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鹦鹉
鹦形目鹦鹉科的动物
白额鹦鹉目(学名:Pionus senilis):是鹦鹉科派翁尼斯鹦鹉属小型鹦鹉,因成年额头前面有明显的白色饰羽而命名。无亚种,是数量最多的派翁尼斯。随着鸟龄的成熟,额头从原本的绿色,换为醒目的白色羽毛,眼睛的裸皮也变成粉红色调,头部绿中带有深蓝色的虹彩,翅膀则绿中带有金铜色。
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带和沿海低地林区,平常在树上休憩的时候难以察觉,因为其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觅食的时候相当安静,有时候甚至连飞行的时候都很安静,偶尔聚集数量比较多的时候会比较吵杂,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迁移的地点完全看食物充足与否来决定。保护等级为低危,主要分布在中美洲西海岸新区地区。
(概述图参考资料: )
形态特征
白额鹦鹉目是一种小型鹦鹉。身长24厘米。体重介于200-221克之间。随着鸟龄的成熟,白额鹦鹉的额头,从原本的绿色,换为醒目的白色羽毛;眼睛的裸皮也变成粉红色调,和它蓝绿色的头部形成强烈对比。成熟白额鹦鹉的头部,绿中带有深蓝色的虹彩,翅膀则绿中带有金铜色,在光线下闪动光芒。处于繁殖状态时,它们的眼环和脚变成亮橙色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潮湿森林里,滨海地区、树木稀少的农作物区和草原区、高山地区也是它们活动与居住的地方。
生活习性
平常在树上休憩的时候难以察觉,因为其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群居性,繁殖期外通常成对或一小群活动,有时也会聚集数百只,族群数量因地而异。觅食的时候相当安静,有时候甚至连飞行的时候都很安静。在繁殖季节,偶尔聚集数量比较多的时候会比较嘈杂。当两只白额鹦鹉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会经常为对方梳理羽毛,而当伴侣死去的时候,另一只不久也会忧郁而死。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迁移的地点完全依据食物充足与否来决定。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白额鹦鹉是派翁尼斯鹦鹉中较容易繁殖的种类,繁殖季节通常从二月或三月到六月或七月,一窝约有3至5颗蛋,孵化期为24至26天,约60天后羽毛长成,一般来说亲鸟是尽责的父母,幼鸟多能受到良好的照顾,通常会被喂养8至10周龄。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2016年的研究报告显示,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和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Partners in Flight估计其野外种群总数量为5万~50万(2008年),是数量最多的派翁尼斯,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有些地区栖息地遭严重破坏、捕捉走私出口、被当成农业害鸟消灭、常被当地居民捕捉食用等原因,使部份地区数量少,哥斯达黎加减少的数量为最多。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人工饲养
新进的白额鹦鹉较害羞,适应新环境快。避免买到野生鸟,野生鸟适应力差,可能带有病菌且死亡率高,不易饲养,更不易繁殖。喂食上以种子饲料为主,蔬果、坚果等各类食物也都建议常喂食,日常饲养应补充足量的维他命A。白额鹦鹉比较活跃,需要足够大的鸟笼,而且成鸟应多放出笼子,每天至少三小时。饲养成熟的人工繁殖鸟要繁殖成功不难,成鸟对于饲主检查巢箱会显得不安与敏感,繁殖期间避免频繁的观察巢箱。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人工饲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