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裕昌(1896年10月-1942年5月),男,1896年10月生于北京郊区,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烈士。他在
清华大学物理系担任实验员。1942年春,阎裕昌在冀中地区大扫荡中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他意志坚定,威武不屈,最终在
安平县武货营村被日军残忍杀害。
阎裕昌,1896年生,北京人。1919年进入清华园当工友,因勤奋好学,被
叶企孙教授提升为物理系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保管仪器设备,并在课堂中协助进行演示实验操作。1928年,
清华大学发展为国立清华大学,阎裕昌到物理系实验室工作,愈加努力钻研,对解决各实验室不同需要的直流供电线路问题做出了贡献,得到叶企孙教授的赏识,1931年夏将他提升为实验员。为做好实验,他用纸板手绘刻度,自制了不同粗细铜线缠绕的线规。
1937年
七七事变后,8月24日清华奉命南迁。为保护
北平市校产,成立了清华平校保管委员会,阎裕昌也为委员会其中一员。他同美籍教授温德“七七”事变后,阎等人一起担起保护校产的重责。日军占领清华园,阎裕昌拒不交出实验室钥匙,遭到日军毒打。为保护学校财产,他设法避开敌人监视,偷偷将物理实验室稀有贵金属转移到家中,再送交给在
天津市的
叶企孙先生运往昆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初春,阎裕昌经叶企孙教授的指引,开始走上革命道路,这期间,他改名门本中,意为:
中原地区乃我中华民族之大地。北平沦陷后,叶企孙教授滞留天津,在
清华大学天津办事处负责清华善后工作,协助清华师生及物资仪器向西南转移。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携手合作,用清华的钱资助清华学生和教职员,这批人有的秘密去了抗日根据地,有的在天津为冀中抗日游击队制造炸药、购买武器。阎裕昌便是他们中间最活跃的一位。他先是在
天津市帮助
叶企孙办理清华师生南撤的事,继之参加了支援
抗日游击队的秘密工作,到冀中后和清华物理系毕业生
熊大缜一同工作。
1942年春,日军对冀中地区大扫荡,阎裕昌将仪器设备藏好后在村内隐蔽,后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他意志坚定,威武不屈,5月8日在
安平县武货营村被日军残忍杀害,时年46岁。
阎裕昌的浩然风骨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高度赞誉。吕正操在《
冀中回忆录》一书中写道:门本中(阎裕昌)同志是爆破研究室的主要负责人,到根据地后有人叫他门技师,有人叫他工程师。门本中(阎裕昌)同志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敌人用各种方法未获得半点效果。阎裕昌同志未吐露半点秘密,堪称民族英雄,革命军人的模范,是
中原地区爱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人物。他为冀中区和
晋察冀的军工生产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用以祭祀神圣的祖国。这一功绩,将与
地雷战的威名一起流芳于世。阎裕昌烈士虽死犹生。他的事迹是千百万爱国知识分子投身抗日洪流的一个缩影。
阎裕昌没有学历,他起初只是
清华大学的一个普通工人。
叶企孙慧眼识人,看中了他超强的动手能力,安排他做物理系实验员。阎裕昌的能力不在学问,而在技术。
炸药需要通过雷管的爆炸来引爆。在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导火索“咝咝”燃烧引爆炸药包,导火索的那一端就是一枚雷管。导火索引信确实是
八路军最常采用的引爆炸药的方式,但这种方法不能精准控制爆炸时间点,只能用来炸炮楼碉堡这样的固定目标。还有一种方式是拉弦引爆,像
手榴弹那样,但这种方式的操作距离不能太远,而且不利于隐蔽设伏。最好的方式是电雷管引爆。阎裕昌就是来为根据地制造电雷管的。雷管本身其实是个威力很大的小炸弹,它可比炸药要易爆得多。电雷管就是要在雷管中插入一个小装置,一通电就能引爆。而小装置与电源的铜线不好焊接在一起,每做一个电雷管都要通电验证一下是否联通。
这个检验实在矛盾。若小装置没焊好,雷管不会爆;若是焊好了,雷管就爆了,白费一个雷管不说,实验员也有危险。阎裕昌却能精确地让电流弱到不足以引爆雷管,又能证实电流通过。还只是把普通雷管改造成电雷管。制造雷管的过程更有危险性。雷管里面装的物质极为敏感,装药的力量稍大就能引爆。张方在一次拆除雷管的过程中,就被雷管炸掉了三根手指,
手掌被炸穿了一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