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潭江镇,是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辖镇,位于长沙市浏阳市,坐落在南川河畔,大文公路横跨东西,东南干线纵贯南北。
澄潭江镇面积为157.83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居委会,2.1万亩耕地,澄潭江镇林果面积达16.9万亩。
该镇是浏阳市的工业强镇,有花炮、煤炭两大支柱产业,2004年实现财政税收5114万元。
历史沿革
澄潭江镇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境,是1995年撤区并乡后,由原澄潭江、大圣、山下三个乡镇合并而成。东邻中和、文家市,北靠荷花、高坪乡,西与大瑶镇接壤,南与
江西省萍乡市交界。镇域面积157.83平方公里,其中水田1.9万余亩,山林18.8万亩,辖14个村(社区),有人口5.9万人。境内,南川河全长35华里,横贯全镇。相传因南川河上至沿潭湾,下至大瑶伍家洲潭,共有大小深浅不等的28座水潭相串成珠,得名澄潭江。
澄潭江镇东邻文家市镇,南接江西省萍乡市,西与大瑶镇接壤,北靠高坪乡,总面积157.83平方公里,人口5.86万,是湘赣边境经贸交易枢纽。南川河,上从沿潭湾起,下至大瑶伍家洲潭,长35华里,共有28座潭,因潭多而得名冗潭江,河水长年澄清见底,清朝末年演变为澄潭江。1995年撤区并乡后,由原属大瑶区的澄潭江、大圣、山下三乡合并而成。
行政区划
经济
发展建设
镇党委政府以创建“五好”乡镇党委和
长沙市基层党建示范点为重点,以党建工作为龙头,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镇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实现
农村经济总收入14.78亿元,增幅高达45%;完成财政税收5113万元,比2007年增加1600万元,增长45.8%,其中完成地方收入1128万元,增长47%。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亿元,与财政税收保持同步稳健增长;工业总产值达到9.86亿元,工业企业对澄潭江镇财税工作的贡献率达到92%;农民人平纯收入4128元,比2007年增加780元,增长24%。2005年,该镇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亿元,财政税收突破6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
澄潭江镇工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党建活动亮点纷呈。镇党委确立的“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双送”活动、“十比十看”淳民风活动和“致富思源,富而帮困”爱心活动进一步得到深化。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在浏阳市率先实行村干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被
长沙市确定为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单位和新时期“思想工作先进集体”;把镇村干部定位为澄潭江人民的服务员,制定并落实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和任期践诺制,真诚地把一次又一次便民的服务、一个又一个爱民的温暖、一件又一件利民的实事送下去,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让人民群众满意,并受到感召,人民群众也主动将应缴的税费和公益事业捐款积极送上来。
2004年,镇党委作为长沙市唯一的乡镇单位代表,参加了全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进集体巡回演讲;把淳化民风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一项长期工作来抓,通过经常举办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教育感化群众,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机会,在澄潭江镇开展“十比十看”先进典型宣传活动;与金融部门携手,深入开展创建信用乡镇活动,吾田村、虎形村等村(居)被确定为市信用村。三大活动的不断引向深入,既顺民意,又得了民心,建立了新时期亲如鱼水的党群、干群关系,为整体工作步入良性互动与快速发展的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2、工业经济强劲增长。2004年澄潭江镇花炮、煤炭两大产业实现良性运行,呈现出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特点。年生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花炮企业达到29家,其中产值1000万元的11家,发展壮大了万奇、万乐、万盛、华力、华夏光祖、天宇维托等一批优势企业。
其中长沙万奇烟花有限公司是浏阳市十强花炮企业,2004年实现产值3800万元;浏阳万乐鞭炮烟花集团是浏阳八大花炮集团之一,公司拥有火箭类、地面组合烟花类、吐珠类、爆竹类、玩具类等五大系列,年生产能力50万余箱,产值5000多万元。一大批花炮企业逐步摒弃家族式封闭经营模式,逐步构建出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经营管理模式。2004年澄潭江镇共研发新产品56个,如紫荆烟花、腰鼓烟花等获得国家专利。澄潭江镇27家煤炭工业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率,创利税500多万元。
3、小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随着大文公路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南川河中学的破土动工,小城市扩容提质步伐不断加快。澄潭江镇集镇规划面积达到5km2,域内水、电、路、医、学、银设施齐全。集镇管理规范有序,小城市面貌亮丽整洁,兴河步行街、金盆大街、农民新居小区相继建成,城镇人口增加到0.8万人。4、招商引资捷报频传。
按照“环境优化、政策优惠、项目优先”的原则,营造氛围,拓宽领域,充分发挥澄潭籍在外知名人士及社会各界力量,实施产业招商、以厂招商、以商招商战略,全年实现招商项目12个,到位资金3500万元。南川河
水泥厂、万奇公司、天宇维托公司、出口包装厂、沅潭湾水电站和数个煤矿招商引资工作凯歌高奏,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5、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计划生育工作围绕“保模创优”目标,创新群众性自治机制,计划内生育率达到99.4%,大圣村被确定为省级村民自治样板村,镇计育服务站达到省级示范标准。安全生产工作经验《完善安全机制,打造安全绿洲》在中国媒体上得到推介。治安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地下“六合彩”始终无法渗透入境;澄潭江镇呈现出安居乐业、安全稳定、政通人和的可喜局面。镇司法所被授予“省十佳政法单位”称号,并被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司法部联合授予“人民调解工作模范司法所”称号。
