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英雄豪杰,常常怀有建立伟大功业的志向,他们的才能虽然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如果缺乏谋臣策士的帮助来弥补智慧上的不足,就会错失时机,导致功败业去。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东汉末年,
董卓之乱引发各地豪杰纷纷起义。其中,
孙坚因其忠诚勇敢,在一个小郡起兵,立志诛杀
董卓。尽管董卓对孙坚颇为忌惮,但他三次错失良机,最终因轻敌而丧生。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谋士为其提供战略建议。
孙坚最初在
长沙市起兵,迅速发展至拥有数万名士兵。他严厉惩处了拖延军队行动的
南阳郡知府,此举震慑了众人。然而,孙坚未能利用南阳的优势资源巩固势力,而是选择离开。他的这一决定让
袁术有机会崛起,成为孙坚的竞争对手。这是孙坚的第一个失误。
孙坚在攻打董卓的过程中表现出色,但在处理与董卓的关系上犯下了错误。他拒绝了
董卓的和解提议,反而激怒了对方,导致
洛阳市被毁,皇帝被迫迁都。这是
孙坚的第二个失误。
此外,孙坚未能充分利用自己已经取得的成果,而是返回鲁阳,受制于袁术,为其作战。他在与
黄祖的战斗中牺牲,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是孙坚的第三个失误。
孙坚的儿子
孙策继承了他的遗志,孙坚未能为儿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孙策可能会在
中原地区建立更大的功业。相比之下,孙策的能力超过了同时代的许多人物,包括
刘备。
孙权虽然不如父亲和哥哥那样勇于进取,但他能够审时度势,保持江东地区的稳定。在三国时期,虽然名义上形成了鼎足之势,但实际上实力悬殊。魏国虽然未能统一全国,但仍是最强大的国家;吴国和
蜀汉虽然各自占据了一片领土,但相对而言较为弱势。孙权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因此采取了谨慎的策略,对外加强防御,对内安抚民心。他的做法类似于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方式,有效地维护了江东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