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廷云1962年9月,任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所
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担任过三届副所长。1995年9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中国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批9位首席科学家之一(唯一之女性)。2002年6月,受聘为
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2004年,匡廷云也被确诊为乳腺癌。2008年11月,担任该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一职。2017年7月,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召开,匡廷云出席并主持会议。2021年12月,匡廷云创新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
英国《
自然》杂志上。2023年6月10日,匡廷云参加第十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生物经济高层论坛。
曾获得中国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等多项奖励,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并于1999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和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标兵”。
匡廷云,1956年7月毕业于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1962年8月在
苏联国立
莫斯科国立大学获生物系博士学位。1981年1月至1992年12月到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和美国能源部植物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工作。
1962年9月,任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所
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担任过三届副所长。1995年9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1999年,被评为
中国科学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和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标兵”。2000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中国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批9位首席科学家之一(唯一之女性)。同年当选为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2002年6月,受聘为
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2004年,匡廷云也被确诊为乳腺癌。2005年,纤维化的肿瘤被摘除,与死亡擦肩而过的匡廷云心里放不下的仍是自己的研究,想到没有做完的工作,满是不甘心。 2008年11月,担任该校生命与
环境科学学院院长一职。2014年9月11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在钧儒厅召开了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匡廷云、院党委领导班子、各系主任、教师代表董鸣教授以及辅导员出席了典礼,典礼由院党委书记周春儿主持。2017年7月,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召开,匡廷云出席并主持会议。2019年7月,匡廷云因“在光合作用领域长期而持久的研究,尤其是在光合作用膜蛋白结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杰出成就奖荣誉。2021年12月,匡廷云创新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
英国《
自然》杂志上。2022年2月14日,匡廷云入选“典赞·2021
科普中国”2021年度十大科普人物。2023年3月17日,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第四届凤凰作者年会在南京举行,获得“金凤凰”奖章。2023年6月10日,第十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生物经济高层论坛举办,匡廷云院士参加。
2002年,匡廷云的丈夫、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地球化学家
章申因脑瘤离世。
2004年,匡廷云也被确诊为乳腺癌。2005年,纤维化的肿瘤被摘除,与死亡擦肩而过的匡廷云心里放不下的仍是自己的研究,想到没有做完的工作,满是不甘心。2019年的三月和九月,匡廷云又先后被确诊
大肠癌和
肺癌。
匡廷云教授长期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她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的成果:首次证明含叶绿素21KD蛋白是光系统I长波
荧光发射的最初来源,提出了光合膜上PSII上外周捕光
叶绿素a/b蛋白复合体磷酸化之后,或在Mg2+作用下,在膜上不同方向迁移的规律,解析出光合膜光系统II内周捕光叶绿素a蛋白复合体CP43和CP47的园二色光谱,并提出了CP43和CP47之间能量传递模型,首次证明了发育不完善的
类囊体膜不能合成高电位的细胞色素b559。揭示了不同类型植物类囊体膜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种类和组成的多样性,第一次发现光合膜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叶绿素蛋白的
组氨酸的生物合成残基在强光下受到光照破坏,发现
原初电子受体去镁叶绿素受到光照破坏,提出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第二条电子传递链的光保护假设等,与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主要捕光
配位化合物(LHC-II)2.72Å分辨率的
晶体结构(匡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的主要贡献在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分离、纯化了LHC-II,为结晶及空间结构的解析打下了物质基础),在光合作用联系农业方面,揭示了中国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的光合生理特性,成功地利用光合指标与育种单位合作,获得了几个高光效高产的大豆品种,发现C3植物中C4途径酶基因表达的时控规律等。
匡廷云教授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项及中国科学院奖等多项。她作为我国第一批启动的“973”《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为推进了我国光合作用研究,并走向世界的前沿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被科技部评为《973》项目优秀代表。匡教授于1998年在第十一届国际光合作用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光合作用研究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是非洲、
亚洲、大洋洲地区的两个代表之一。
匡廷云认为:当前科普和科学传播工作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科普工作是一项肩负国家使命的重要责任。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是科学知识应用的先导环节,也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科技传播的活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匡廷云也指出:“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上,中国距离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就需要科技工作者来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和国家责任。”
2017年7月,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召开首日,大会组委会举办了“植物工厂——光生物学在室内垂直农业中的应用”卫星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院匡廷云出席并主持会议。
2019年6月12日,中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结构生物学家,中国光合膜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院士做客生命科学学院“科学·人生”系列讲座,带来题为“学科交叉与源头创新”的精彩报告。
2019年7月,在
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光合作用及
氢能研究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大会组委会对匡廷云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她是“一位在光合作用研究中,特别是在光系统I和II的叶绿素-蛋白超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伟大科学家”。(第十届国际光合作用及氢能研究可持续发展大会组委会评)
2021年10月22日,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2021凤凰作者年会在南京举行,匡廷云院士获颁“金凤凰”奖章。授奖词为:“匡廷云院士用创新的智慧,让人们看见‘光’的力量,她还心系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凤凰增辉,为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作出重要贡献。我们致敬匡院士,感谢她与凤凰携手20载,共创出版佳绩。”(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