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质博物馆坐落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
滨河西路北段17号,是具有自然类博物馆基本功能,融地质资料馆职能、地质矿产规划评审、自然资源标准化研究为一体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
1958年,山西地质厅地质标本馆建成,1982年更名为山西地质矿产局地质矿产陈列馆,1995年更名为
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2014年4月新馆山西地质博物馆建成,2017年5月1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2023年7月完成“
国家一级博物馆”提升改造。
山西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室内展陈面积14000平方米,室外“晋地宝藏”标本园面积6000平方米,收藏了山西乃至世界各地独具特色的岩石、矿物、矿产、古生物化石、现生动植物标本及珍贵的地质历史档案资料等。拥有藏品5.18万件,其中发掘和收藏的
山西鳄、晋地甲龙、择义王氏鳄、
自然金、
自然银等藏品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另有非洲象、
北极熊、东北虎、
华北豹、
褐马鸡、
原麝、
黑鹳等珍稀物种标本。
2017年10月,山西地质博物馆被国土资源部授予“第四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称号。2020年12月,入选“第四批
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2022年4月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山西地质博物馆,原名
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1995 年 3 月成立),由原山西省地质矿产科技图书馆、山西省地质资料档案馆和山西省地质矿产博物馆合并而 成,归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现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管理。2014年搬入新馆后正式更名为山西地质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从 2008 年开始进行布展,经历了2014年试运营,到 2017年5月正式开馆。2023年7月完成“
国家一级博物馆”提升改造。
方位布局
场馆设计
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室内展陈面积14000平方米,室外“晋地宝藏”标本园面积6000平方米。博物馆的建筑外型采用“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建筑下方犹如自然巨石砌成的“百宝盒”,外披网格状“珠帘”,象征空间的“四面八方,地大物博”;上部展厅呈扁圆形,形似“玉璧”横空,象征时间的“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天圆地方”在建筑理念上象征时间和空间,更有“珠联璧合”的美好寓意。
馆内布局
山西地质博物馆的陈列主题是“表里山河”,语出《左传》。形象概括了山西 的山川河流特征的同时,也点明了
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及对象。山西地质博物馆的陈列 体系由一线两点组成,也称为山西地质博物馆的一体两翼。一线指的是一条主展线, 包括四个基本陈列:“穿越时空”地球厅、“远古物种”古生物厅、“大地宝藏” 矿产厅、“物华天宝”矿物厅。二点指的是两个专题陈列,由“测天绘地”测绘厅 和“衣被天下”土地厅两部分构成。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序厅
山西地质博物馆是
山西省人民政府投资兴建的省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博物馆以“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以“表里山河”为陈展主题,由四个主题陈列及两个专题陈列构成。序厅正前方主展墙上奔腾不息的
壶口瀑布以油画的形式展现出
山西省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是壮丽山河的缩影。大厅右侧是山西省立体沙盘,其
比例尺约为1:10万,是目前山西省最大的地形沙盘。
穿越时空厅
穿越时空展厅系统陈列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
石陨石特征,以山西特色的地形地质地貌,如汾河裂谷、
大同火山群、
永和县黄河蛇曲、
五台山变质作用、
太行龙洞岩溶等为例诠释
地球内外地质作用,以及用大型自主研发自动触发式
多媒体演示“山西地质发展史”等。
远古物种厅
远古物种展厅充分利用展示空间,以大型的油画、彩喷图连续展示生物进化过程,重点对
三叠纪北方陆生
四足类脊椎动物与南方
海生爬行动物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新发现的完整
山西鳄荣登第一镇馆之宝;打造了
山西省白垩纪恐龙动物群,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成果。
大地宝藏厅
目前人类已发现和利用的矿产种类有227种,
中原地区已探明储量的有160种。山西省矿产资源丰富,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地宝藏展厅利用声光电、
多媒体、模型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了山西的煤、铝、铁三大优势矿产,以及重要矿产。
物华天宝厅
目前,世界已知矿物约4145种,山西地质博物馆馆藏矿物约140余种,基本涵盖了所有常见矿物的种类。本展厅向大众展示出了琳琅满目的宝石和矿物。
专题展览
测天绘地
进入本展厅,正面主题墙上的
浮雕展示了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意义的
测绘学工具以及对测绘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先人们。测绘即测量与绘图。测量是绘图的前提,绘图是测量的结果。本展厅分为两大部分:即古代测绘与现代测绘。
古代测绘
展出了古人使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有:水准仪(
