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龙属
兽脚亚目棘龙科的属
简介
东非龙属(学名:Ostafrikasaurus)是兽脚亚目棘龙科的一属,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东非,目前只有唯一种,厚锯齿东非龙(O. crassiserratus)。东非龙是目前已知生存时代最早的棘龙科恐龙。
发现与命名
在1909年到1913年,德国挖掘团队在德属东非的东南部(目前坦桑尼亚)发现许多恐龙化石,详细地点是敦达古鲁组(Tendaguru Formation)地层。在1925年,德国古生物学家沃纳·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将约十颗兽脚亚目的牙齿(编号MB R 1083、MB R 1084),建立为Labrosaurus的一个种,L. stechowi。之后,Labrosaurus被发现是异特龙的次异名;而这些东非牙齿被改归类于角鼻龙属的一种,Ceratosaurus stechowi。由于只有牙齿化石,缺乏可鉴定特征,近年研究多将C. stechowi视为疑名。
其中,编号MB R 1084的化石,发现于敦达古鲁组的上恐龙段,地质年代约1亿4800万到1亿4550万年前,相当于侏罗纪晚期的提通阶;而其他九颗牙齿发现于中恐龙段。在2008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重新研究敦达古鲁组的兽脚类恐龙牙齿,发现另一颗发现于中恐龙段的牙齿(编号MB R 1091),跟编号MB R 1084牙齿有高度相似处,而提出这两颗牙齿可能是相同物种。在2012年,埃瑞克·比弗托将这些牙齿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是厚锯齿东非龙(O. crassiserratus)。正模标本是编号MB R 1084牙齿标本,也是目前的唯一化石;比弗托并没有将编号MB R 1091牙齿标本编入于东非龙。属名中的Ostafrika在德语意指“东非”;而种名在拉丁文意为“厚的锯齿”,意指正模标本的牙齿边缘形状。
体征
东非龙的最明显特征,是牙齿的厚锯齿状边缘,而牙齿长度为4.9厘米。埃瑞克·比弗托在2008年指出,这颗牙齿形状类似棘龙科,不同于被归类为L. stechowi的其他牙齿。在2011年,奥利佛·劳赫(oliver Rauhut)列出这颗牙齿的独特特征。牙齿有较多数量的舌面隆突,多达11个;而唇面则有三个隆脊与三个沟痕。某些舌面隆突相当长,几乎延伸到整个齿冠,齿冠只有最上端的5公厘是平顺、无隆突的;而其他舌面隆突仅限于齿冠的基底部分,在齿冠上方与其他舌面隆突汇合。在牙齿的后方,有个明显的突出部分,分隔出牙齿的接近嘴部中线部分、接近嘴部侧边部分。牙齿的隆脊,集中于接近嘴部中线的3/5部分;而接近嘴部侧边的2/5部分,则缺乏隆脊。这颗牙齿的接近嘴部中线部分,共有13个边缘锯齿,每隔5公厘有一个;牙齿的接近嘴部侧边部分,则有10个边缘锯齿,也是每隔5公厘有一个。
奥利佛·劳赫指出,这颗牙齿的外形、锯齿边缘的密集程度,非常类似其他发现于中恐龙段的牙齿。劳赫认为这些牙齿可能是相同动物,或者是有接近亲缘关系。
种系发生学
埃瑞克·比弗托在2012年命名东非龙时,根据牙齿外形类似许多重爪龙属亚科,而将东非龙归类于棘龙科。但是,东非龙的牙齿边缘锯齿,比其他棘龙科的还大。由于东非龙的生存年代,早于其他已知棘龙科恐龙;埃瑞克·比弗托提出在棘龙科的演化过程中,牙齿的边缘锯齿大小也随者缩减。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发现与命名
体征
种系发生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