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岛天主教堂位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涠洲岛上,掩映在一片绿影婆娑的芭蕉林和菠萝蜜树林中,是清末“雷廉”地区一座最为宏伟的教堂。当地人称盛塘天主教堂。2001年6月15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成功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区)名单中,涠洲岛旅游区成为7个上榜单位之一。
涠洲岛天主教堂建于从1861年至1880年,历时二十年建成,由当时的法兰西传教士修建,清同治六年,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利用这一机会,派法籍神父上岛传教。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了不设防的涠洲岛,并在岛上盘踞7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政府拨款维修教堂,宗教活动重获恢复。
该教堂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修建,落成于1880年。该教堂为
哥特式建筑,楼高21米,总建筑面积774平方米,连同附属建筑在内总面积达到2000余平方米,是
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地区最大的天主教教堂,200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建造与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法国人有机会上岛传教有关。在
清代,清政府因
涠洲岛“孤悬大海,最易藏奸”而发出“永远封禁”令。清同治六年(1867年),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利用这一机会,派法籍神父上岛传教。
据史料记载,当时上岛的移民“几乎全是客家人或从本省其他地方移来的,总数约60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罗马天主教徒”。由于教徒人数众多,在涠洲传教的法籍范神父,为解决宗教活动场所,于
同治八年(1869年)在教徒最多的聚居点圣堂村(今盛塘村),花了十年时间,用岛上特有的
珊瑚石,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教堂。
高大雄伟的天主堂,在四周低矮民居的衬托下,显得规模庞大,颇有气势。正门顶端是钟楼,高耸着罗马式的尖塔,有着随时“向天一击”的动势,造成一种“天国神秘”的
幻觉,堪称别具一格。
钟楼有一个10多级的石造螺旋梯,只容一人盘旋而上直达二楼。顶层挂有一口铸于1889年的白银合金大钟。据说是一法籍寡妇教徒所赠,当年的钟声能传遍整个北海火山口地质公园。每个礼拜天的上午,司钟人上二楼拉响教堂的大钟,圣堂村及近邻的信徒们听到钟声,会自觉地、安静地步入祈祷大厅。阳光透过祭台间后面的彩色玻璃和大厅两侧尖拱大窗,使教堂内部显得绚丽多彩,就在这“天国之光”中,教徒虔诚地聆听“
雅威”的教诲。
教堂的左侧,是一座两层的券廊式神父楼。天主堂的大院内还设有修道院、医院、育婴堂、孤儿园和学校。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可看出
天主教在岛上传播的广泛和影响的深远。
在后来大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好几位虔诚的传教士为了传播“天主”的爱,长眠在异国他乡的
涠洲岛。百多年后,这座闻名遐迩的天主堂,还继续发挥传播“天主”福音的功能。所不同的是,传播福音的是
中原地区的神父。神父告诉我,此教堂的神灵很灵验,凡到教堂祈祷的游客,一年内吉祥平安,消灾免祸。我虽不信却真诚地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