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聘之
胡聘之
胡聘之(1840—1912),字蕲生,萃臣,号景伊。湖北天门竟陵人。晚清重臣、山西省巡抚,洋务派主将之一。
光绪二十年(1894年),维新意识较浓的光绪帝赏识其创新精神和治理才能,特以从一品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身份实授山西巡抚。自1891年起至1899年,除中途短期调任浙江省布政使、陕西巡抚外,胡聘之前后在山西任职近八年,为山西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呕心沥血,立下不朽功勋。戊戌变法失败后,力主革新的胡聘之遭到保守派排挤,被免官回家。胡聘之晚年闭门谢客,以诗词书画自娱。1912年,胡聘之病逝于上海霞飞路寓所。电视剧《乔家大院》 中的山西省巡抚胡大人就是胡聘之。
人物生平
胡聘之出身于官宦世家。《胡氏宗谱》以南北朝时期在刘宋皇朝内任相国、后定居江西南昌奉新华林的胡藩为第一世,明清时期其后代迁居天门。清末至民国初年,天门胡姓繁衍出很多支系,大约有男丁8000余人,有记载的大多为第40世至50余世。第40世的迁祖之一胡子谟,明代曾在江西省任过刑部主事。第50世胡振,曾被封为光禄大夫,其次子胡宝烈为爱新觉罗·颙琰癸亥年(1803年)贡生,后封光禄大夫。宝烈次子德士熏为爱新觉罗·旻宁辛巳年(1821年)恩科举人,先后任清苑区、蕲水(现稀水)训导,柏乡县井陉县等县知县,河北省蔚州、脩县等地知州,后任直隶补用知府,钦加三品衔。
他先后配苏氏、罗氏、陈氏为妻,共传8子,其中两个幼子早亡,幸存6子中有凝之、聘之、习之、逊之、辅之、述之。长子凝之任过直隶束鹿县知县,四子逊之历任江西彭泽、南城、万安县等县知县,五子辅之是光绪癸巳年(1893年)举人,后任过浙江省同知。二子胡聘之是其父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蕲水(现稀水)任训导时所生,取号为蕲生,由于他从小聪明好学,喜读圣儒之书,又取派名为崇儒。
他随其父在学风浓厚的环境里生活,从小树立宏图大志,刻苦攻读,于同治四年(1865年)中举,同治七年(1868年)举进士,被选为翰林院编修,先任会试同考官四川省乡试主考官,后任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二月出任北京顺天府知府,两年后出任山西布政使(由正三品升从二品)、浙江省布政使(大约一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调任陕西巡抚(从二品),上任仅一个月又调任山西省巡抚(升正二品),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卸职,入仕为官30余年。1912年病逝于上海市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任职不久的胡训导喜得长子,并为之取名聘之,又名崇儒,字蕲生,又字萃臣,号景伊。其意思很明显:生于蕲水,根在清景陵,并希望能学以致用,匡时济世;可见其浓厚的儒家思想
为了培养儿子的学习能力和自立之志,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胡德增将七岁的小聘之送回天门老家,让他拜伯父胡德培为师,与堂兄胡崇训一起同馆受学。伯父虽然为当地名塾,但生活极为贫困,他的塾馆也只能设在西塔寺内。艰涩的生活、严格的教育,加之父亲、伯父的影响和熏陶,使小聘之学习格外勤奋刻苦,当年即可吟诗作对,十岁开篇作文,16岁便考中秀才。
人物轶事
然而他并非是死肯八股文,而是躲在书房,博览广采,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就是被正人君子不肖一顾的天文、地理、算学等杂书也兴趣极浓;这些知识的广泛吸收,为他今后的为官治政,开拓进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5岁的清华书宦之子胡聘之于同治三年(1864年)考中举人,第二年又以一甲第九名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而伯父的儿子、同学胡崇训在考场则连连失利,最终连个秀才都没沾边。
庶吉士为闲散的七品小京官。胡聘之便利用这一机会广结人物才子,亲近高官显宦,同时进一步刻苦攻读。四年后,又考取了翰林院编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后,胡聘之官场顺达,历任会试同考官四川省乡试主考官,回京后,任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少卿;而且,无巧不成书,不久,接替叔父胡德熏任顺天府(今北京市)知府。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一月,胡聘之外放山西省布政使,以二品之职,掌晋省之民政财政。
人物故居
天门市竟陵雁叫街孝子里胡家花园是湖北省仅有的一座巡抚官厅。总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群由中厅、东厅、西厅建筑及其附属建筑组成(目前西厅尚存,中厅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完好)。2013年天门拟对胡家花园进行保护整修。2016年胡家花园一期修复工程完工。
人物评价
黄河新闻网评:胡聘之在山西当政8年中潜心治晋,重教育,兴科技,振钱庄,开矿山,筑铁路……为山西文化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轶事
人物故居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