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次华
原四川红军第三路游击队大队长
李次华(1901—1930),生于四川省梁山县(今梁平县),童年先后在黄家湾、夏家罐等地读小学,后考入梁山县立中学;1923年,考入北平国立农业大学,在学校接受了新思想。
早年经历
1924年,东渡朱槿,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1925年5月30日,日本在上海枪杀工人顾正红,“五”惨案发生,李次华等留学生义愤填,立即回国参加反日斗争。
回到梁平家乡,他便领导学生成立抗日救国后援会,印发抗日宣言,在街头讲演,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罪行;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掀起了梁山第一次学潮。他组织群众,在梁山东门至万州区(今万州)的大道上,设立日货检查站,发现日货,一律交县抗日救国后援会处理;这些活动,对唤起民众、抵制日货起了重要作用。
此前,他曾以留日归国代表的身份,在万县会见杨森,杨同意在朝会上,他当面讲述梁山人民的痛苦,揭露驻军大肆搜刮民财的罪行。
投身革命
这时,他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思想进步,早已受到共产党进步思想影响,所以运动胜利结束后,他决定到北京找党。
1926年,他在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后,按中共中央指示“凡是能回本省工作的同志,尽量回本省工作”。于是1926年冬,李次华又回到梁山县
1927年2月,他和进步人士熊伯庚、许英烈(后均参加共产党)等为骨干,率领群众,开展反对“田粮赋税预征”的请愿示威游行活动,他以旅外学生代表资格参加会议,会上指责了军阀的野蛮与无耻,迫使军阀吴行光放弃三年预征的阴谋,减轻了人民负担;这天深夜,吴行光下令逮捕他,被迫去涪陵区、长寿等地进行革命活动。
1927年7月,李次华和梁山地下党人,发动梁山中学第一次学潮,驱逐了反动校长蒋蕴山。1928年7月,梁山地下党组织为便于开展工作,希望能在县府安插人员,派李次华去重庆市与省委联系,要求省委设法活动。李次华不辱使命,克服重重困难,找到党组织,取得预期效果:地下党员陈克农担任教育局长,唐秉权作建设局长,邱柱国任梁中校长,陈珍为女中校长,李维为县立小学校长,为地下党开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8年10月,为设立地下党活动据点,党组织创办了“梁山公学”,陈克农任校长,李次华任训育主任,该校成为地下党活动中心。
李次华的大哥李光华,原为中国国民党部队的团长,“四·一二”政变后,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本质,毅然回乡与三弟李次华一起革命,由李次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积极活动,他担任了太平、龙沙乡团总职务。至此梁山便有了虎城、太平两支武装力量。太平乡武装建立后,光华、次华兄弟加强领导,组织农会,开办夜校,宣传革命,清剿土匪,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1929年5月30日,纪念“五卅”惨案四周年,地下党召开纪念会,由李次华以学生联合会名义举行。国民党县党部不准学生参加,李次华组织各校学生自行到南门操场举行,到会仍有2000多人。会后示威游行,到南门毕家巷县党部请愿,负责人避而不见,学生激愤,砸毁吊牌及办公桌椅,李次华等9人被捕,中共梁山县委即发动各学校学生罢课,进行声援,反动当局只得将他释放。
后以“梁山公学”教员为掩护,在县委领导下,常在太平乡与他大哥李光华一起,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开办夜校。
被捕牺牲
1930年,与李光华领导的太平民团,按照中共梁山县委的指示,加紧对壮丁进行政治发动和军事训练,配合虎(城)南(岳)农民武装起义。
同年7月29日,中共梁山县委根据省委指示,将虎南、龙沙、太平三支农民武装力量,合并组成四川红军第三路游击队,远征到湘、鄂西,与贺龙队伍汇合;他任第二大队队长。
在行军途中,李次华率领游击队员走在队伍的前面,当游击队向东挺进时,军阀陈兰亭所属张晓平团从忠县尾随游击队而来,并跑到了前面,堵住了游击队的去路,企图兵分几路包围,消灭游击队;游击队总部获得这一情报后,立即决定,在敌人进攻的半路上伏击敌军,由李次华带领第二大队到右派,打击敌人。
由于战斗失利,李次华、李光华、饶会丰等人于8月15日被俘,他面对敌人,改姓刘,敌人一时没弄清楚,立即被押往陈兰亭部驻地丰都县;在关押的两个多月期间,敌人对他施尽酷刑,始终未搞清真相;后来,梁山县将他和别人合照的相片寄往丰都,敌人才查对出来,他是李光华的三弟。
1930年10月4日,李次华在丰都遇害,临刑时,李次华痛骂敌人,高呼口号,在场群众无不为之感动落泪;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为纪念红军第三路游击队的英勇作战和李光华、李次华两兄弟的奋斗精神,梁平县委、县政府将李光华、李次华兄弟出生地命名为“光华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早年经历
投身革命
被捕牺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