产业资源
花炮、煤炭是该镇的两大主柱产业。近年来,镇政府围绕“党建指引,环境优化,金融支撑,安全保障,集团组建”的经济整体发展思路,工业企业蓬勃发展。2006年新组建的浏阳市慧总包装有限公司预计年产值2000万元,拉长了全镇花炮产业的产业链。对煤炭企业进行规范整治,引导其走规范化、集约化之路,新组建了浏阳市泰能矿业有限公司。到2006年7月底,全镇共组建企业157家,其中年产值过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45家。2005年实现财政税收6068万元。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该镇槐树村建立了“湘苎三号”无性繁殖嫩梢插和新品种多倍体一号苗圃基地。农业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投资400万元的钟鼓潭水电站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投资200万元的达坪林场已经启动。
镇域经济
经济实力
经济总量持续增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实现了镇域经济的稳步增长。2007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6.48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1.6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68元,实现财政收入6401.6万元,经济实力保持了浏阳市十强乡镇之列。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花炮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该镇鞭炮烟花生产源远流长,一直是浏阳市的花炮产业大镇,全镇现有各类花炮企业110余家。近年来,致力于提质增效,引导和推进花炮企业调整生产布局,对厂房进行安全改造;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机械进行生产,实现了产品更新换代,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提升了经济效益。仅2007年,海源出口花炮厂注册了“海蚌”牌商标,筹建了自己的网站,其魔鞭产品已占到夏威夷市场份额的60%以上;恒天烟花公司实现了该镇自营出口权企业零的突破;天宇金华公司引进高空烟花安全燃放系列新产品的专利技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展新、天宇公司各投资200万元,新引进二套全自动生产线,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鑫祥等12家花炮企业顺利实现转产生产新产品;万奇、天宇、永发、昌泰、大圣等9家企业年产值过千万元,年产值上500万的企业达到46家,2007年,全镇花炮企业完成总产值5.5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2.3亿元。
煤炭资源产业规范提升
该镇是浏阳市的煤炭资源重镇。煤炭储量、产量占全市80%以上,也是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2007年,重组并规范了煤炭企业,经过整合提升,实现了煤炭矿山的保护型开采、安全型和环保型开采,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业的内聚力,吴家冲煤矿被评为浏阳市十家模范集体之一。
招商引资外向拉动
积极组织招商活动,2007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250万元,到位外资20万美元。新增新上了恒强化工、慧总包装、
恒隆地产金属等非花炮类规模企业,实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社会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2003-2006年全镇融资3000多万元,实现村级主干道
水泥路硬化82公里,2003年即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乡镇。
2006年上半年,投资20多万元,以集镇街道电网按规划全面改线布局,新装路灯50余盏,改线1500余米,实现了城镇五条主要街道全面亮化,美化了城区夜景。同时,对信用社门口段街道改旧新建,方便了街道居民生活。新建沿自来水厂街道300米,吸收16户山区村民沿路建房置业。垃圾场的规划选址全面完成,己与90%征地户达成协议。毛坪纸厂搬迁正在积极协商解决之中。
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和“关爱女孩”行动,全面开展优质服务,镇计生服务所2004年被评为
湖南省省级示范所。
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质量不断提升。一是交通建设率先实现“村村通”。近几年来,共投入1.68亿元用于交通建设,全力配合上级完成了大文公路澄潭江段的提升改造,东南干线、荆石公路、桥楼公路、百桥公路、和瑶公路、碧龙公路全部贯通,“一纵三横”的交通骨干网络基本形成;充分发挥农民在交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民情,激活民资,各村主要干道都实行了拓宽改造,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
水泥路,全镇硬化镇村道路140余公里,全镇道路安全畅通,有效解决了人们出行难、企业出货难的问题。二是集镇形象初显雏形。以开发促经营,实现城建融投资1.8亿元,改造硬化了集镇金盆大街、新河步行街、汇元街道、澄圣农民新街等街道。集镇建成区面积由几年前的0.5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1.2平方公里,同时,完成了金炉示范小区等3个村民居住小区的规划,规划建设了,荆坪等七个中心村,完成了镇自来水厂、卫生院门诊楼、卫管所服务楼、合作银行信用大楼、金辉宾馆等重点工程项目,对集镇主要街道进行了美化亮化,集镇功能逐步完备。集镇的扩容提质,吸引了2000多名农民进入城镇和中心村居住就业、进镇创业。三是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组织对新塘冲、珊田等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沿潭湾14.7公里渠道进行全面维修、清淤补漏,做好农田的水系及配套工程建设,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特别是2007年6月份
长沙市市在该镇和家村组织的的防御
山洪地质灾害演习,收到良好效果,受到长沙和浏阳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升。全面落实了种粮直补、养殖补助等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技服务,推广农业机械,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探索推进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使土地等
