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时,男,1976年01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员。
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
山东省海洋湖沼学会、山东遗传学会和山东省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会员;《
渔业科学进展》刊物特约审稿人。
2004年毕业于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专业,获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专业,获博士学位。主持
青岛市科技发展指导计划项目“
大菱鲆重要性状的分子改良研究”(项目编号:KZJ-38)、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对虾化学诱变育种及其诱变机理研究”(2008-ts-09)和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育种项目“
红罗非鱼的多性状复合育种”(2008-2010)。主要参加课题包括: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项目“水产主导品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引进与水产育种技术”(2006-G55(B);2006-2010)、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规模化
大菱鲆优质苗种生产技术中试”(2006-2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卫星多重PCR分子标识技术的建立及其在中国明
对虾属抗病品种选育中的应用”(30500378;2006-2008)、十一五863课题“
鲆鲽类高产、抗病品种的培育”(2006AA10A404;2006-2010)、十一五863课题“虾、蟹高产、抗病品种的培育”子课题“
对虾高产、抗病品种的培育”(项目编号:2006AA10A406;2006-201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对虾多性状复合育种的遗传参数评估原理与模型”(308719192;2009-2011)等多项课题。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包括: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工作。于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4篇(以第一作者发表13篇,其中SCI或EI收录3篇),申请专利3项,授权2项。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
曾获得
山东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1次(排名第3),
青岛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次(排名第5),海洋创新成果奖一、
二等奖各1次(排名都为第6),以及多次省、部级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等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与养殖。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的育苗、养殖、选择育种、分子育种和新品种开发研究,以及产业化示范、科普教育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在鲆鲽鱼类和
对虾属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配种方案优化、育种体系构建、育种
信息管理和工厂化养殖等方面做过深入研究。曾承担和参加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科技平台等20多项课题研究。近年来主持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行项目子课题、农业部农业财政项目、
青岛市科技发展指导计划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育种项目和横向课题等10多项。曾获得
山东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青岛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成员等各类奖励10余项。于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16篇),其中SCI收录6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或EI收录4篇);申请并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第一位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均排名第一位);参与编写专著2部。
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学科的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与
对虾工厂化菌藻相平衡高密度养殖设施和方法研究。作为骨干共同研究建立了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选育技术,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建立以“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选育技术”为核心的
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育种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本人作为其中的骨干,全程参与其中的工作。主要贡献包括:建立了规模化水产动物家系构建与培育技术;建立了
对虾、
大菱鲆和红罗非鱼分析和估算生长、抗逆等重要经济相关性状的精确遗传评估模型,共同研发出“水产动物育种分析与管理系统”软件,可自动完成种质和性能测定数据的管理、遗传参数估算、育种值计算、配种方案制定等工作。本人作为骨干共同完成中国对虾“黄海2号”和大菱鲆“丹法鲆”新品种的选育,实现了新技术和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其“大菱鲆‘丹法鲆’新品种培育与养殖技术”、“中国对虾‘
黄海2号’新品种培育与扩繁技术”和“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成果通过鉴定,被评定为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