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象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re),别名:中央气象台,是中国气象局所属事业单位,位于
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46 号。
国家气象中心始建于1950年3月1日,并于当年11月成立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1956年,开始在报纸和电台公开发布开气预报。1970年,第一组无线移频电传气象广播开始播出。1986年,在中央电视台开始发布国外天气预报和海洋气象预报。2001年起,陆续开始对外发布沙尘暴预报警报、
渍涝气象、全国主要公路干线天气预报等。2020年,中国“一带一路”网气象服务信息正式发布。
国家气象中心承担着天气预报、全球天气公报、台风预警、沙尘天气预报等工作,提供专业系统开发、气象服务咨询等项目服务。在气象系统方面有深入研究,研制出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全球集合预报系统、中央气象台船舶气象导航系统等系统。同时,创办了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气象》。国家气象中心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
吉林省气象局等建立有合作关系,并为
青岛市峰会、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等活动中提供了相关的保障服务。
2015年,国家气象中心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2022年,国家气象中心台风与海洋
天气预报中心党支部获全国气象部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3年,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发的“国产多系列
遥感卫星历史资料再定标技术”在第二十二届中国遥感大会中获优秀成果
一等奖。
历史沿革
国家气象中心原名中央气象台,创建于1950年3月1日,并于当年11月成立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1951年,开始对外发布台风警报。1956年,开始在报纸和电台公开发布开气预报。1958年,首次发布《全国农业气象旬报》。
1970年,中央气象台的第一组无线移频电传气象广播开始播出。同年,向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报送了《天气公报》。1978年,更名为“北京气象中心”,并新开展数值分析和预报业务。
1980年,北京气象通信枢纽(BQS系统)建成,同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开始报播
天气预报。1986年,在中央电视台开始发布国外天气预报和海洋气象预报。1989年,更名为“国家气象中心”。
1993年,
超级计算机银河在投入使用。同年,开始提供远洋航线气象保障服务。1995年,承担WMO METAREA XI(
印度洋海事
卫星覆盖区域)远洋海事气象信息发布的工作。1996年,新建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并挂靠国家气象中心。1997年,第一代气象信息处理系统MICAPS1.0投入使用。同年,开始承担WMO
亚洲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的工作。
2001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发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对外发布
沙尘暴预报警报,同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重大气象信息专报》。2002年,新建遥感应用与农业气象室,开展农业气象业务。2003年,开始通过电视发布高温警报,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警报和制作森林火险发生条件预报,同时,新开展流域面雨量业务。2004年,首次发布渍涝气象等级预报。同年,成立预报系统开放实验室,继续深入开发MICAPS为核心的天气预报服务业务平台。
2005年,制作草原火险气象等级预报。2006年,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GRAPES-Meso)投入使用。2007年,成立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
天气预报报中心,台风、海洋业务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首次发布全国主要公路干线天气预报。同时,新开展数值预报产品天气学检验评估和定量
降水预报(QPF)业务,开始建立全国精细化要求预报产品库(NWFD)。2009年,成立强天气预报中心,同时,新开展了强对流潜势预报业务。
2010年,开始对台风、暴雨、暴雪、强对流、大雾等14类气象灾害进行预警发布。2013年,开始发布
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2014年,开始启动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开发。2015年,开始联合发布洪灾害气象预警。2016年,新开展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同年,格气象要素养预报和全球数值预报系统GRAPES-GFS2.0业务产品开始运行。2017年,首次发布年度《大气环境气象公报》《全国生态气象公报》。2018年,成立
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室。2019年,新开展GRAPES_MESO全国3公里数值预报业务。2020年,中国“
一带一路”网气象服务信息正式发布。
主要职责
国家气象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一)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职能:①承担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气象服务等有关发展规划的编制和起草;承担气象防灾减灾、
农业气象等行业和国家标准的制修订。 ②负责制作全国和全球所需范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产品(两周时效内);承担气象灾害预警及衍生灾害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 ③承担为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气象服务;为重大活动举办提供气象保障服务;为重大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应急气象保障服务等任务。 ④负责全国和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预报,承担生态气象、农业气象、环境气象、水文气象、海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 ⑤承担全国灾害性、转折性、极端性等天气和气象要素的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研发(两周时效内);承担
天气预报、生态气象、
农业气象、环境气象、水文气象、海洋气象和决策服务等业务技术与业务系统的研发,以及运行维护。 ⑥承担数值预报业务模式天气类产品的解释应用,提出模式研发需求并配合开展技术攻关;承担各类天气预报和数值预报天气类产品的检验评估。 ⑦承担为全国各级气象台站提供天气预报和有关气象服务核心技术、产品支持和业务指导的任务。 ⑧承担
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气象中心(北京)、
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海洋气象服务区域专业中心的任务。
(二)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职能:①提供全国及全球所需范围内的天气监测预报服务产品,生态气象、
农业气象、环境气象、水文气象、海洋气象等专业化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产品,以及世界气象组织框架下我国责任海区海事卫星产品。② 提供台风、暴雨、强对流、暴雪、
