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宝瑞,原籍
西青区杨柳青镇,现任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同时担任
中国伟人蜡像馆首席蜡像师。他在蜡像艺术领域享有盛誉,是中国蜡像艺术的杰出代表。尔宝瑞因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艺术大师”称号,成为全球蜡像界唯一获此殊荣的人物。他创新了一套独特的蜡像工艺技术,使得其作品在展现人物皮肤质感和生命力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肖像艺术技巧,推动了
中原地区蜡像艺术跻身世界领先地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尔宝瑞创作的《重生·永恒》系列蜡像,展现了历届奥运会主席的形象,这一作品在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上的展出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
胡安·萨马兰奇和罗格的高度赞誉,并被国际
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收藏。
尔宝瑞身材修长,额头上有少许皱纹,尽管已近花甲之年,但仍保持着一张孩子般的俊朗面容。由于年龄的增长,他的脸庞显得清瘦了许多。这位艺术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亲切友好,如同老朋友一般。在接受采访时,尔宝瑞在位于大寺开发区的蜡像工作室里侃侃而谈,让人感觉他已经成为了记者的亲密伙伴。尔宝瑞出身于一个艺术世家,他的家族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电影界颇有影响力,包括著名的导演
尔冬升及其家族成员。尔宝瑞的父亲曾任职于新疆多个地区的外贸公司,与俄罗斯商人有过广泛的商业往来。童年时期,尔宝瑞曾在
兰州市、
西安市、
天津市等多个城市居住,这段经历拓宽了他的视野。尔宝瑞的哥哥擅长制作模型,尤其善于利用废弃塑料制成精致的军舰模型。受哥哥影响,尔宝瑞学会了仔细观察事物并将其转化为心中的想象。这些早期的经历为他后来投身蜡像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尔宝瑞自幼热爱绘画,三岁就开始在地上绘制汽车和警察等图案。有一次,他的父亲的一个朋友发现了他的天赋,赠送给他一本《怎样画铅笔画》,这本书成为了他的第一本“专业书籍”。尔宝瑞对此书爱不释手,每天都认真练习书中所学。在天津草厂庵小学就读时,他的绘画技能受到了老师的重视,有时还会被请去帮助老师绘制教学挂图。10岁时,尔宝瑞拜庞靖宇先生为师,开始了系统的写实艺术训练,从而开启了他漫长而曲折的艺术之旅。尔宝瑞认为,他小时候的家庭艺术氛围与杨柳青的地方文化气息紧密相连。他认为,杨柳青地区虽然位于北方,但却拥有南方的地域特色。它坐落在河流边,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这些都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条件。此外,当地居民的生活富足安定,这样的环境有助于人们形成踏实、细致的性格,以及专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态度。尔宝瑞认为,这些品质是他家乡赋予他最珍贵的财富。
许多人好奇,为什么尔宝瑞的蜡像能够超越西方同行。他表示,当他克服了技术障碍后,他就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将蜡像制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谓的技术障碍指的是蜡像的制作工艺。1992年,河北清东陵文物处计划制作一批反映清朝历史人物的蜡像,经过推荐,他们找到了曾经从事雕塑工作的尔宝瑞。当时,中国的蜡像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尔宝瑞对西方蜡像制作工艺几乎一无所知。然而,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天生的灵巧,他在工作室中独自摸索出了蜡像制作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超过了
欧洲同行的标准,而且开创了新的时代。尔宝瑞指出,欧洲传统的蜡像通常不注重细节,如皮肤表面的毛孔,因此看起来不够真实。然而,他独创的蜡像工艺技术使蜡像在表现皮肤质感和人物生命力方面取得了突破。他认为,想要制作出逼真的蜡像,除了掌握先进的技术,还需要具备深厚的超写实美术功底和强大的造型能力。他说,自己扎实的基本功是在“农村美术学院”磨练出来的。尔宝瑞回忆道,16岁时,他曾前往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县的一个公社下乡,那里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带。当地的村民大多贫困,无法拍照留念,于是他为他们绘制肖像。这种画肖像的能力是正规美术学院难以培养的,因为在乡下,被画的对象经常会因为周围人的玩笑而改变姿势或表情,这就迫使他不得不多次重画同一对象。在这种环境下,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描和速写经验。尔宝瑞表示,命运对他来说可能是公平的。他在农村环境中成长,接触到了许多鲜活的情感和深刻的内在世界。这些经历让他锻炼出了敏锐的瞬间建模能力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的技巧。他将自己的这些艺术能力融入到蜡像创作中,尤其是在人物眼神的表现上。他说,有人觉得他的蜡像看起来有点吓人,这是因为它们传递出了活人的精神世界。如果缺乏这种创造力,即使技术水平再高,也无法与世界水平竞争。
尔宝瑞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绘人民敬仰和熟知的伟人和名人的形象。他说,这些人活着的时候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人们仍然希望再次见到他们。这种朴素的情感给了他使命感。1997年初,尔宝瑞接受了
中国伟人蜡像馆的委托,为邓小平等多位伟人制作蜡像。不久后,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传来,这让尔宝瑞感到震惊。他意识到,他应该尽快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将邓小平的音容笑貌保存下来。对于尔宝瑞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他知道人们对邓小平的形象太过熟悉。经过40天日夜不停地工作,邓小平的蜡像终于完成了。尔宝瑞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每当天黑人静的时候,他会感觉到邓小平好像还在身边,他会在疲惫或遇到困难时走到蜡像面前,轻轻地与“他”交谈,这时“他”淡淡的微笑总会给他带来力量。为了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2007年6月28日,在“恭迎小平蜡像莅港暨红旗检阅车展出”的大型展览会上,当邓小平的蜡像出现在
维多利亚港时,所有人都为之惊叹。邓小平的家属也专门表达了对尔宝瑞的感激之情,称赞他的作品是最接近真实的,尤其是对人物内心的刻画。
尔宝瑞说:“当我着手创作某个伟人的形象时,无数个不同方向的、相关和不相关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画面交错出现,各种矛盾的、冲突的力量发出不同的声音,时代的、民族的、政治的、文化的,性格、经历、才能、感情……无数种信息交织在一起,在这些伟人无数个瞬间的表情中变化。真正的伟人一定是胸怀博大的,要传达出伟人的气度,就需要表现他们的万千气象。认为只要抓住了主要特征就能表现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有大气魄的作品,汇集众人的见解,智慧汇聚,才能使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不同的人从中体验到不同的东西。”尔宝瑞认为,100个艺术家共同塑造一个毛泽东,可能会产生100个不同的形象,其中可能有一个或者根本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毛泽东;他还说每个人都有100张面孔,但这100张面孔最终都会归结为一张面孔。在这个差异微小、规定性很强的一张面孔中,艺术家仍有广阔的发挥空间。尔宝瑞透露,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民间博览会,他原本计划为
郭德纲创作一尊蜡像,但由于工作繁忙未能实现。“虽然我不懂
相声,但我很钦佩郭德纲,我认为我们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都来自
天津市,都将一项不受人待见的艺术发扬光大,等我有时间了,一定会完成这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