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服务体系
农村医疗服务体系
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保护农民的生命和权益不受侵害,依法制定的一系列关于疾病预防、治疗等方面的政策组合。该体系涵盖了医疗设施、医护人员、医保资金、疫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等多个领域。2018年10月,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医疗保障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旨在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覆盖,提升他们的医疗保障水平。
体系现状
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始于人民公社时期,至1970年代,建立了覆盖全县、乡镇、村庄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县级设有县医院、防疫站和妇幼保健院,乡镇设有乡镇卫生院,村庄设有村卫生室。当时,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90%,基本满足了计划经济下的农村医疗服务需求。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原有合作医疗体制未能及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导致村卫生室撤销合并,大多数转变为个体诊所。
存在问题
农村医疗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机构设置不规范、经费紧张、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低、医疗费用过高以及农村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这些问题导致医疗服务水平低下,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农民负担沉重,因病致贫现象突出。
原因分析
农村医疗服务体系落后的原因包括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政府转型滞后以及经费保障机制欠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农村医疗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发展障碍。
体系政策
供给政策方面
-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条件,推动标准化建设。
- 建立权责明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
-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提高补助标准,理顺事权与财权关系。
- 加强医疗服务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改革与创新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
需求政策方面
- 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 努力降低农民就医成本,规范药品价格和收费标准。
- 对特困户实行重点医疗救助,扩大医疗扶贫覆盖面。
重大意义
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对于实现中国社会和经济目标、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促进公共产品使用的公平性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概述
体系现状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体系政策
供给政策方面
需求政策方面
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