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机场为空军军用机场。机场西距
兴宁市市区2.2公里,东距
梅州市区(梅城)53公里。1956年12月动工兴建,1958年7月投入使用,1979年改为
军民合用机场,开设兴宁至
广州市的支线航班。1987年因为梅州客都机场建成后,兴宁机场逐渐恢复成为军用机场。
兴宁机场位于
广东省东北部的兴宁市,兴宁旧称齐昌,是客家人聚居之地。境内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旅居海外华侨、华人、
港澳台同胞有30多万人,遍布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之美誉。
作为
粤东革命老区的机场,兴宁机场通航后就成为
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梅河地区的第一站。在叶剑英元帅生辰周年时,多位中央领导人子女乘坐专机降落到兴宁机场。
1979年2月17日,一辆满载电台设备、气象仪器等机场设施的卡车从广州一路颠簸来到兴宁军用机场,随行的还有17名从各地抽调的为兴宁开通民航服务的工作人员。经过10天的紧张准备,2月26日,民航兴宁站成功试航。机场采用了48座的伊尔——14飞机飞行,机票价格为24元,相当于当时一般干部月工资的一半。钟森华深有感触地说:“尽管有原兴宁军用机场这个基础,但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通民航,非常不容易,可见当时地区领导的决心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那时的民航设施非常简陋,仅仅符合最低通航条件。”钟森华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景况:候机厅是一个大平房,这个平房还是集办公、候机、住宿于一体的“三合一”产品,候机厅被隔成两半,一半乘客候机,一半供白天办公,夜里17名工作人员全部挤在里面“共度良宵”。在军民航合用的8年间,民航广州管理局为民航兴宁站先后投资约70万元,兴建了售票处、员工宿舍、饭堂、简易候机厅等,使兴宁机场条件有所好转。
梅州梅县机场当时的建设总投资为3182万元,但对于当时经济还相当落后的梅州地区而言,这笔不小的开支如何解决?钟森华回忆说:“当时获批的建设资金只有1741万元,而梅州机场的建设预算需要2900多万元。”钟森华说,为了填补其中1000多万元的空缺,地区一方面请省政府支持400万元,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自筹空缺资金。最后,包括从
兴宁市运过来的各种设施设备,梅州机场总投资
共达电声3182万元。机场的建设得到了梅州市委、市政府和
三角镇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新机场1290亩用地涉及一家大型木材加工企业和三角镇5个村的村民,只用了230多万元便完成了所有征地。“这样大规模的征地,按目前的情况计算,仅征地费一项至少就需要5000万元。”钟森华如是说。
梅州梅县机场建成后,空前的旅客高峰,是钟森华始料不及的。新机场采用130座的
波音737飞机飞行,票价为50元。“1987年9月1日正式通航时每周四班‘
广州市—
梅州市—广州’航班,竟然班班爆满。同年11月开始每天一班,还是人满为患。1989年,开通‘梅州—
香港特别行政区—梅州’航班后,客流依旧。连节假日的加班飞机,也每趟爆满。乘客的高涨热情导致机票非常紧张,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状况。”回忆当时市民们争先乘坐飞机出行的盛况,钟森华一脸的兴奋。“当时能托人买到一张机票,就是天大的人情了。”
钟森华介绍说,
梅州梅县机场自开航到1995年,客流量每年几乎以25%—30%的幅度递增着。1993年到1995年,是梅州机场客流连续上升的辉煌时期,包括到
广州市、
珠海市、深圳、香港以及
厦门市在内的5条航线同时通航,最多时一周内起降22架次飞机,旅客年吞吐量最高达17.8万人(次)。
为了填补梅州航空史上无国际地区航线的空白,
梅州市积极为开通新航线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100天内建起了国际候机厅。
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返乡探亲,台湾一时掀起返乡探亲潮。为方便台胞返乡,组建国际地区航线显得势在必行。1989年,时任梅州市长的黄华华决心非常大,组建了口岸办公室,委派办公室主任吴昭环驻扎在北京,拿到建立口岸办公室的批文,成为当时全省较早建立口岸办的
地级市。另一方面投入130多万元,在短短100天内建起了一座国际候机厅。1994年,为应对当时的客流高峰,
梅州市再度斥资900万元,又新建了一座占地2552平方米的国际候机厅,进一步完善了乘客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