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2次
南极洲考察队于2015年11月7日乘坐“雪龙”号出发,开始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雪龙”号从
上海市起航后,经停
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到达
中山站后,逆时针环
南极大陆航行,经威德尔海南大洋考察测区—
长城站—智利蓬塔—美国麦克默多站—澳大利亚凯西站后,再次返回中山站,完成考察任务后,经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于2016年4月12日完成历时158天、总航程约3万
海里的南极科学考察任务。
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共完成45项科学考察项目和30项后勤保障与建设项目,中国首架
极地固定翼飞机“
雪鹰601”成功
首都航空南极,标志着中国迈入南极考察“航空时代”;“雪龙”号采用逆时针航线再次环
南极洲航行,刷新中国船舶到达
地球最南纬度纪录;
昆仑站正式实现人员入住使用,深冰芯钻探钻取冰芯351.5米;在格罗夫山新收获陨石630块。
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2015年由277名队员组成;2015年11月7日,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乘坐“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经
澳大利亚到达
中山站、
长城站,在
智利补给后,经罗斯海维多利亚地到达澳大利亚凯西站,然后再次到达中山站。在完成预定任务后,经澳大利亚回国,总航程约3万
海里;同年12月5日。
昆仑山脉队和
格罗夫山队两支
南极洲内陆考察队,依托11辆大型雪地车和40余辆雪橇组成的内陆
冰盖车队,于2015年12月15日从中山站启程,分别到达
昆仑站和格罗夫山地区。
2015年12月22日,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最新装备的首架
极地固定翼飞机“
雪鹰601”,依托
中山站良好的地面保障条件,利用冰雷达、激光测高仪等多套机载科学调查设备,对伊丽莎白公主地区进行大规模、系统性航空科学调查。探测区域已经覆盖86.6万平方公里,占到全
南极冰盖总面积的1/15,测线累计长度超过2万公里。
2016年4月12日,完成各项考察任务的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船返回位于
上海市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此前中国已在
罗斯海维多利亚地开展了三次现场选址工作,本次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完成最后一次优化选址工作,安排基础
测绘学、生态与环评等5个项目,为新站建设提出更多的选址方案。此站将成为中国继
长城站、
中山站、
昆仑站和
泰山站之后的第五个
南极洲考察站。
中国首架
极地专用
固定翼飞机,将在南极
拉斯曼丘陵、
格罗夫山、昆仑站等区域试飞,并开展试验性航空
遥感遥测工作。考察队还将履行国际公约,开展长城站废弃避难所拆除、中山站(昆仑站)垃圾整理回运等工作,并协助
澳大利亚进行凯西站物资的运输。
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共完成45项科学考察项目和30项后勤保障与建设项目,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
雪鹰601”成功
首都航空南极,标志着中国迈入南极考察“航空时代”;“雪龙”号采用逆时针航线再次环
南极洲航行,刷新中国船舶到达
地球最南纬度纪录;
南冰洋调查迎来历次考察中受冰影响最小、专业配合度最高,作业范围最大、测线最长、内容最系统、样品和数据质量较高的一次作业;
昆仑站正式实现人员入住使用,深冰芯钻探钻取冰芯351.5米,创造单季进尺新纪录;在格罗夫山新收获陨石630块;中国自主研制的
极地全地形车首次亮相南极,极地考察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和应用示范快速发展。
本次南极考察还借助“雪龙”号环南极航行的有利契机,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国际交流。考察队先后访问和接待了
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印度巴拉提站、韩国世宗王站、智利海军站、美国麦克默多站、韩国张保皋站、澳大利亚凯西站、
俄罗斯进步站等8个外国考察站。“雪龙”号时隔16年后再次到访智利蓬塔港,“雪龙”号和“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向澳大利亚提供多次物资、人员运送等协助。
中国第32次
南极洲科学考察队所乘坐的“雪龙”号首次采用逆时针航线环南极航行,最大限度发挥了其冰区航海效率,使航行时间、任务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更趋合理,缩短了航线,节省了时间,同时确保了各方面任务的有序开展。此次航行,为将来考察航线的规划,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