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激酶
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
蚓激酶(Lumbrokinase),又称蚯蚓纤溶酶,是一种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可使过高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凝聚率降低、改善症状并防止病情发展。
蚓激酶的不良反应有头痛、火晕、皮疹瘙痒症、嗜酸粒细胞增多、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胃部不适、便溏次数增多等)。对蚓激酶过敏者禁用。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蚓激酶的分子量为18000~42000g/摩尔性状是淡黄色至灰黄色粉末,需要密封,在阴凉干燥处保存。蚓激酶通过口服给药。常见的剂型有乙硫异烟胺及肠溶胶囊。截至2023年11月,蚓激酶尚未被纳入医保报销。
医学用途
适应证
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使过高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凝聚率降低、改善症状并防止病情发展。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30万U,一日3次,连用3~4周为1个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也可连续服用至症状好转。
制剂与规格
蚓激酶肠溶片:30万U。
蚓激酶肠溶胶囊:(1)20万U;(2)30万U;(3)60万U。
药理机制
蚓激酶可降低凝血因子I含量、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降低全血黏度、增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活性、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药活性、增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
药代动力学
蚓激酶口服易吸收,服药后40~80分钟即可发挥作用,半衰期为1.5~2.5小时。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个别患者出现头痛、火晕、皮疹瘙痒症、嗜酸粒细胞增多、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胃部不适、便溏次数增多等)。
药物过量
如药物过量出现出血,可采取对症治疗。
药物相互作用
蚓激酶与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并使合用药的抗凝作用增强。
特殊人群用药
禁忌
对蚓激酶过敏者禁用。
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注意事项
蚓激酶必须饭前服用。
历史
1979年,Park首先发现了蚯蚓提取物中含有能讲解酪蛋白、明胶和清蛋白的水解酶
1983年,日本宫崎医科大学的美源恒(Mihara)教授首次从粉正蚓 ( Lumbricus rubullus) 中分离出具有溶纤活力的粗提物,并将其命名为蚓激酶( lumbrokinase) 。
198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从蚯蚓中纯化纤溶酶即蚓激酶,并研究其酶学、物理化学药理学及临床效果,初步研究结果示蚓激酶具有溶栓、抗凝及去纤作用。
1986年,中国学者路英华、饶正雄等分别从自锯齿远蚓、爱胜蚓等多种蚯蚓中提取到蚓激酶成分。随后,蚯蚓蛋白纤维水解酶丝氨酸内切蛋白酶、蚯蚓磷酸甘油酯激酶等相继被分离出来。
1993年,韩国生物学家柳(G.H.Ryu)从粉正蚓中提取出6种具有不同纤溶活性的蚓激酶成分。
使用情况
1986年,经韩国药品管理局批准,蚓激酶以“龙心”的商品名投产,其产品在海外多国销售。
1987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与江西江中药业协作,研究出国产蚓激酶(博络克)口服制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单位应用蚓激酶治疗脑血栓,脑梗死453例,总有效率为93.73%,显效率为73.6%。
1995年蚓激酶在中国国内首次上市。目前生产企业除江中制药厂外,还有北京百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双龙制药、珠海博康药业等企业。因为该品给药方便,价格适中,故临床使用量较大,在抗血栓药物市场中占据一席份额。
化学信息
参考资料:
专利
2005年9月2日,蚓激酶干粉及其生产方法获得专利,专利持有者为KOKAN YAKUHIN KENKYUSHO KK PEIJING BAIAO PHARMACEUTICALS INST OF 生物物理学 ACADEMIA SI公司,该专利预计将在2025年2月21日到期。
参考资料
蚓激酶.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3-10-13
目录
概述
医学用途
适应证
用法与用量
制剂与规格
药理机制
药代动力学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药物过量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禁忌
注意事项
历史
使用情况
化学信息
专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