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森·罗森(1909年3月22日—1995年12月18日),美籍
以色列裔物理学家,出生于
布鲁克林区。他在1935年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及
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共同提出了EPR悖论,这一现象在当时的量子物理学理论中存在。
纳森·罗森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就读于
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机电工程
学士,后来也获得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学生时期发表了几篇值得注意的论文,一篇讨论“中子”,试图解释
原子核的结构。当他在
密歇根大学和
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研究员时,也对
波函数和
引力产生兴趣。
1934年,罗森成为爱因斯坦助理,并一直在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直至1936年。在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合作时,罗森与爱因斯坦研究量子纠缠,并与
鲍里斯·波多尔斯基起草了一篇论文,后人称为EPR悖论。爱因斯坦和罗森发现了一种数学解可以连接太空中相隔遥远的区域,也就是
虫洞。爱因斯坦-罗森桥或施瓦兹希尔德虫洞的解决方案使用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式来合并黑洞和
白洞。理论物理学家
约翰·惠勒与罗伯特·W·富勒在1962年论文中证明这些类型的虫洞不稳定。
有关文章刊于《物理评论》1935年第47卷,题目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全的吗?》。此外,罗森还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共同提出了虫洞(爱因斯坦-罗森桥)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