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军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太岳军区
1940年1月,“晋西事变”后,为巩固太岳区,加强该地区的军事力量,八路军第386旅集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配合决死第1纵队予进攻张家店之晋绥军以严重打击,巩固了太岳区根据地。6月,根据北方局黎城会议决定,成立太岳军区,由八路军第129师第三八六旅兼军区领导机关,对外称太岳纵队。
历史沿革
1940年5月,太岳军区在阎寨正式成立,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汉任参谋长。
1945年8月20日,在原晋冀豫、冀南、鲁西、太行、太岳、冀鲁豫等军区的基础上调整成立晋冀鲁豫军区。
1949年8月,太岳区和太岳军区撤销,所辖各县归山西省政府领导,太岳军区并入山西省军区。
机构设置
太行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山西省沁源县阎寨,在县城南7.5公里处。现有土窑10孔,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1939年8月12日,由薄一波、牛佩琮率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一纵队司令部迁驻阎寨村。当时行署与决死一纵队司令部住在一起,合署办公。从1939年到1942年10月,作为太岳根据地领导中心的太岳军区,前后在阎寨村驻扎达3年之久。1942年10月20日,太岳军区由阎寨迁往安泽县。1982年,沁源县委、县政府将当年住过的土窑洞进行整建修缮。1986年8月18日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军区介绍
解放战争时期的太岳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太岳军区的延续。1945年8月,
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后,太岳军区隶属晋冀鲁豫军区建制。王新亭任司令员,聂真任政治委员,孙定国任副司令员,裴孟飞任副政治委员,邓仕俊任参谋长,桂绍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2、第3、第4、第5军分区。10月,参加上党战役。12月1日,晋冀鲁豫军区根据。
中央军委
拟调第4纵队东北地区作战的预先号令,由太岳军区部队组建第8纵队,辖第(22(第4纵队第11旅改称)、第23、第24旅。12月5日,中央军委决定,第4纵队不调往东北,仍留太岳军区。12月13日,太岳军区根据晋冀鲁豫军区的命令,将原5个军分区重新划分为4个军分区,撤消第2军分区,将第3、第5军分区依次改称第2、第3军分区,第1、第4军分区番号不变。12月下旬,晋冀鲁豫军区报经中共中央批准,第4、第8纵队合并为第4纵队,撤消第8纵队番号。所辖第23、第24旅划归太岳军区建制,第22旅恢复第11旅番号,归建第4纵队。至此,太岳军区下辖:第1军分区,刘聚奎任司令员,刘植岩任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张祖谅任司令员,刘尚志任政治委员;第3军分区,王墉任司令员,柴泽民任政治委员;第4军分区,郭庆祥任司令员,薛迅任政治委员;第23旅,贾定基任旅长,车敏瞧任政治委员;第24旅,刘金轩任旅长,李耀任政治委员。
1946年1月,太岳军区将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依次改称第18、第19、第20、第21军分区。1月底,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太岳军区第23旅划归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建制,改称第12旅。3月,恢复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番号。6月,第4纵队第12旅划归太行军区建制,改称太行军区独立旅。8月至11月,该军区先后参加了同蒲路战役吕梁战役。11月23日,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太行军区独立旅划归太岳军区建制,改称太岳军区第12旅。
1947年1月27日,中央军委决定,太岳军区地12旅改称太岳军区第23旅。2月,太岳军区又以第1军分区新编第7团、第2军分区警卫团、第4军分区独立第5团组成第22旅。5月15日,太岳军区第24旅划归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指挥,并改称第12旅。7月2日,晋冀鲁豫军区决定,组建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28日,以太岳军区机关一部与第22、第23旅合编组成第8纵队,并以第2军分区第40团、第3军分区第49团、第4军分区第59团重建第24旅,归第8纵队建制。9月2日,太岳军区第5军分区成立,郭庆祥任司令员,刘道安任政治委员。是年,该军区先后参加了汾孝战役、晋南攻势和乡宁县闻夏战役