生产要素逐步向种植能手集中,南川河谷地流域粮食生产基地、洲田苎麻基地、渠城无公害蔬菜、达坪小水果等基地和生猪养殖等基地初步形成,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2007年冬播油菜面积达到10120亩;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生猪养殖效益良好。2007年,克服50年不遇大旱的严峻考验,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68元。
社会事业
澄潭江镇的
社会保障和救助更加有力。近年来,组织了对1.2万名农民进行了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的培训,推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将
工伤保险纳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之一,有效扩大了工伤保险覆盖面,维护了职工和企业的利益。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五保户安居工程,投资150万元建成了百人敬老院,并对散居五保户危房进行全面改造,及时发放了各种救济、救助、优抚资金,弱势困难群体最低生活得到保障。科技创新成绩斐然。积极开展科普知识、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和科普集市活动,培育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积极鼓励科技创新,涌现了一大批科技发明和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对全镇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澄潭江镇的
计划生育稳步推进。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站的窗口建设,创建了省级示范性计划生育服务站;通过组织“关爱女孩”行动,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优生优育宣传等活动,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将工作重心下移,形成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机制;扎实开展奖励扶助工作,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突击重点对象的措施落实和社会
抚养费征收,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医疗卫生健康发展。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构健全,投入保障有力;新建了镇卫生院、卫管所和14个村级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及到全镇农民,2008年度农民参合率已达90.2%,农民就医难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澄潭江镇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顺利完成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完成了槐树完小等15所学校的“三改一加强”工程项目,校园环境得到优化,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2007年,澄潭江大圣学区初三教学综合评估名列南区第一名。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宣传法制文化站的创建,推动了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目前,全镇建有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村级
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室5个,经常性农民戏剧演出团2个,农民腰鼓队12个,文化体育协会11个,群众文化活动普遍开展。以农民自编自演的揭露“六合彩”之害的花鼓戏《梦》在全市公开巡回上演,得到了广泛好评。
社会稳定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加强机关干部、村干部和企业家三支队伍建设,勤俭节约办事业,艰苦奋斗促发展,在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中感动基层、感动企业、感动群众;加强理论与业务的学习,严格考核督查,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用勤政廉洁政府形象和干部形象感召和团结全镇人民,同舟共济,共谋发展。
夯实村组基础。推进村务公开,规范村级管理,激发村级活力;率先全省实现科学并村,为全市科学并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开展“六赛六比”活动,实施村干部养老保险,切实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激发了村级的创业热情和活力,成为其他乡镇学习的典范。
建设和谐澄潭。澄潭江有花炮、煤炭两大高危产业,地处两省交界地带,社情复杂,历史形成的社会矛盾也比较突出。近年来,为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目标,围绕建设“和谐澄潭”目标,把加强社会和谐作为全镇工作中心和主题,坚持“宣传与治理结合,打击与防范并重,稳控与感化同步”的原则,成立常年巡防队,集中力量,重拳打击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有效遏制了地下六合彩这一“经济
瘟疫”的蔓延。与周边乡镇达成社会综合治理合作协定,创建了湘赣边地区乡镇合作治理的新平台。充分发挥“三调联动”机制的作用,加大矛盾隐患排查力度,排除不安定因素,在企业整合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涉军维稳等重大工作中,切实维护了群众和企业的合法利益,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基本稳定。面对花炮和煤矿两大高危产业,在人员培训、设施改造、安全检查、“三超一改”查处和打击非法生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强化了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了企业安全员安全管理水平,企业法人代表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为该镇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奠定了基础。
人口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5163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