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氏离堆记
颜真卿创作的书法作品
《鲜于氏离堆记》是由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一件楷书作品,字体大小约为三寸。该作品是在颜真卿53岁时完成的,属于唐代正书碑刻,创建于宝应元年。原碑位于四川省,但在清朝爱新觉罗·颙琰年间被发现时,只剩下五块残石,共计包含47个完整的汉字和7个破损的汉字。流传至今的墨本中,“未水虚”三个字未受损的作品被认为是最古老的版本。
创作背景及内容
《鲜于氏离堆记》的创作时间是上元元年(760年)八月。当时,颜真卿担任刑部侍郎,途中经过新政县,应当地兵曹鲜于昱的要求,为其父亲鲜于仲通撰写了这篇作品。文中详细描述了离堆的位置、地形以及离堆石堂的建筑特点和周围的自然景观。此外,还介绍了鲜于姓仲通的人物形象以及颜真卿与鲜于家族之间的深厚友谊。
颜真卿简介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出生于天宝京兆万年(今西安市),祖籍为唐琅琊临沂(今临沂市)。他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齐名,被誉为“楷书四大家”的成员。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体现了他们各自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原文
《鲜于氏离堆记》记载了阆州东部一百余里的新政县南部,有一座名为离堆的山峰。这座山峰突兀地插入嘉陵江中,高达数百尺,形状奇特,峭壁陡峻。山上有一个石堂,这是前任京兆尹鲜于君所开凿的。石堂内宽敞明亮,可以听到江水的声音,远眺群山,仿佛尽收眼底。石堂北侧有一处九曲流杯池,水源来自螭首,水流如鹤鸣,环绕着座位流淌。如果有好友相聚于此,共同畅饮佳酿,定是一番惬意的景象。石堂南侧有一间茅草屋,人们在此游玩休息,聚集宾客朋友,享受生活的乐趣。墙壁上有许多诗歌,都是为了赞美鲜于君的父亲而创作的。旁边还有一个小石头平台,可供遮阴休憩。这里种植了许多松柏、翠竹和桂花,还有冬青树和其他树木,它们都是从其他地方移植过来的。山顶上有一座男宫观,命名为景福,这是鲜于君的弟弟在京兆尹任上的时候所设立的。鲜于君名叫向,字仲通,以字行世。鲜于君继承了这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他在年轻时就以侠义自居,虽然还未有名气,却决心通过读书学习来提升自己。然而,由于与杨国忠意见不合,他被贬为邵阳郡司马。十二年后,他又被任命为汉阳郡太守,不幸的是,同年冬天,他在任职期间去世。他的儿子光禄寺丞昱,亲自迎接灵柩回家,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将父亲安葬在家乡。颜真卿是鲜于君的好友,他曾任刑部侍郎,因为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被贬为蓬州长史。在他前往新政县的路上,遇到了正在赶回成都市的鲜于昱。两人相逢甚欢,颜真卿因此回忆起往事,便提笔记录下了这段经历。
参考资料
颜真卿.古诗文网.2024-09-18
赵孟頫.古诗文网.2024-09-18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及内容
颜真卿简介
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