为首的
左派阵线在有6000万人口的
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26年,还在咯拉拉邦和
特里普拉邦等地长期或多次执政。
在非洲地区,
南非共产党目前是非洲最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
政党,也是南非重要的参政党,在以
非国大为首的三方联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留尼汪共产党也是留尼汪主要的参政党之一。在
拉丁美洲地区,
古巴共产党是最有影响力的拉美社会主义政党,此外,巴西、
委内瑞拉等国家的共产党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党成立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
巴黎和会的双重影响下,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李大钊、陈独秀、李达、
李汉俊、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
邓中夏、
陈延年、恽代英、瞿秋白等一大批
马克思主义者应运而生。
在之前国内各地及驻
日本、法国学习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由社会思潮转化为实践的
社会运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萌生并开始了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
毛泽东思想
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中国
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决定了
帝国主义和
华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同时也决定了
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原地区共产党人据此将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走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属于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领导,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自此,中国革命在这种中国化的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成功实现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邓小平理论
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采取何种方式建设发展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变的越来越重要。在这个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中国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将
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进一步创新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针对中国实际,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针对亟待解决的各种具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国两制、和平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判断、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等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诸多方面,初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均比较落后的国家中如何建设、巩周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个理论的系统就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之一——邓小平理论,它作为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效指导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的情况和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按照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发展面l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的实践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党的建设领域)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针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适应从在
计划经济条件下进行建设的党转化为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党、从领导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的党到
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之间的转变,不断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阶段性特性,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分析新的实践特点,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逐步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要义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了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中国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的。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此后,接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肩上。正是在接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形成。在正式提出和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之前,我们党曾先后使用过多个概念来表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其中使用较早较广泛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还先后于2014年和2016年组织编写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再就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5后也被较为广泛地使用。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和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概念,并且系统阐述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郑重确立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初概括。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并指导这一伟大实践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正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一起写进党章,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分支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最早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想,最早见于英国人莫尔的《
乌托邦》和意大利人
托马斯·康帕内拉的《
太阳城》中,经一些后继者发展,产生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集中表现在
亨利·德·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思想中。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建立
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按劳分配的民主、自由、和谐的社会制度等主张。
空想社会主义包含了
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但由于自身的根本缺乏,使它不能成为指导
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思想武器。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
劳拉·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用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为理论基础,以
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科学依据,科学揭示了新的社会制度取代
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社会力量和实现道路,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条件下对未来社会的论述,
科学社会主义包含以下特征:消灭
私有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直接占有全部
生产资料,
计划经济取代
商品经济,货币为劳动券所取代;在产品分配上,由第一阶段的按劳分配很快过渡到高级阶段的按需分配;阶级和国家逐步消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消灭,城乡差别消灭。根据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就是
共产主义。
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是列宁在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提出来的思想观点与结论,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在
帝国主义时代创造的理论成果。
列宁主义突出强调阶级和
阶级斗争的意义,认为
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
无产阶级应该坚持不断革命,把
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以暴力夺取政权,打碎资产阶级
国家机器。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可定义为: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设想为草图的,以过分单一的
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为基础特征的,与资本主义处于两极对立状态的,以快速实现工业化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样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概括为: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苏联模式为原始样板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特征的,与
资本主义既相互竞争、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追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处于改革进程中的社会样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党的十九届
石家庄市第六中学全会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所概括的“八个明确”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作出的新概括,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
除了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新概括之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还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
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13个方面分领域“重点总结九年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朝鲜劳动党领导的朝鲜社会主义
朝鲜社会主义主张“并进路线”,即经济建设和核武力建设并进,以
金日成金正日主义为指导理念,“人民群众第一主义”为实现其理念的具体方针,要求政府在劳动党的领导下,作为人民群众的自主权益代表着和组织者,不仅要负责人民的生活,而且要保护好人民的利益。
越南社会主义
越南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民富、国强、民主、公平和文明”的
鳑鲏,这一目标包括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基于现代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关系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深深渗透着民族认同的先进文化;人民过着幸福、自由、小康生活,并有机会获得全面的发展;越南共同体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尊互助、共同发展,并有机会获得全面的发展;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拥有一套民有、民治、民享德社会主义国家法治;与世界各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
古巴社会主义
在思想建设方面,
古巴坚持革命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不搞“多党制”。在组织建设方面,古巴实行党领导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工与配合制度,同时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对古巴实行全面领导。在作风建设方面,古巴实行集体领导制,发扬党内民主,强调干部要与群众同甘共苦。
老挝社会主义
老挝人民革命党重视列宁的
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鼓励
商品经济和
市场经济的发展。
鉴于佛教在老挝社会中的特殊影响和作用,老挝人民革命党充分发挥了宗教的作用,从法律上保护佛教徒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坚持依法治教、以教治教,利用佛教而不依赖佛教,重视佛教而不轻信和放任佛教。
在教育方面,老挝人民革命党在重视学校教育途径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教育,有意识地通过舆论宣传,对全社会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与
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对立地社会学理论学说,是一种影响广泛的政治思潮。
在指导思想上,民主社会主义奉行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方针,当今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众多,如基督教道德、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等,一切有价值的、可以被利用的都可以作为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在目标及实现道路上,民主社会主义不再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终极目的,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必然的”。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用民主的、和平的、改良的方式和平渐进地改造现有的
资本主义社会。
在经济问题上,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实行经济
民主化,强调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地前提下建立一种把各种形式地所有制与资本主义的
私有制相结合的
混合经济制度,并通过建立工会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督。
在党建问题上,民主社会主义淡化阶级属性,主张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全民党,这种党派以争取多数选民为目标,反对规定
党的指导思想以及党的阶级性、革命性和先进性,而奉行政治体制的多元化。
民主社会党因其否定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对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攻击
无产阶级专政,反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等,因此它首先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虽然
民主社会主义仍旧对
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但这种批判局限于
表象而不是市值要害,其批判性质有别于
科学社会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
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
现有社会主义国家
前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资料
朝鲜基本情况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馆.20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