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希甫
清朝人物
潘希甫(1811年-1858年),字保生,号补之,出生于吴中区(今苏州市),是潘世璜的次子。他在爱新觉罗·旻宁十五年(1835年)的乙未科恩科中成为举人。潘希甫曾担任国史馆分校复校、实录馆分校详校等职务,并被授予荣禄大夫、按察使衔。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六日,潘希甫去世,最初安葬于吴县十三都下二图宿字圩双桥,后在同治六年迁葬至光福弹山下张家涧。 同治六年(1867年),潘希甫的遗骨被迁葬至光福弹山下的张家涧。
人物经历
潘希甫,字保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潘世璜的次子。他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乙未科恩科中成为举人。潘希甫在职业生涯中曾担任国史馆分校复校、实录馆分校详校等职务,并被授予荣禄大夫、按察使衔。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六日,潘希甫去世,最初安葬于吴县十三都下二图宿字圩双桥,后在同治六年迁葬至光福弹山下张家涧。
人物关系
父亲:潘世璜(1765—1829),是清代的一位官员和学者。他的别名是黼堂,号理斋,出生在吴中区(现在属于苏州市)。他是潘奕隽的儿子,同时也是状元潘世恩的堂兄弟。潘世璜和潘世恩、潘祖荫一起被称为“苏州三杰”。在乡试中,潘世璜取得了第一名,成为了解元。后来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他考中了乙卯恩科一甲第三名进士(也就是探花),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兄弟:潘希甫的哥哥,潘遵祁(1808-1892),是清代的一位书画家。他的字是觉夫,又字顺之,号西圃、简缘退士、抱冲居士等,他的书房名字有香雪草堂、四梅合、勿自欺室等。他出生在吴中区(现在的苏州市),是潘奕隽的孙子,潘世璜的儿子。他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考中进士,二十七年(1847年)成为翰林,但很快就辞官归隐,在邓尉这个地方修建了香雪草堂。他得到了扬补之的四梅花卷,因此把阁子命名为四梅阁。潘熙为他绘制了四梅阁图,他在山中居住了四十多年,擅长画花卉。他活到了八十五岁,著有《西圃集》。
潘奕隽(1740—1830),是一位清代学者。他的字是守愚,号榕皋,又号水云漫士,三松居士,晚号三松老人,他的书房有三松堂、探梅阁、水云阁、归帆阁等名字。他出生在吴县(现在的苏州市),祖籍是安徽歙州。他的父亲潘冕曾经是一名候选布政司理问,他们共有三个儿子:奕隽、奕藻、奕基。
人物评价
潘希甫被认为是清朝中期一位政治和法律思想家。他的工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策制定,还对后来的法律制度有着长远的影响。
相关事件
同治三年(1864),潘希甫所在的潘氏家族光福地区的河亭桥南侧营筑了“光福族墓”,先后安葬了奕、世、遵、先、志、承、家七代共计73位家族成员。与此同时,他们在官山道士坞建造了“光福墓庐”(最后一次置地为民国四年),这块家族墓地占地10.36亩,墓庐坐西朝东,呈正络四进、南络二进的格局,拥有30余间房屋。此外,墓庐还设有18个厢房、5个天井,以及过街凉棚、码头、桑园和小园地等设施。
参考资料
“贵潘”的光福遗迹.姑苏晚报 微信公众平台.2024-06-0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