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遐想》是由
姜昆、
梁左创作,姜昆、
唐杰忠表演的
相声,于1987年1月28日在《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
《虎口遐想》是姜昆和梁左的第一次合作。1986年夏季的某一天,姜昆和
陈佩斯去看望女作家
谌容,向她取取经,谈谈喜剧,接受指导,争取捞点儿“干货”回来搞创作。没想到,姜昆刚进门就被谌容的大儿子
梁左叫到一边聊聊三个多小时。第二天,梁左给
姜昆拿来了他的手稿《虎口余生》,姜昆立刻感到这是一篇绝妙的
相声,几乎不用加工就可以直接报上舞台。
那时候,姜昆当上了
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的第五任团长,每天都非常忙碌。拿到小说原稿以后,正赶上团里到
广州市演出,那时候从北京到广州要两天三夜,姜昆在火车上连夜把它改成了相声,并改名为《虎口遐想》。利用在广州演出的空隙,他和
唐杰忠进行了排练。
《虎口遐想》的原著小说《
虎口余生》是一部土洋结合的作品,
梁左对自己的要求是:洋要洋得地道,土要土得掉渣,两者结合还要不露痕迹。他考虑了荒诞派、无主题、心理结构、情绪情节,运用了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的则是中国的事情、身边的人物、普通的社会心理,还要用北京口语。所以,他把整篇小说安排在一个相对来说是荒诞的环境中,所谓“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但并非绝对不会发生的事情”——一青工游园不慎落入虎口。这样比较容易刻画人物心理,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 《虎口遐想》中,以“一青工游园不慎落入虎口丧生,有关部门提请游人注意安全”这样的书面语言和“您说攀登珠穆朗玛峰后边要跟个大老虎,是不是是个人就上得去”这样的长句式来组成包袱,是不符合一般的
相声创作规律的,但
姜昆敢于突破传统,进行了演出。
• 《虎口遐想》的原著小说《
虎口余生》是
梁左比较偏爱的一篇作品。该相声演出后,梁左连投了三家刊物都遭退稿,理由是由小说改编的相声已经加家喻户晓,没必要再发小说。
• 姜昆和
唐杰忠为
湖北省党校学习班的学员和一部分部队战士演出了《虎口遐想》的处女秀,但姜昆太使劲了,让战士们当真事听了,都不敢乐。回北京后,
姜昆和梁左一连几个夜晚都没有睡觉,姜昆一点一点地找放松的感觉,去表演。最后,姜昆在
首都体育馆面对近万名观众放松地表演了《虎口遐想》,结果把观众们都逗笑了。
《虎口遐想》突破了传统
相声的结构形式,虽然是“一头沉”的相声段子,但重点不是叙述故事情节,而是由逗哏的模拟掉进老虎洞里的青年工人,当时的自言自语,浮想联翩比较亲切、生动。捧哏的运用了蹬、谝、卖、踹的辅助手法,着重配合逗哏的表述了某些青年人腹内空空、嘴硬心虚的心态。一段荒唐出了圈儿的故事所产生的结果,决不是惊险奇诈的场面,而是使人哄笑的喜剧。所以,有人说
梁左的相声算是相声创作中的“另类”,是相声的一个品种—心态相声。(《相声艺术与欣赏》评)
《虎口遐想》在题材构思、人物塑造、语言组合、表达方式、包袱结构上都表现了一种冲破
传统手法的创新观念。尤其是在
相声业内的影响非同一般。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个从惊讶到欣赏,从质疑到感悟的递进式的思考过程。“没有主题思想”“不知道要表达什么”“观众从中得到什么教益”这些传统论调,几乎瞬间就湮没在大家对《虎口遐想》这段相声的手法新颖、语言清新、带有西方“灾难体”题材特点的赞扬声中。 (
姜昆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