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简介
艾灸是中国传统灸疗法的一种,利用点燃的艾条、艾柱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功能,并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
妇科学、五官科等疾病。对寻常人来说,艾灸还能达到强身健体治未病的效果,是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
艾灸作用
1、回阳固脱,复脉救急:治疗虚脱,脉微欲绝的各种危急证候。
2、疏风散寒,调节营卫:治疗风寒侵袭之外感,营卫气血失调诸证。
3、
活血化瘀药,温通经脉治疗跌打血、
经络阻滞及风寒
着痹各种关节病。
4、升提中气,固胎止漏:治疗中气下陷的
直肠脱垂、
子宫脱垂、冲任虚损
胎动不安、崩漏带下等。
5、温经散寒,祛风止痛:治疗各种因风寒而致之痛症。
6、固摄冲任,回转胎位:治疗各种冲任不固而致的横生倒产、胎位不正等妇产科病症。
7、培补脾肾,增益二本:治疗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和
肾虚阴亏、
遗精早泄、阳、腰膝无力等症。
8、强壮元阳,祛病延年:治疗无病自灸,可预防疾病、增强抗病能力,使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艾灸的禁忌
1.伤口处、皮肤较薄、肌肉较少的部位不宜直接灸,如面部 ,关节处、乳头处、睾丸、会阴部。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宜施灸灸。
2.高热、
昏迷、抽风期间、妇女经期、妊娠期、传染病、身体极度衰竭等情况忌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等情况禁灸。
4.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异常的患者等忌灸。
5.艾灸过程中不宜进食寒凉,艾灸后一小时内不宜接触冷水或洗澡,灸后要多喝
温开水以协助排毒,禁忌喝冷水。
艾灸类型
艾灸有多种类型,根据是否起泡可分为痕灸(化脓灸)和无瘢痕灸(非化脓灸)。传统中医认为,起泡化脓的瘢痕灸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但不建议在家中自行做瘢痕灸,因为普通人难以把握起泡的程度,可能引起较严重的皮肤损伤、感染等问题。
目前,临床通常推荐温和的艾灸方法,以不起泡为宜。具体方法、时长、距离和部位,要根据个人耐受程度而定,还可借助艾灸盒等外用器具在家里更为方便地完成操作。
把握距离和时间。目前,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是艾柱灸和艾条灸。其中艾条灸操作简便,大家可遵医嘱在家中自行操作。具体做法是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根据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3种。
温和灸:将已经点燃的艾条,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挟住,对准施灸部位,距离0.5~1.0寸(2~3厘米)进行熏灸。熏灸过程中,艾条应固定于应灸之处,不要移动,一般每个穴位进行5分钟左右,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至皮肤稍呈现红晕为度。此法适宜治疗虚证、
寒证等多种问题,还常用于保健灸。
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的部位,类似小鸟啄食一样,以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方式进行。每次起落,艾条与皮肤的距离为2~3厘米,时间一般为5~10分钟,以皮肤呈现红晕为度。此法热感较其他灸法强烈,多用于急症和一些较顽固的疾病。
回旋灸:将艾条一端点燃,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1寸(3厘米)左右的距离。平行往复(类似熨衣服)进行,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时间为20~30分钟,本法适于病损表浅而面积大者,如
皮炎、褥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