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黏病毒科是一类与黏液蛋白有特殊亲和性的病毒,也被称为
流感病毒科群。这一科目的病毒能够引起人、马、牛、猪、鸡和
火鸡等多种畜禽的流行性疾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目前,使用弱毒活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可以对其中的一些类型进行有效预防。
正黏病毒科的病毒颗粒呈现球形,直径范围在80~120纳米之间。它们的表面带有突起,有时会呈现出丝状形态,最长可达数微米。这些病毒的
核酸由八个节段的
负链核糖核酸组成,总分子量约为5×10^10。这些RNA编码了大约十种不同的
蛋白质。病毒粒子的结构分为三层:核心为螺旋形核壳,宽度在9~15纳米;中间一层为膜蛋白;最外层则是脂质双层膜,上面覆盖着血凝素和
神经氨酸这两种糖蛋白突起。
正黏病毒科的血凝素具有凝集多种动物红细胞的能力,而神经氨酸则能够从黏蛋白中释放出N-
乙酰神经氨酸。病毒可以通过
乙醚和
脱氧胆酸钠等物质的处理来使其失去活性。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首先会产生互补
核糖核酸,这种RNA既可以作为mRNA用于翻译病毒蛋白,也可以作为复制病毒RNA的模板。病毒的八个节段RNA分别复制后,与核蛋白结合并转移到
细胞质膜下,经过修饰的细胞质膜包含血凝素和
神经氨酸,随后通过芽生过程形成新的病毒颗粒。在复制早期,放线菌素D可以抑制病毒的增殖。同一细胞内的不同病毒株可能会发生重组,产生新的重组株。
正黏病毒科的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能够导致各种动物群体的流行性疾病。其中,人
流感病毒科可分为甲、乙、丙三型,
甲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的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化,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流行。乙型流感病毒的变化相对较小,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影响婴幼儿。除了人类,一些甲型流感病毒还可以感染其他哺乳动物和
鸟纲。
新流感病毒是一种甲型流感病毒,最初于1930年从猪身上分离出来,被认为是1918年全球大流行病的可能病原。真性鸡瘟病毒也是一种甲型流感病毒,曾在鸡群中引起高致死率的疾病,但现在已较少见。此外,在动物尤其是禽类中还发现了多种
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这些病毒能够在肠道中繁殖,但通常不会引起显著的疾病症状。在中国,曾经从猪体内分离出了丙型流感病毒。
针对正黏病毒科的不同病毒类型,人们已经开发出了相应的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来进行预防。对于人类的甲型和乙型流感,可以使用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而对于马流感,则主要是使用灭活疫苗。尽管这些疫苗并不能提供百分之百的保护,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疾病的传播和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