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育新,男,1975年生,博士,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副教授,主攻光释光年代学和湖泊-沙漠环境演化。中国
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干旱区环境专业委员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人。
个人简介
范育新,1998年毕业于
兰州大学地质系地质学专业,获理学
学士;2001年毕业于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质学专业,主要研究镁铁-超镁铁岩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与构造环境,获硕士学位;2008年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主要从事光释光年代学与湖泊演化研究,获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吉兰泰-
河套平原’古大湖演化(侧重光释光测年)研究”。2001年7月至今,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任教;2004年起开始从事光释光年代学与沙漠-湖泊演化研究,并被聘为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2010年12月被聘为
兰州大学西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双聘研究人员。2004-2008年期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光释光年代实验室师从赵晖研究员学习光释光测年。2008年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光释光年代学实验室,现负责该实验室的运转。2010-2011年在美国
堪萨斯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与Oviatt教授和Spencer教授合作研究美国Bonneville盆地湖泊群的湖岸线的光释光年代。参加过多项科研项目,独立完成一项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中央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获“
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一项。现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加“973”项目两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代表性论文
Fan Y.X., Chen F.H., Wei G.X., Madsen D.B., Oviatt C., Zhao H., Chun X., Yang L.P., Fan
Team Liquid, Li G.Q., 2010. Potential
H₂O sources for Late Quaternary Megalake Jilantai-Hetao, China, inferred from mollusk shell Sr/ Sr ratios.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 43, 577-587. (SCI 2区, IF=2.676)
Fan Y.X., Zhao H., Chen F.H., 2010. The equivalent dose of different grain size quartz fractions from lakeshore sediments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 China.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 5, 205-211. (SCI 2区, IF=3.238)
Fan Y.X., Chen F.H., Fan T.L., Zhao H., Yang L.P, 2010. Sedimentary 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for formation of the present northern Ulan Buh Desert landform in northern China. Science China
地球 Sciences 53, doi: 10.1007/s11430(SCI 3区, IF=0.88)。
Fan Y.X., Zhao H., Chen F.H., 2007. OSL apparent equivalent doses of quartz for different grain-size fractions from beach sandy sediments in arid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67-168,112(Abstract). (SCI 4区).
Fan Y.X., 2009.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Jilantai-Hetao Megalake: focusing on optical dating of lakeshore sediments. Ancient TL 27, 53-55.
Fan Y.X.,Chen F.H., Zhao H., Fan T.L., 2010. Comparison between optical dating results of different sized quartz and AMS C ages from lakeshore sediments of the Qinghai Lake, China.
蒙特利尔 (Canada): 7th New World Luminescence Dating Workshop, 6-6 (Abstract).
Fan Y.X., Spencer J.Q., Oviatt C.G., Leggett A., 2010. Timing of latest Pleistocene to early Holocence regressive phase of Lake Bonneville in the Sevier subbasin: Luminescence dating feasibility and characterization studies.
蒙特利尔 (Canada): 7th New World Luminescence Dating Workshop, 5-5 (Abstract).
Chen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an Y.X., Chun X., Madsen D.B., Oviatt C.G., Zhao H., Yang L.P., Sun Y., 2008.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Megalake Jilantai-Hetao in Late Quaternar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3, 1725-1739 (SCI 3区).
Huang X.Z., Chen F.H., Fan Y.X., Yang M.L., 2009. Dry late-glacial and early Holocene climate in arid central Asia indicated by lithological and palynological evidence from Bosten Lake,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94, 19-27 (SCI 4区).
Yang L.P., Chen F.H., Chun X., Fan Y.X., Sun Y., Madsen D.B., Zhang
XQ, 2008. The Jilantai Salt Lake shorelines in Northwestern arid China revealed by remote sensing images.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72, 861-866 (SCI 4区).
Chun X., Chen F.H., Fan Y.X., Xia D.S., Zhao H., 2008. Formation of Ulan Buh desert and its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Holocene.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 2, 327-332.
Zhao H., Chen F.-H., Li S.H., Wintle
A.G., Fan Y.X., Xia D.S., 2005. A record of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the Guanzhong Basin, China, based on optical dating of a loess-palaeosol sequence. The Holocene 17, 1015-1022 (SCI 2区).
Chen F.H., Cheng B., Zhao H., Fan Y.X., Madsen D.B., Jin M., 2007. Post-glacial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drought events in the monsoon transition zone of western China. In, Madsen D.B., Chen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and Gao X. (Eds.), Late Quaternary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适应 in Arid China, 25-40. Developments in Quaternary Science 9, Amsterdam: Elsevier.