寒潮、海上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
霜冻、冰冻、大雾和霾等气象灾害预警及影响评估产品;提供强降雨诱发的
山洪、
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
渍涝等气象风险预警产品。 ③通过中央气象台网站、
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网站、
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网站和海洋气象服务区域专业中心网站等,提供
天气预报服务权威信息。 ④提供气象和防灾减灾科普产品与服务。
(三)完成中国气象局交办的其他任务。
机构运营
组织管理
机构部门
国家气象中心有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天气预报室、全球气象室、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生态和
农业气象室、强天气预报中心、环境气象室、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气象服务室(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中心)、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室、预报系统开放实验室、业务科技处等部门。
人员状况
截止2020年3月1日,国家气象中心在职职工363人,其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个,享国家特殊津贴7人,国家级首席预报员8人、海外咨询专家8人,正研级高工(研究员)73人,
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159人,工程师98人。
业务范围
主要功能
服务项目
国家气象中心依托气象基本服务,可为各类专业气象用户提供
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开发、天气预报的应用等方面的气象科技服务,具体情况如下:
气象服务产品:提供5公里格点定量
降水预报、全球逐日累积降水预报、台风监测产品、
山洪灾害预警产品、旱情监测、客户定制化气象服务及产品等。
专业系统开发:提供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平台加工及二次开发;基于
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swan等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气象服务的网页和手机APP开发等。
气象服务咨询:提供全球气象导航服务技术,包括航行监测、航行评估分析等;海损气象海况分析以及特定时段气象条件特征和预报可靠性的咨询建议;
农业气象咨询服务,如农业气象定量评价、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咨询服务等。
综合解决方案:提供系统开发、数据服务一体化的气象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农业、水利、交通、民航等领域的综合气象解决方案;提供建立专业的气象系统及培训等。
学术研究
学术刊物
《气象》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是国家
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气象科学研究领域的综合评述及研究论文,气象科研和业务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及新方法,天气、气候诊断分析与监测预报技术等内容。该刊被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CSTDB)、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所录。1992年获得中国气象局优秀期刊
一等奖,2017年获“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22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937,2022版综合影响因子为2.624。
科研产品
国家气象中心自成立以来,在气象系统方面不断做出研究与发展,如1991年,研制出第一代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T42L9。2016年,自主研发了全球数值预报系统GRAPES-GFS2.0。2018年,自主研发了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全球集合预报系统。2019年,自主研发了集船舶信息服务与监控系统并举、船端与岸端导航业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央气象台船舶气象导航系统”。
相关合作
2016年,国家气象中心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将在预报技术研发、业务系统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合作。根据协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将引进预报业务系统,以提高该地区的预报服务能力与效率、预报业务现代化发展等。同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将作为国家气象中心预报技术和业务系统的省级中试基地,通过试用来促进国家气象中心系统预报技术和业务系统的优化完善。
2023年,
吉林省气象局与国家气象中心、
国家气候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吉林省气象局和国家气象中心在提升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能力、预报技术产品研发、松辽流域气象保障、业务技术创新等方面展开合作,国家气象中心将在业务项目建设、技术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吉林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重要事件
2008年,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北京
奥运会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国家气象中心开发了数据传输软件、作业控制软件等软件,建立了奥运气象服务产品数据采集程序、奥运气象服务产品数据库、奥运气象服务产品分发程序等流程。在奥运期间,每天自动处理了气象服务产品56类,约2000个产品文件等,顺利完成了奥运会气象服务产品的各项传输任务等。
2023年,国家气象中心为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简称大运会)提供了气象服务工作,国家气象中心针对大运会优化、研发了国家级精细化单点STNF预报和基于MetEva(全流程检验程序库)的实时检验产品、0至12小时短时临近单点预报指导产品等产品,为大运会提供了中短期到短时临近无缝隙的精细数字化预报产品、“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专栏等服务,顺利完成了大运会气象保障工作。
所获荣誉
2015年,国家气象中心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2022年,国家气象中心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党支部获全国气象部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3年,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发的“国产多系列
遥感卫星历史资料再定标技术”在第二十二届中国遥感大会中获优秀成果
一等奖。
相关事件
首次发布强对流天气最高等级预警
2024年3月31日,
江西省出现强对流天气。其中江西北部的最大
阵风速度高达45.5米/秒,相当于14级大风。凌晨3时左右,
南昌市出现大风
雷电和强降雨天气。多地风力接近12级,阵风超过12级,其威力等同于13级
台风正面登陆。4月2日18时,中央气象台升级发布强对流天气
橙色预警,这是中央气象台设立气象灾害预警标准以来首次发布强对流天气最高等级的预警。截至4月2日18时34分,此次
强对流天气已造成
南昌市4人死亡,至少21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