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
唐代诗人
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唐朝著名诗人,原籍吴郡(今苏州市)人,少时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官,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
小时曾寄居和州乌江县(今属安徽和县)。建中末(783),游学于邢州漳溪,与王建同学十年订契交。贞元六年(790),于舒州刺史郑甫幕府任从事,应望江令麴信陵之请作《祠堂记》。八年,赴京求荐未遇,次年南游鄂、赣、湘、粤,十年冬复北上蓟北,次年五月归江南。十二年,其家迁居乌江县,与孟郊同游桃花坞。贞元十五年进士及第,韩门弟子李翱称为奇士,荐于徐泗节度使张建封。九年,因患眼疾近失明,被孟郊嘲称“穷瞎”。十一年,转国子助教,次年转广文馆博士。十四年,韩愈贬为潮州市刺史,张籍亦改守秘书省校书郎。十五年,韩愈还任国子祭酒元稹知制,张籍进守秘书郎。次年三月转水部员外郎,四年八月迁郎中。宝历二年(826)任主客郎中、分司东都。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时以老病,于吴已置新居宅,欲归老太湖洞庭湖,约大和四年(830)卒于任,遗言归乡山。
张籍,以诗名天下,当朝名士皆与游,韩愈尤推重之。有《张司业集》七卷,《全唐诗》编诗五卷。张籍与王建齐名,合称“张王”,其诗平易自然,语言凝练,代表作品有《秋思》、《节妇吟》和《野老歌》等。张籍与李绅元稹白居易于交游,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人物生平
贞元初(785年),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
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访张籍。
贞元十四年(798),北游,经孟郊介绍,在开封市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荐张籍。
贞元十五年(799)在长安进士及第。
元和元年(806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
元和十一年(816),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
长庆元年(821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
大和二年(828年),迁国子司业。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 如《采莲曲》《江南曲》。
轶事典故
吃杜甫诗
冯贽云仙散录》中记载,晚唐诗人张籍曾因为迷恋杜甫诗歌,把杜甫的名诗一首一首地烧掉,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很是不解,就问道:“张籍,你为什么把杜甫的诗烧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张籍说:“吃了杜甫的诗,我便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了!”好友听了哈哈大笑。
个人作品
诗歌
《寄远曲》《行路难》《征妇怨》《白歌》《野老歌》《寄衣曲》《送远曲》《筑城词》《猛虎行》《别离曲》《牧童词》《沙堤行,呈裴相公》《求仙行》《古钗叹》《各东西》《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宴客词》《永嘉行》《采莲曲》《伤歌行(元和中,杨凭贬临贺尉)》《没藩故人》《秋思》《节妇吟》
文章
《上韩昌黎书》《上韩昌黎第二书》
出版图书
《吴中先贤谱》苏文编绘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
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
今传宋蜀刻本华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
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
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2卷。
人物评价
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轶事典故
个人作品
诗歌
文章
出版图书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