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时,字伸道,出生于邛州。他最初参加
进士考试获得学究出身,再次应试后考中了甲科。曾任华州郑县知县,在任期间,面对
转运使的要求将五万石粮食运往
长安的任务,他提出了节省费用的建议并被采纳。他还曾担任多个官职,包括
工部员外郎、
礼部官员等,并因其直言敢谏的性格而在政治生涯中多次受到贬谪。
吴时早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起初得到的是学究出身,后来再次参加考试并成功考
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科。他在
华州郑县担任知县期间,面对转运使要求运送五万石粮食到长安的任务,他提出了一种更经济的方法,即把军队转移到华州来减少运输成本,这一建议最终得到了实施者的认可。他的这一做法体现了他对国家财政的关心以及对民生的关注。
吴时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起伏。他曾被
陆师闵聘为下属,参与管理秦、蜀地区的茶马贸易。
章楶有意推荐他为
御史,但他坚决拒绝了这个职位。在
宋徽宗寻求意见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使得那些原本因为不符合规定而被退回的意见得以传达给皇帝。他还曾在睦亲宅担任教授,并负责
永兴军路的教育事务。在
华州,他处理了一个涉及学生言论自由的问题,展现了他对君主尊严的维护。
吴时后来被任命为
工部员外郎,随后转任
礼部官员,并兼任辟雍司业。在他任职期间,针对设立算学一事,他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不应以
黄帝作为先师,而是应该遵循传统的祭祀礼仪。他的观点最终导致了这项提议的取消。之后,他又升任太仆少卿。
由于政见不合,吴时在
张商英被罢免宰相职务后,也被牵连成为同党的嫌疑对象,因此被调离京城,先后出任耀州
知州和鼎州通判。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前往这些地方任职,而是继续留在京城,担任河东常平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发放公粮赈济灾民。童贯北伐时,向他咨询边境问题,但他并未给出任何答复。回到京城后,他被提升为大晟典乐,并晋升为
中书舍人、给事中。他还曾上奏朝廷,请求剥夺一位被贬谪的内侍的节度使头衔。
在一次与皇帝的面谈中,吴时表达了自己对于收复燕京的看法,他认为这样做可能会破坏祖先留下的盟约,从而引发动乱。他的这番话引起了
蔡攸的不满,后者将此事告诉给了
王黼,导致吴时被斥责为迂腐的学者。此后,他请求辞职,并获得了徽猷阁待制兼侍读的职位。不久后,他又被委派为
太平宫的提举。在返回家乡的路上,他遇到了同乡
赵雍,并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认为如果贸然行动,很可能会招致灾难。几年后,吴时去世,享年七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