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易东,字汉臣,号石坛,是宋元时期武陵郡龙阳人。他在政治生涯中曾担任朝议大夫、太府寺簿兼枢密院编修等职务。晚年辞官回乡,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征召,选择在故乡度过余生。丁易东不仅是一位官员,还是一位学者,他对易学有着研究,并且在教育方面也有贡献,曾在家乡创办学校并捐赠土地支持教学工作。他的著作丰富,包括《梅花诗百余律》《周易象义》十六卷、《大衍索隐》三卷等。
人物简介
丁易东曾任朝议大夫、太府寺簿兼枢密院编修。后来,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进入元朝后,尽管被多次征召,但他始终没有出仕。在家乡,他致力于教育事业,最初在石潭坪(现属汉寿县岩嘴乡)的石坛精舍开办学校,随后因为办学需求,将学校搬迁至常德城内的“府东一里黄龙陂”地区。为了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他出资建造了精舍的东西两厢共计四个斋室,用于讲学和学生住宿。此外,他还捐出了自己的1,200亩私田,用所得租金来资助学生的日常开销。常德郡守李秉彝和宪使姚抑斋先后多次向朝廷报告了他的善行,因此南宋朝廷授予其所办的石坛精舍“沅阳书院”的称号。元朝至元年间,当时的郡守哈口册非常敬重他的行为,主持在书院种植了一万多棵树,改善了校园环境。丁易东逝世后,安葬在他曾经任教的书院附近。
丁易东的学术成果颇丰,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易学上。他的学说广泛吸收各家观点,以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和朱震的《汉上易传》为基础,同时指出李的观点过于拘泥,朱的观点则显得过于巧妙,因此并不局限于任何一家之见。对于卦变的说法,他采纳了邵雍和朱熹的观点;对于变卦的说法,他采用了沈该和都絜的看法;而对于筮占的说法,他则借鉴了朱熹、蔡渊和冯椅的思想。他的理论主张变化无常,这也是易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重要原则之一。
著作介绍
丁易东的主要著作包括《梅花诗百余律》《周易象义》十六卷、《大衍索隐》三卷等。其中,《道德真经集义》由刘惟永和丁易东共同编纂,收录了多种现已散佚的文献,具有极高的价值。《大衍索隐》有《永乐大典》版本和《四库全书》版本,国家图书馆收藏有清代的手抄本。《周易上下解残本》虽未全部保存下来,但在《四库全书》中有相关记录。《周易传疏》也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周易象义》原本已经遗失,但通过《永乐大典》的记载得以重新整理,并被收录进《四库全书》中。国家图书馆还珍藏着一部元代刻印的十二卷本。另外,还有《丁山长诗》一卷,收录在他的诗歌创作,此版本由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南沙席氏刻印的《元诗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