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珍
唐朝时期官员
赵国珍(?--768年),苗族牂牁郡充州(今贵州遵义一带)人。天宝时期,他曾任充州刺史谢嘉艺的部属首领,后因有方略而被授予黔中都督,负责征讨南诏。他在抵御南诏的过程中表现出色,成功保护了五溪地区十余年的和平。李豫年间,赵国珍被擢升为工部尚书。他的后代取代了谢氏,成为了充州的酋长,并世袭黔中都督直到李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赵国珍出生于一个少数民族家庭,他是赵君道的后裔。唐朝实施“羁縻”政策,允许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地方官员,因此赵国珍有机会出任黔州(治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都督府都督。他身兼数职,掌握了军政大权。在黔江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一座唐钟上,铭刻着赵国珍的多个头衔,包括金紫光禄大夫、工部尚书、黔府都督以及御史大夫等。
军事生涯
天宝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发动叛乱,多次侵扰成都市和黔州等地。宰相杨国忠虽亲自指挥作战,却屡遭失败。中书舍人张渐建议起用赵国珍,认为他熟悉南方地理和民情,能够胜任对抗南诏的任务。于是,杨国忠向李隆基推荐赵国珍,后者被任命为黔州都督府都督。赵国珍接受命令后,加强军队建设并严密防守边境,有效地阻止了南诏的进攻,维护了黔州地区的安定。据《资治通鉴》记载,赵国珍在五溪地区守护了十多年,期间即使中原发生动乱,黔州也未受影响。
政治贡献
赵国珍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在政治治理方面也有突出成就。他担任黔州都督的同时,还兼任黔中道观察、处置、选补等重要职务,掌控了黔中道的军政大权。在他的领导下,黔中道保持了长期的稳定和繁荣。
官场晋升
由于赵国珍的杰出贡献,他在李豫年间被提升为工部尚书。大历三年(768年),赵国珍去世,唐代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上元二年(761年),当地人在黔州城南树立了一块名为“唐黔南节度使赵国珎(珍)德政碑”的石碑。
史籍记载
赵国珍的事迹被记录在《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六十五》中。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军事生涯
政治贡献
官场晋升
史籍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