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国,男,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考古实验室与科技保护研究所所长。
2022年3月30日,针对破坏、盗捞水下文物的行为屡禁不止,张治国表示,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于4月1日起施行,将可能危及水下文物安全的行为进行了约束,明晰了惩罚措施。2024年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安徽
淮南市发布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即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张治国作为武王墩考古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对考古发掘的文物向记者做出了回应。
2022年3月30日,针对破坏、盗捞水下文物的行为屡禁不止,张治国表示,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于4月1日起施行,将可能危及水下文物安全的行为进行了约束,明晰了惩罚措施。
2024年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安徽
淮南市发布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即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张治国作为武王墩考古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对考古发掘的文物向记者做出了回应。
2023年6月,在学术委员会举办的“古建筑木材科学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中,张治国同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路易、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杨振威、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周海宾5位专家围绕“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研究述略”“考古木材科学研究与保护”“山西古建筑分布、文化特征与研究性保护体系建设探索”“河南古建院近年科研工作进展”和“文物建筑木构件安全性评价技术及应用”主题作专题报告。
2024年4月16日,
国家文物局在安徽
淮南市发布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即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相关负责人表示,
武王墩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初步推断主墓(一号墓)可能为战国晚期楚国迁都寿春城之后的楚国王级墓葬。历经将近5年的考古发掘,武王墩主墓的规模结构已明确,除了主室尚未揭开,8个侧边椁室所埋藏的文物,已经显现出来。考古发掘已进入椁室内部的发掘清理阶段。
截至2024年4月17日,
武王墩主墓最核心的椁室显露出来,其结构布局已经清晰:墓坑底部接近正方形,边长约22米,中间区域用巨大枋木搭建起“亞”字形、9室、多重棺椁结构的木椁室。大墓基本为正南正北走向,东、南、西、北共8个侧室,分别藏有铜礼器、生活用器、木俑、乐器等文物。从墓底到地表开口深度达19米,椁室顶部至地表则为15米。尤其是椁室盖板用巨大的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椁顶部覆盖竹席,竹席以上是填土。科学研究显示,填土从下往上,黏性较强、透水率较低的青膏泥含量递减。而填土还进行过层层夯筑。对此张治国表示,夯筑会更致密,这样的它可以隔绝氧气,对文物的保存是越有利的。
在地表,
武王墩大墓开口为正方形,边长约为51米。地表以上的封土高14米。另外,在墓室东侧,有一条长达42米的斜坡墓道。墓四壁有台阶逐级内收,台阶表面用青膏泥加固。且武王墩墓提取已知面积最大古代竹席,针对该竹席,张治国表示,编织的工艺跟资料上发布的楚国竹席的编织方式应该是类似的,都是人字纹。竹席是有四层的,但这四层之间并没有编织关系,并没有连在一起,它相当于是单层然后四层摞在一块。
从整体布局来看,
武王墩的9个木椁室,大致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5张竹席就分别平铺在五大区域上,在椁室的边缘下垂后,再延伸至填土里。历经两千多年重压、降解,竹席和下面的盖板结合紧密。当盖板变形后,竹席也随之开裂。对此张治国表示,考虑到后期的保护、保存以及展示的实际情况来看,采取按照椁盖板这个顺序,然后进行一条条提取。
截至2024年4月17日,考古队员共提取竹席78条,每条宽度约45厘米,最长约7.5米,竹席整体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对此张治国表示,该竹席可能是提取上来的中国及世界最大的古代竹席。因为它是覆盖木椁室然后曼延下去伸到土椁室里去的,但是具体伸到什么区域,可能还需要后续的考古发掘,才能确定到这个竹席的具体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