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是1917年
刘师培在北京大学国文门讲授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论述汉魏六朝文学变迁特点与诸家文章优劣得失,褒扬藻韵,推重美文,严辨“文”、“笔”二体之别,为声偶之文争正统。刘师培率先肯定魏晋玄学“佛老之精华,弃
儒家之糟粕”,“不可谓非哲学大昌之时代”,给予魏晋文学充分的重现。这本著述作为课堂讲义,其研究方法也促使了北大国文门文学史教学思想的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
刘师培(1884—1919)三十四岁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论述汉魏六朝文学变迁特点与诸家文章优劣得失,褒扬藻韵,推重美文,严辨“文”、“笔”二体之别,为声偶之文争正统。作者认为,“非偶词俪语,弗足言文”,那些据事直书弗尚藻彩的散体之作,不能称“文”,而只能称作“笔”。
有《学文四忌》。第一,文章最忌奇僻。所谓务求高古,反失本色。第二忌驳杂。所谓无所专主,必致驳杂。第三忌浮泛。所谓语不离宗,驰骋无害,文溢於意,浮泛斯成。第四忌繁冗。所谓须能敛繁就简,以少传多。例如《
汉书》字句,尤较《
全本史记》精炼,凡《史记》中有可省者,《汉书》并为删削。故知敛繁就简之术,非皆下笔自成,实由锤炼而成。
又有《论各家文章与经子之关系》。欲撢各家文学之渊源,须推本於经。例如《汉书》就其文论,气厚而浓密,渊茂而含蕴,字裏行间饶有馀味,纯系
儒家风格。
又有《洁与整》。《
论语》所谓修饰润色,《老子》所谓损之又损,按诸为文,亦莫不然也。总之,临文之际,对於字句务求雅驯,汰繁冗,屏浮词。由兹致力,庶可句劲文洁,篇章整齐矣。
刘师培《甲辰年自述诗》有曰:看镜悲秋鬓渐华,年来万事等抟沙。飞腾无术儒冠误,寂寞青溪处士家。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别号左庵。
仪征市人,居
扬州市。少通儒学。19岁参加南京府试,中第13名经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参加会试落第,在上海结识
章太炎、
蔡元培、陈独秀等人,接受革命思想,赞成光复,改名光汉。从此,从事革命完全活动多年,发表许多有影响的文章、论著及学术著作。三十一年秋,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次年转入同盟会。后与章太炎等因思想分歧而反目,并投靠清廷
两江总督托忒克·端方。民国初年,为
袁世凯效力,任公府咨议、参政院参政、上大夫,曾参与发起成立“筹安会”,为袁复辟帝制鼓吹。洪宪帝制破产后,流落
天津市,贫病交加。民国6年,受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汉魏六朝文学,编写《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受到学术界好评。还与北京大学创办《国故月刊》,任主编,以“保存国故”与宣传新文学的《
新青年》相抗衡。民国8年病逝
北京市。
刘师培对经学、小学及汉魏诗文皆有精深研究,尤擅骈文。并受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思想影响,提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新观点。主张以字音推求字义,用古语明今言,用今言通古语,通过古文字的结构探究中国“人群进化”之轨迹。又提倡文字改革和使用白话文。一生著作甚丰,后人辑为《刘申叔先生遗书》,凡74种,有“著作等身”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