唐朝)、象限仪(
清代康熙)、地平经纬仪(清代)、司南(
战国)、浑天仪等。
随着测量工具的发展,古代绘图技术也不断提高。由最早的抽象、象形地图逐渐向科学制图转变。魏、晋、
南北朝时期
裴秀提出了“制图六体”,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开创了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形成了中国的制图理论。地图的发展史就是
测绘学技术进步的历史,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中国地图文化。
现代测绘
如今测绘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信息化测绘时期,呈现出立体化、全天候、多角度对地观测的特点。该部分再现了2007年初
山西省工程测绘院测量
五台山主峰高程的场景。此外,还展出了国家大地原点的建筑模型、中国水准原点以及地面测量、航天测量及航空测量复原场景。
衣被天下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本展厅概要介绍了土地的形成、土地分类、黄土类型、不同时期的地征制度等。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更是成为了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重要馆藏
山西地质博物馆收藏了山西乃至世界各地独具特色的岩石、矿物、矿产、古生物化石、现生动植物标本及珍贵的地质历史档案资料等藏品5.18万件,其中发掘和收藏的
山西鳄、晋地甲龙、择义王氏鳄、
自然金、
自然银等藏品,在全世界独一无二。2021年5月18日,在“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系列活动开幕式上,山西地质博物馆评选出“十大镇馆之宝”。
以上资料来源
学术研究
2017年6月29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周忠和院士一行五人到山西地质博物馆调研,对近年来山西地质博物馆院士工作站及古生物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并参观了博物馆展区。对博物馆古生物展厅分布和展品陈列提出宝贵意见,并对未来的科研合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及建议。
2018年5月4日,
中国地质博物馆刘树臣副馆长一行莅临山西地质博物馆调研。做了题为“人类生活与美丽矿物的故事”地博科普讲堂。
2019年1月9日,
山西大学副校长
杭侃教授应邀参观山西地质博物馆并在报告厅进行了题为《作为资源的文化遗产》的学术讲座。讲座中,杭侃教授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以
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馆等具体案例深入地阐释了什么是
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等问题。并分享了他对国内外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考及现代生活美学在博物馆中的运用。
2020年9月3日,中国知网旅游文博事业部总经理李春蓉一行4人来到到山西地质博物馆进行工作座谈交流。
中国知网旅游文博事业部副总经理郝振国作了《如何助力博物馆学术立馆》的报告,主要从学术研究、业务支撑、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中国知网在文博行业领域提供的知识服务。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山西地质博物馆青少年社教活动主要包括科普讲解、手工活动、比赛评比、有奖竞答、研学实践、专家讲座等形式。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山西地质博物馆青少年社教活动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活动类型和模式,打造出包括“地博科学社”“小小地学家”养成计划等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活动项目,也有“探索自然·寻宝集章”“又见山西”“谁不说我家乡好”等节假日期间组织的趣味性、知识性强的社教活动。
2019年7月30日至31日,山西地质博物馆2019年野外科普实践活动成功举办。活动结合太原台骀山奥陶系
地层、
阳泉市二叠纪早期成煤沼泽地层等
山西省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在搜寻和挖掘化石的过程中,体验野外考察工作,培养科学精神,更好地发挥了山西地质博物馆地学研究基地和科普殿堂的作用。
2021年12月24日,山西地质博物馆党支部组织支部党员赴彭真生平暨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山西地质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史建儒、副书记武世光及部分党员参加活动。
2022年6月23日至24日,山西地质博物馆科普工作服务队联合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驻
岢岚县驻村工作队,先后在岚中学、
岢岚县第二中学、岢岚县第四中学、岢岚县第三中学4所学校开展了以“自然科学知识进校园”为主题的
地球科学科普活动。
2023年9月18日,山西地质博物馆第三届科普讲解大赛成功举办,科普讲解大赛是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科普传播能力,讲好自然资源故事的一次生动实践。比赛包括自主命题讲解和自然资源知识测试两个环节。该活动为山西地质博物馆
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之一。
文创设计
2021年底,山西地质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正式开始,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学习的阶段,产品的设计现状与丰富优质的馆藏资源不相匹配,缺乏对标本的深度挖掘,同时也缺乏专项经费的支持,人才和创意研发投入也相对较少。目前,山西地质博物馆多采用将logo复制粘贴在某些载体上的方式来制作文创产品,一件件文创产品就此形成,现有的文创产品通常用来作为科普活动的纪念品面向广大公众发放。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