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毕业于
福建农学院农艺系。曾任作物遗传育种教研室主任,农学系系主任。国际水稻遗传通讯(RGN)成员,
亚洲和大洋洲育种进展学会(SABRAO)会员。兼任全国政协委员,
福建省侨联常委,省金门同胞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省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校友会副会长。
任教四十三年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培养上千名学生现在境内外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指导培养7名研究生和省内外青年教师21人。50年代研制成“陆财号”,“三冬早”、2个
同源四倍体,育成“福农大”编号6个早、晚稻品种;60年代选育成“梅峰3号”等6个早熟矮杆高产良种,其中“梅峰3号”推广全省和
长江以南8个省;70年代主持研制成6套不育系保持系,其中V41A是全国四大不育系之一,选育成6个高产
杂交水稻组合在全省和长江以南推广。先后获2项省成果奖,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和国家特等发明奖;80年代新发现3个显性基因互作控制水稻光周期敏感性;合作造福能成早季高温表现不育可配制杂交水稻、晚季常温表现可育能自我繁殖的两用温光敏
籼稻核不育系5460FTS等,为杂交水稻由“三系法”向“二系法”发展提供新种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8册。被评为省先进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和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