1948年3月,由太岳军区机关一部组成太岳军区前方指挥所。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成立后,太岳军区划归华北军区建制(为二级军区)。刘忠任司令员,王鹤峰任政治委员,方升普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顾大川任副政治委员,高德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军分区,刘聚奎任司令员,刘植岩任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涂则生任司令员,刘尚志任政治委员;第3军分区,李志明任政治委员;第4军分区,卫恒任政治委员;第5军分区,郭庆祥任司令员,刘道安任政治委员。同时,将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亦划归华北军区建制。3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决定,将太岳军区第5军分区划归豫西军区建制,并改称第1军分区。7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以太岳军区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的10个团和太岳军区前方指挥所组建华北军区第15纵队,辖第43、第44、第45旅,归华北军区第1兵团建制。8月15日,太岳军区改称太岳警备司令部。同时,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划归吕梁军区建制,另将第4军分区改为第3军分区。12月2日,又将太岳警备司令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太岳军区,调整为三级军区,将所辖第1、第2、第3军分区依次改称岳北、岳南、王屋军分区。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命令,太岳军区组建俘(补)训第9旅,归华北军区补训兵团建制。
1949年8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太岳军区并入山西省军区,太岳军区番号撤销。
建立
1941年1月14日,八路军第129师决定,第三八六旅改为第129师机动团,免兼太岳军区领导机关,太岳军区由决死第1纵队兼。8月6日,为建立(太)岳南抗日根据地,第129师以第386旅第17、第18团和决死第1纵队第57团为基础组建太岳南进支队(归8日成立的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建制,1942年12月5日撤销)。8月8日,为开展太岳山区和中条山区的抗日斗争,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以决死第1纵队、第386旅及第212旅合编组成太岳纵队,归第129师指挥。8月11日,决死第1纵队改成决死第2旅。10月3日,太岳区决定,以决死第1旅的1个工作队和第386旅的部分干部为基础,成立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是年,太岳军区部队先后参加了反“蚕食”斗争和岳南、岳北秋季反“扫荡”作战。1942年1月,10日,为便于指挥,太岳纵队拨归第八路军第129师建制。太岳纵队仍兼太岳军区。15日,八路军第129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将第212旅并入第4军分区(保留旅的番号)所辖第54、第55、第56团合并称第54团,归第4军分区建制。决死第1旅第59团,洪赵支队分别并入第1、第3军分区。4月1日,中共太岳区委决定,成立豫晋边区人民抗日联防区,辖第1、第3军分区(分别由第18、第57、第17团兼)。10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该联防区并入太岳军区。是年,太岳军区部队先后参加了1942年春季、夏季、秋季反“扫荡”作战和沁源围困战。 
改革
1943年3月24日,太岳军区重新划分为4个军分区。决死第1旅改兼第1军分区,李聚奎任司令员,顾大川任政治委员,辖第25、第38、第59团和洪赵支队;第386旅改兼第2军分区,王近山任司令员,刘忠任政治委员,辖第772、第16、第20团;第212旅改兼第3军分区(后旅的番号撤销),孙定国任司令员,刘聚奎任政治委员,辖第54、第57团;原豫晋联防区改编为第4军分区,唐天际任司令员,李哲人任政治委员,辖第2、第17团和豫北义勇军。10月初,参加太岳1943年秋季反“扫荡”作战。10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第129师机关与八路军总部机关合并,保留第129师番号,太岳军区归八路军总部领导,太岳纵队番号自行撤销。
发展
1944年初,参加反顽作战。8月1日,太岳军区决定,成立第5军分区,康俊仁任司令员,柴泽民任政治委员。9月6日,以第18、第59团组建豫西抗日游击第2支队进军豫西(10月划归河南军区建制)。10月下旬,八路军总部指示,以抗大太岳大队(1942年2月成立)扩编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太岳分校(简称抗大太岳分校),归太岳军区领导。1945年4月,参加豫北战役。8月,参加战略反攻作战。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据此,太岳军区于9月2日划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23日,太岳军区决定,以决死第1旅兼第1军分区组建太岳军区第1旅,辖第38、第25团和吞襄团;将第386旅兼第2军分区、第3军分区部队合并组建太岳军区第2旅,辖第20、第772团和士敏独立团。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机构设置
军区介绍
中央军委
建立
改革
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