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之颐的父亲
卢复是精通医道的名医,晚年著有《本草纲目博议》一书。卢之颐在父亲去世后,遵照父亲的遗愿,续编《本草》,在父亲的著作基础上,经过十八年的努力,完成了《本草乘雅半偈》一书。
《本草乘雅半偈》的流传版本包括
清代卢氏月枢阁刊本、《
四库全书》本以及多种据此转抄的抄本。现代有铅印校点本出版。
卢之颐,字子繇(一作子由),原字晋公,自称芦中人,浙江钱塘(今
杭州市)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卒于清
康熙三年(1664)。
卢氏县天资聪颖,自幼承家学,医道超出同辈。卢氏论病,以禅理参证医理,善治奇疾,名重一时。晚年双目相继
失明,仍著述不辍。除《本草乘雅半偈》外,尚有《
痎疟论疏》《金匮要略论疏》《学舌诊则》等著作。
卢之颐在《本草乘雅半偈》的自序中,讲述了自己撰写此书的历程和困难,以及对师承的感激。他提到自己在撰写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在明末战乱中书稿散佚后,如何凭借记忆重写部分内容。
卢之颐在序言中表达了对师承的尊重和对医理的深入研究。
《本草乘雅半偈》为卢子颐增补撰写而成。因为在书的内容上有“”“参”“衍”“断”四个方面。古代四数称为“乘”,诠释名物称为“雅”,故书名称《本草乘雅》。当作者撰写本书时,正值明末战乱,此书原稿散佚。卢氏追忆重补,凭回忆重写各药“覈”“参”两项,而“衍”“断”则不能追忆补写。因而残稿修补后仅及原书之半,故名为《本草乘雅半偈》。书以《
神农本草经》为依据,取其中药物二百二十二种,后世收载药物一百四十三种,共三百六十五种。每药有“气味”、“主治”及引录古说之外,均有“覈”“参”二项。还有“先人云”是记其父
卢复之见解;亦有前辈名家之认识,如“某某说”之类。有些药品,还有“评”的内容。所谓“覈”是据《本草》图说来核实这一药品的形、质,以及产地不同、
色相有异等内容。所谓“参”,是根据《本经》所谈药品之精义,发挥其德、性、色、味、体、用等各方面,特别是对气味、功能运用等等多有阐述。在本书的“义例”中,还提到“衍”“断”。所谓“衍”是按《
别录》就《
神农本草经》内容之发挥。作者说:“《别录》既衍《本经》,
余复敢为《别录》衍”。所谓“断”,作者说:“在昔贤圣,莫不深哲《本经》精义入神之奥,是以因病立方,各有深意。”作者据此而将后世各方加以有选择的作某药附方,这就是“断”的内容。如前所说,在《本草乘雅半偈》中没有“衍”“断”这两项。
本书撰写思想和重点,一是据《本经》对各药的立名,使得后人顾名思义而得知其大概。二是推崇《
本草纲目》是“博集精研”“良工苦心”之作,并且略作探求。三是重点在“参”,以《
神农本草经》对药之主治,使后人更能明其深意。“参”阐述药品之真实功用。四是对药品的产地之勘求,明确古今不同的差异所在。它举人参为例,说:“以人参言之,相传皆称上党。往时皆用辽之清河,若上党则绝无矣。间有
朝鲜者,颇不适用,今则大率皆鲜产矣。”它的目的在于甄别药品,对产地十分注意,这些都是本书可贵之处。作者十分谦虚地说:“愚之参,于知闻,犹之井观已耳。”而它却再三叮嘱,对药品一定要了解其性能而正确掌握其用法。它说:“药品虽有德、性、色、味、体、用之不一,然其要惟在能妙其用。若识其妙用,斯于升、降、出、入之法,可以大投,可以轻取,无不如意矣。”这话是十分正确的。
《本草乘雅半偈》叙述本草各品,其内容繁简不一。例如“茯苓”共不过二页略多,“气味”“主治”均较简。“覈”则主要述其产地、产处、形状、修治等。“参”则阐述其功能运用。而眉批颇有启发。如说:“世又重抱木者曰茯神,
红色者主利水,又不知何所本。”对流传下来的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也找不出根据,可见撰写态度是很朴实的。又如“茗”条,内容却十分丰富,竟有三十页之多。收集了大量资料,从《神农食经》、《陆羽茶传》《煮茶泉品》《
茶疏》《
茶解》《茶说》《东坡试茶录》《
茶笺》《茶录》《茗笈》《煮泉小品》《煮茶泉品》《
茶谱》《芷园日记》《月枢笔记》《
鹤林玉露》《
茶寮记》《仙牙传》《茶》《
煎茶七类》《类林》《点茶图》等内容都有,甚至
刘禹锡的“试茶歌”也有采用。“茗”这一条,已经像一部《茶谱》了。
《本草乘雅半偈》,本草著作。原书未分卷,后世有著录为10、11、12卷者。明代
卢之颐(子繇)撰。其书初名《本草乘雅》,撰成于1647年。四数为“乘”,因各药分覈、参、衍、断4项解说,故名“乘雅”。书成逢明末兵乱而散失,作者追忆旧作,仅将覈、参两项补其残缺,衍、断则难以复原,约只得原书之半,乃名“半偈”。共载药365种,以应周天之数。其中《
神农本草经》药222种,其它后世本草药143种。所选多为常用药,然拼凑周天之数,“未免拘牵附会”(《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诸药分《本经》上、中、下三品,《
别录》上、中、下三品,其余诸家本草,按时代先后分为第一、第二帙等。各药之前,注明出处品级,次列药名、气味良毒、功效主治。注文分两部分,首为“覈(核)曰”,述药之别名、释名、产地、形态、采收、贮存、炮制、畏恶等内容;次为“参曰”,作者于此处常阐发药学理论见解。书中亦常夹引作者之父
卢复《本草纲目博议》,及明代缪仲淳、
王绍隆、
李时珍诸家药论。作者常以儒理、佛理推演
药理学,每从药名、法象、生态等入手阐释药物性能,多使其说涉于虚玄。但在讨论用药适应证时,却能结合《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玉函要略方》诸书,细予分辨,颇多经验之谈。
《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本草乘雅半偈》“考据该洽,辨论亦颇明晰。于诸家药品,甄录颇严。虽辞梢枝蔓,而于本草究为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