范育新,陈发虎,范天来,赵 晖,
杨丽萍,2010。
乌兰布和沙漠景观形成的沉积学和光释光年代学证据。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40(7):903-910。
范育新,2006。释光年代学方法潜力巨大,国际学术动态。
范育新,赵晖,陈发虎,黄小忠,杨美林,2007。
博斯腾湖湖泊
沉积物光释光年代测量。第四纪研究,27(4):568-575。
范育新,马锦龙,白云来,2007。
塔里木盆地北山地区
橄榄岩辉石岩的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深部过程。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1):1-5。
范育新,白云来,
陈发虎,2005。
马鬃山地区
辉长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深部信息。地球学报,(supp):61-66。
范育新,白云来,张铭杰,杨林雅,汤中立,2003。甘肃西部马鬃山超镁铁杂岩
岩石学、地球化学信息及意义。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4):93~97。
范育新,高峰,孙成权,高红勤,2004。有色金属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4(3): 85~87。
范育新,张铭杰,1999。超大型铜
硫化物矿床研究进展。甘肃地质学报,8(2):48-53。
白云来,范育新,陈启林,江荣伏,汤中立,张经武,2003。金川铜镍矿床深部
辉锑矿的发现及其成因意义。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supp.):39-42。
白云来,范育新,
汤中立,江荣伏,2005。关于中国西部
龙首山、祁连山成矿区(带)进一步找矿问题的思考。地球科学进展,20(1):36~41。
白云来,范育新,汤中立,江荣伏,张经武,2003。金川超大型
岩浆熔离铜镍矿床深部首次发现辉锑矿,地学前缘,10(6): 290-290。
白云来,陈启林,汤中立,范育新,江荣伏,2004。
塔里木盆地板块东南边缘弧后裂谷系统基性、
超基性岩特征。中国地质,31(3):254~261.
陈发虎,范育新,2010。我国内陆干旱区末次冰期间冰段“大湖期”。见“
10000个科学难题”
地球科学编委会,10000个科学难题?地球科学卷。
北京市:科学出版社,60-62。
陈发虎,范育新,春喜, Madsen,D.B.,Oviatt,C.G., 赵晖,杨丽萍,孙洋,2008,“吉兰泰-
河套平原“古大湖初步研究。科学通报,53(10):1207-1219。
陈发虎,范育新,春喜,Madsen D.B., 赵晖,
杨丽萍,2008。河套地区
新生代湖泊演化与“
吉兰泰镇河套”古大湖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 28(5):866-874。
春喜,陈发虎,范育新,
夏敦胜,赵晖,2007。
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与演化。
中国沙漠,27(6):927-931。
春喜,陈发虎,范育新,夏敦胜,赵晖,2008。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古湖存在的沙嘴证据和环境意义。地理学报, 64(3):339-348。
李国强,赵晖,范育新,彭海梅,
陈发虎,2008。光释光测年中
石英样品
提纯方法的改进。地球科学进展,23(3):284-289。
马锦龙,范育新,2007。高校“
同位素地球化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探讨。高等理科教育,第1期(总第71期):99-102。
范天来,范育新,2010。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在
沉积物粒度数据分析中应用的对比。甘肃地质学报,19(2):32-37。
范天来,范育新,魏国孝。河套盆地西山咀凸起区湖相
地层的发现及其测年。地理学报,66(5):698-708。
科学研究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吉兰泰地区晚更新世大湖期存在的沉积地层及测年》,项目主持人(2012-2015);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晚第四纪吉兰泰湖面波动与环境变化研究》,项目主持人(2006-2008);
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由探索面上项目《库布齐沙漠形成机制研究》,项目主持人(2010.1-2010.12)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乌兰布和沙漠演化历史及形成机制研究》,项目组成员(2010-201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末次盛冰期以来我国气候环境变化及干旱-半干旱区人类的影响与适应”之“西风区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制”(“973”) ,项目组成员(2010.6-今);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
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段风沙水沙过程与调控机理”之子课题“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段粗沙来源与沉积时空变化特征” (“973”),项目组成员(2011.1-今);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阿拉善高原-黄土高原全新世重大干旱事件(侧重于释光年代)研究》,项目组成员(2005-2007);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计划重点项目《中国西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集成研究》,项目组成员(2006-2009);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青藏高原和中东亚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研究》,项目组成员(2005-今);
10.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甘肃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研究,项目组成员(2003-2004);
11.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陇南地区礼县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参加(2001年-2002年);
12. 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源大调查项目《北山地区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条件研究》、《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黑山镁铁―超镁铁岩区镍铜(铂)找矿研究》,参加(1998-2001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