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薰礁(英文名: Gaven Reefs),又称为南沙中的南沙,渔民俗称“
鸿庥岛峙仔、沙仔”,是中国
南沙群岛岛礁之一,地处
郑和群礁的西南角,鸿麻岛的西北方。东北方向是距离13千米的
太平岛。
南薰礁气候恶劣,由于礁盘靠近深海,一年中有四、五个月受到海浪冲击。礁盘为心形,面积近2平方千米。南薰礁为高潮淹没,由南北两个
珊瑚礁体组成,北侧礁体较大,称南薰礁;南侧礁体较小,一般称
小南薰礁。两礁相距约2.5
海里,两礁之间的水道中有一些水深6米左右的
琼台礁。大南薰礁长约1400-1850米,
东北地区端有高2米的沙堆,接近2平方小南薰礁(西南礁)为椭圆形,长1400米,两礁间12.8-18.3
米水深处为锚地。
1935年,
中原地区政府公布名称为给予礁。1947年,中国政府公布名称为南薰礁。1988年后,南薰礁建起了补给平台。1990年11月7日,南沙指挥部发现与南薰礁失去
无线电联络,情况上报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马上调派船前往查看。南薰礁为陆战某部驻守,编制为12人,当时应为11人(1人因故临时离礁)。检查人员发现,礁上有6具战士尸体,另有5人失踪。2014年11月,中国在礁盘上建成了0.18平方千米的
人工岛。南薰礁的收复填补了中国对
南沙群岛实际控制的空白。
1935年,
中原地区政府公布名称为给予礁。1947年,中国政府公布名称为南薰礁。1988年2月24日,中国海军舰队进驻郑和群礁西南的南薰礁,解放军南海舰队的南标463船编队在南薰礁建成三代高脚屋。1988年后,从礁第一个代高脚屋到第三代永固式高脚屋都建起了补给平台,但岛上条件仍较恶劣,人员活动场所狭窄。为改善守岛环境,2014年11月,中国在礁盘上建成了0.18平方千米的
人工岛。
南薰礁位于北纬10°10'至10°13',东经114°13'至114°15'之间,在
郑和群礁的西南角,鸿麻岛的西北方。
东北地区距
太平岛约13
海里。
南薰礁为高潮淹没,由南北两个
珊瑚礁体组成。低潮时,两礁盘上露出点礁数十块。南薰礁上有两块干出明显的沙丘,高约半米,大潮低潮时,两礁边缘均露出水面。北侧礁体较大,称南薰礁;南侧礁体较小,一般称
小南薰礁,两礁相距约2.5
海里,两礁之间的水道中有一些水深6米左右的
琼台礁。大南薰礁长约1400-1850米,东北端有高2米的沙堆,接近2平方公里,小南薰礁(西南礁)为椭圆形,长1400米,两礁间12.8-18.3
米水深处为锚地。根据外媒新闻,南薰礁已经成为形状如风筝的
人工岛。
小南薰礁由干出礁和水下暗礁组成,点礁相对发育于水下暗礁的次成
潟湖和
潮汐通道中,其底部最大深度为35.05m,顶部最小深度为7.89m,高0.30~10.35m,底部直径3.54~71.11m,顶部直径1.31~50.06m,形状因子为0.03~0.47,顶底关系因子为0.13~0.89,可分为峰丘型(形状因子>0.23,顶底关系因子<0.25)和礁坪型(顶部和底部直径较大),以礁坪型点礁为主(78.9%)。深水点礁和浅水点礁分别为88个(占71.5%)和27个(占17.9%),其中深水点礁呈礁坪型和峰丘型,以孤立型为主,出现群落型组合分布方式,顶底关系因子小于0.40且高于3m的点礁均为深水点礁。浅水点礁为呈孤立分布的礁坪型点礁,其高度和形状因子较小,直径和顶底关系因子较大,礁坪型特点显著,深水点礁则相反,反映了点礁地貌形态在不同水深的分异。点礁的直径和高度呈正相关,深水点礁的相关性更为显著,相关系数达0.827,表明
珊瑚礁以垂向生长为主,峰丘型点礁的发育突出显示了珊瑚礁生长建造作用对点礁地貌特征的控制。浅水点礁的礁坪型特点更为显著,反映了随着水深的减小,珊瑚礁生长建造过程中的横向发育增强的特点,表明水深和波浪作用对点礁地貌形态的控制。82.1%的点礁底部直径呈NEE-N向延伸,与
盛行风风向(浪向)一致,表明点礁沿水动力较强的方向生长,使其底部直径延伸方向与海水运动的主要方向一致,反映了海水动力对点礁发育的控制。
南薰礁的建设活动是2014年3月30日以后开始的,南薰礁
吹沙填海首先从礁盘正中央位置开始,随后分别向
东北地区与东南两个方向延伸。中心位置是一座长300米,宽250米的矩形
人工岛,加上两条堤道与港口,约114000平方米的新土地被吹填出来。至2016年初,这一数字增加至136000平方米,约合0.136平方公里。岛上有加固海堤、
水泥厂、小型
高射炮阵地、5座六边塔形建筑与一座混凝土大楼。加之南薰礁面积几近两倍于
东门礁,岛上军事防御设施更完善。
南薰礁因海域位置敏感,常年有守备队驻扎。驻守
岛礁的官兵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海空情况,传承不怕牺牲、战风斗浪的精神,坚持能力升级向战斗力聚焦、科学管理向规范化转变,努力锻造坚强过硬的
南海前哨阵地。
2020年,研究团队首次对
南沙群岛广泛分布的无人珊瑚岛礁生态系统开展了全面的微塑料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溯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尽管远离大陆污染来源,但微塑料依然广泛分布于这些远海无人岛礁生态系统中。研究揭示该区的微塑料污染物主要为碎片状和纤维状的
聚乙烯和
聚丙烯,研究认为礁区附近高强度的
渔业活动以及过往
货船等排放的垃圾可能是重要的污染物来源。研究还发现南沙群岛无人
岛礁微塑料污染与世界其他
珊瑚礁区以及沿海高污染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但其生态健康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2020年1月,为持续加强
南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自然资源部进一步完善南沙群岛
永暑岛、
渚碧岛、
美济岛海洋观测中心和生态保护设施功能,在南薰礁周边布设了一批生态监测设备,增强了珊瑚礁生态系统部分关键要素的监测能力,进一步健全了全球海洋观(监)测体系,为动态掌握南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状况,及时预警生态风险和开展保护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赤瓜礁一战后,中国海军也乘胜相继收复南薰礁,填补了中国对南沙群岛实际控制的空白,极大改善了中国在南沙的前沿部署条件。由此可见,这场海战对于现在
中原地区维护
南海权益,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1990年11月7日,南沙指挥部发现与南薰礁失去
无线电联络。情况上报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马上调派船前往查看。根据通报,该礁为陆战某部驻守,编制为12人,当时应为11人(1人因故临时离礁)。检查人员发现,礁上有6具战士尸体,另有5人失踪。失踪人员包括礁长张效忠等。检查人员在房内发现多处弹痕,表明这里发生过战斗。接着他们又从水下的
珊瑚礁上捞起几支步枪,这些枪全是守礁人员的制式步枪。赶到现场的支援人员,立即把现场的情况上报到了南海舰队司令部,南海舰队立即成立了由最高领导负责的调查组进行全面的调查。可是经过一番仔细调查,遗憾的是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因为任何一种猜测都缺乏明确的、实质的证据支持,这件事情成为了一个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