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侧颈龟
爬行纲龟类动物
巨型侧颈龟(学名:Podocnemis expansa),也叫南美侧颈龟,南美洲最大的淡水龟。雄性平均成体背甲长为55厘米,雌性平均成体背甲长达75厘米,最大甲长达到1米多。它的背甲很大直径约1米左右,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头上有很多淡黄色的斑点。而黄头侧颈龟的个头较小,背甲长度一般为40~70厘米,它们的头上也有黄色的斑点,就像被抹了油彩一样。
每年的8-9月份,很多南美侧颈龟会在亚马孙河的岸边的沙地里产卵。一只成年雌南美侧颈龟一次可以产卵100多枚。黄头侧颈龟虽然比南美侧颈龟产的卵少,但一次至少也会产20枚。大量的侧颈龟卵被产下后,主要靠阳光的温度来孵化。
形态特征
雄性平均成体甲长为55厘米,而雌性平均成体背甲长达75厘米,最大甲长近100厘米。体重可达90公斤(200磅),背甲长度可达1.07米(3.5英尺)。大多数个体要小得多,平均成年雌龟的背甲长度为64-71厘米(2.1-2.3英尺),平均成年雄龟为40-50厘米(1.3-1.6英尺)。除了整体较小外,雄龟可以通过其较长的尾巴和较直的背甲来识别。人工最长养殖记录25年(并未死)。
幼体头部的斑纹给人印象深刻,淡黄色的斑起自鼻端,沿鼻梁上沟槽两侧向后,经头顶至眼后向下,在眼周围形成环状,似带着眼镜。头顶的两个斑点常是空心的,好似另外两只眼(不过也有不少个体是实心的,或一样一个)。具有双枚下颌须。独特的斑纹及硕大的体型吸引了不少龟类爱好者。成体呈棕色、灰色或橄榄绿色,但确切的颜色取决于背甲上的藻类生长情况。
分布及栖息地
分布广泛,包括奥里诺科河、埃塞圭波河、亚马逊河流域,几乎遍及南美洲北部;北面自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甚至特里尼达,向南到巴西及玻利维亚北部,西抵厄瓜多尔秘鲁东北部,东部至巴西东海岸亚马逊河河口。它们生活在白水、黑水和清水的深河、池塘、淡水潟湖和淹没的森林中。
生活习性
巨型侧颈龟食性上嗜食植物,须加大植物饲料的比例。本种在成年后,食物中植物的比例达90%,但幼年期是杂食,为满足生长,还是应供应充足的动物成分。成年阿劳侧颈龟几乎完全以水果、种子、叶子、豆科藻类等植物为食,但也可能吃淡水海绵、鱼卵和死动物的尸体。幼龟以鱼类和植物为食。这种龟主要在白天活动。本种会长得很大,要有足够大的饲养空间及维护设备。
繁殖
巨型侧颈龟可产卵60-120枚,产卵于河岸的沙洲上。产卵季节,数千只雌龟群聚沙洲上,远远望去,如同绿海龟产卵的景象。英国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野性南美洲》一片中,记录了这一壮观的场面。
饲养需知
注意水温温差
巨型侧颈龟生活在赤道附近 ,亚马孙河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经过大量实验证明,水温在28~32摄氏度的巨侧成长速度最快,得病率极低。巨侧属于深水龟类,成年巨侧饲养环境应为它体积的50倍以上,给予它充足的活动空间。平时饲养注重温差,温差过大是爬行纲得病甚至暴毙的重要因素。
喂食
巨型侧颈龟食量巨大,成长迅速,因此主食中的蛋白质,脂肪切忌不能过高,以含32%-35%的蛋白质,4%-6%的脂肪为宜,长期以含过高蛋白质和脂肪的饲料为主食会严重损害肝脏,肾脏。 辅食和零食 较主食随意,可以是各种适口的蔬菜,水果,蛋白质脂肪相对高的饲料,鱼类甚至昆虫等。
晒背
巨型侧颈龟从食物中摄取的盐分从泪腺排出,所以不定时的晒背不仅是为了合成维生素D3,更重要的是把多余的盐分排出,减少肾脏的负担。晒背环境:无玻璃阻隔,有散射或直射光,气温28-35℃的环境最佳。
保护
这种龟并没有被IUCN视为濒危物种,但其种群数量确实在大幅下降。就如同亚洲的巨型河龟一样,本种同样遭受捕猎和采卵的双重威胁,保护组织开展了人工保护卵巢,人工孵化野外释放等措施,每年会有数百万只幼体被放生,尽管如此,其濒危压力仍未减小。
它们生长比较缓慢,雌龟需要4到8年才能达到性成熟(部分学者甚至认为需要17年,它们固定在一个沙滩上产卵的习性也令它们更容易被人类捕获。1800年奥里诺科河上至少有33万只筑巢的雌龟,但1945年数量已经减半,2000年代可能就只有700–1300只了。此外水质污染、修筑大坝等行为都是造成其数量减少的元凶。巴西、哥伦比亚等部分国家已开始立法保护巨型侧颈龟和他们产卵的沙滩,委内瑞拉则会收集龟卵进行人工孵育,但非法捕捉巨型侧颈龟和采集其卵的行为并未停止。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及栖息地
生活习性
繁殖
饲养需知
注意水温温差
喂食
晒背
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